莫让农村乡土文化走向“绝迹”

2015-05-30 17:51刘艳丽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乡土农村文化

刘艳丽

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对其进行保护,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民不再安心于在农村种地,无论男女老少,人们疯狂涌进城市,开始了淘金之旅,他们把城市当作人间的天堂,渴望从农民到城市人的华丽转身。特别是随着这几年农村小学的撤并,农村孩子纷纷进入城市小学,一些农民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也迁入城市成为陪读一族,一些富余起来的农民望子成龙,也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市里小学,农村原有的校舍不是废弃就是被变卖,农村人口渐渐稀少,与之密切相关的农村乡土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村小撤并后农村乡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1. 乡土文化的“苗圃”消失。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的“苗圃”,可以说农村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对传承发展乡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播下农村文明的种子,传承农村特色文化,培养农村孩子的乡土文化意识作用巨大。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农村乡土文化就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

2. 乡土文化的“草地”荒漠。现在农村很多乡土文化走入了失传的境地。如,剪纸、绣花、缝衣纳鞋,用土坯垒火炕技术,木匠、瓦匠技术等等,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学,以往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步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乡村少年儿童而言,乡村学校教育能够开启乡村少年儿童的知识视界,能够引导乡村孩子理解乡村世界,这样乡村文化意蕴才能得到显现,乡村少年儿童才能充满自信地汲取乡村文化的积极因素,抵制现代教育、城市教育当中的消极因素,健康、快乐地成长。乡村文化“草地”荒漠化严重,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庇护和培育”急不可待。

二、导致乡土文化走向失落的原因

1. 乡土文化缺乏有效保护。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但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急功近利的建设性破坏行为仍在大行其道,畅通无阻。乡土文化无法摆脱其弱势文化的地位,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某种程度上讲,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严重,等于是断了农村的“根”。

2. 乡土文化后继无人。农村成了老弱病残的收容所,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越来越多,大学毕业后也往往把呆在农村的父母接近城里,没上大学的也以呆在农村为耻,进入城市为荣,开始进城打工,最后买楼在城里安居。现在农村找对象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在城里买楼,农村年轻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他们不愿意学习与传承乡土文化,对农村这块沃土他们已显得有些冷漠。

三、对乡土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1. 编写《乡土文化》教材。编写地方性突出,弘扬乡土文化的乡土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概况、资源、名胜古迹及自然风光、历史名人、民族风俗等,让乡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使他们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尤为重要。

2. 成立乡土文化展室。现在的孩子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活用具确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可以将木犁、石磨,木锨,还有喷雾器等等一一收集,还可以拍摄一些有价值的老照片,放在文化展室中,让学生参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热爱乡土文化意识。

3. 开辟乡土文化实践基地。如,村子里的小水库可以钓鱼、开鱼馆,农村山庄特色的笨鸡笨鹅、粗粮、野菜,农家文化大院的秧歌,搞养殖的鸡舍牛圈、蔬菜大棚,老式的农村烤烟房,农村的特色流水席等。现在城里人利用节假日下乡,我认为农村乡土文化实践基地可以传承乡土文化,还可以开发利用,其价值大有可为。

农村乡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希望全社会都来保护它,勿让农村乡土文化走向“绝迹”。

猜你喜欢
乡土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