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因

2015-05-30 14:15李卫东
2015年45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李卫东

摘 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它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还有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策更加拉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距。要达到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从政策、税收、支付转移等方面入手,建立具有新型职能的政府体系,达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历程;现状与成因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形成西部、中部、东北、沿海东部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这些不同区域之间自然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1950年起,我国已经出现了关于沿海和内地之间相关发展的说法,在1980年后,国家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关注度提高,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根据经济区域差距,对经济进行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在近十几年,政府对这种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予以关注,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比如东北那些老工业在不断的扩张,有了较大的规模;中部地区的经济也有较快的发展,西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全国各区域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得以提高。特别是在十八届五中会上,习近平主席对区域间差距过大这一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他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经济规律作用的因素,但区域差距过大也是个需要重视的政治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要达到区域间的发展,既不是要搞平均,也不是要搞同构,而是要在“优势互补”、“差别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差距明显

由于自然以及历史等因素,长期以来,在中国存着东富西贫、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经济状况。而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距更是越来越明显。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特区等改革试点中,首先得到政策的支持,相当一部分人首先富了起来,而中西部没有享受到政策的红利,东北老工业甚至受到较大的冲击,这样就使原本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日益繁荣,非公有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灵活的经营方式使东部经济如虎添翼,发展动力倍增。国家给东部比其他地区投入的资金较多,关注度也相对较高,这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中部和西部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在发展经济方面,无论是经营方式还是经营理念落后于东部,人均GDP的增长不到东部的一半。既没有国家政策的倾斜,加之基础设施落后,在吸引区域外资金和先进人才方面也都处于劣势,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增大越来越大。

(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我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快其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样才能使区域的协调性发展得以实现。在中西部的很多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其较快的发展,需要找到其发展经济的优势点发展,形成特色开发,找准发展优势。其中主要问题有:北方老工业发展新的空间比较困难,无法借助原有的基础;中部区域的新兴产业,重工业,农业方面还不能完全的呈现给社会。国家还不能有效的利用西部区域的资源。这些区域的发展优势还未得到好的体现。中国各地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发展各自的优势将会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例如西部地区的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方,所以西部地区就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对煤炭、油气等能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借助国家出台的西气东输等工程,并发展相应的配套项目,增加能源的附加值,从而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中部以农业为主的区域转型压力较大

中部的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一直以来以农业生产的主产地,重要的产粮区。长期以来,在这一地区,农业是其支柱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占比重大,收入相对较低,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更主要的是中部地区处在东部经济特区和西部大开发的中间地带,加之十六大以后,国家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新思路,周边都在享受政府的优惠,快速发展经济,唯有中部地区一直未成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在90年代以后,这一地区的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成了全国经济发展的低洼地带。加之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农业的附加值难以提升,发展的压力逐步加大。

三、成因分析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自然因素,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因素。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

从古自今,中部地区主要以农耕为主,西北地区以游牧为主。传统的中国社会从先秦时期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农业是本,商业是末,唯有农业生产才是国家的命脉。这一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中国人长达的几千年。而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在商业贸易方面占有优势,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商人乘航船出海进行海外贸易的事例。到宋代,沿海地区的商业活动更加频繁,福建的泉州港是南亚各国番船在中国的停泊地,每年四月和十一月,当地政府都要举行盛大的祈风仪式,迎送往来于印度洋上的各国远洋船舶。在商业贸易巨大利润的吸引下,沿海一带的商业经济得以空前的发展。而相对于东部沿海,中西部的人们以农耕和游牧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以物易物的游牧习俗,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商业意识,其商业行为和思维方式都与东部具有很大的区别。

(二)自然因素

就自然因素而言,东部、中部与西部拥有各自不同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就地理条件而言,东部明显优于西部。东部拥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肥沃的土地,在无霜期,年平均温度方面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而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大风、严寒、风沙、荒漠化、土地贫瘠、无霜期短等自然条件,都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缺水、干旱更是制约工业生产的瓶颈。就自然条件而言,东部少山多水,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河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资运输方面的便利,对提高流通速度和效率奠定了基础。而中西部地区,多山少水,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交通便利方面难与东部相比。

(三)政治因素

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实行重点发展的“不均衡量”战略,沿海试点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试点经济发展的尝试,这就拉大了东部经济与中西部经济之间的差距。国家从90年代已经明确地注意到这一点,给西部、东北以相应的政策,但总体上来讲,政府所进行有宏观调控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力度还是不够,宏观调控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相互之间关系中,未成发挥更好的作用,也未成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结语

区域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中国经济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各区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差别化地协调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只有充分了解当前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和不均衡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淡化行政区划,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地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忻府区党校)

参考文獻:

[1]王艳秋,杨福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2]周静.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08).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