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连淦
摘要: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运动心理疲劳会引起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引起其心理疲劳的因素却是很多原因的,其中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因而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心理疲劳现象的研究极为重要。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日常训练运动时,老师和教练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尽可能做到预防和消除心理疲劳,完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心理疲劳;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训练
1.前言
运动心理学将运动性心理疲劳定义为:由于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大强度训练或比赛所造成的一种心理焦虑和疲劳感。目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心理是否疲劳直接影响自身运动能力发展及身心健康,教练员与教师应以预防为主,尽量避免该现象发生,如果发生应尽早查出并对其进行处理,以免影响到正常训练和学习。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都体育学院各届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心理疲劳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2013年3月~4月对成都体育学院07、08、09、10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8份,回收率为94.5%.,其中男性311人,女性67人。由下表可以看出,老生比新生更容易对日常训练产生心理疲劳现象。
对日常训练训练抱有相当的热情时常感到不愿参加日常训练,心理感到厌烦既不抱有太大热情,但也不抵触以上都不是
07届同学67991
08届同学1558166
09届同学3048134
10届同学731272
2.2.3分析研究法: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心理疲劳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从而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训练水平及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依据。
2.2.4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所搜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分析与结果
3.1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心理疲劳产生的环境因素
3.1.1体育专业大学生往往需要长时间在场馆内进行重复性训练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紧张状态,从而引起心理疲劳。
3.1.2在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日常体育训练之后,恢复措施不当,例如营养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没能够充分休息等,都会造成疲劳的积累,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3.1.3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其心理状况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与同学或队友关系不融洽,经常出现隔阂或摩擦,容易使心理倍感压力,更容易造成心理疲劳。
3.2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心理疲劳产生的心理因素
3.2.1个性与情绪。体育专业大学生所选的专项都需要振奋、高涨、饱满的情绪才可以是其在专项训练中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但性格太外向情绪波动会很大,性格太内向则会被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心情低落、情绪不稳定等现象,甚至可能会对训练或比赛产生抵触的情绪,如果学生被迫训练或比赛,容易使他们引发心理疲劳。
3.2.2注意品质特征。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注意品质的要求很高,如果在训练或比赛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相对很弱,很容易会引起心理疲劳。
3.2.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能力。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如果自我效能低,就会使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状态很差,会让其自己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疲劳。
3.2.4心理素质。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会受到教练员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如果心理素质较差或心理上存在障碍,在训练过程中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持续下去的話就会导致心理疲劳。
3.3心理疲劳的测定方法
3.3.1观察法。教练员和教师在训练或比赛的过程中应不时的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比如: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神情恍惚、目光呆滞等,都可能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
3.3.2体温测量。用温度计测量体表体温。当体表温度之差大于0.5摄氏度时,说明有轻微的疲劳产生;当体表温度之差大于2摄氏度时,说明有很强的疲劳感。
3.3.3加算能力。采用内田一克列别林心理检查用纸,来反映大脑工作能力和机能水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心理疲劳的产生比较复杂,应采取多指标综合诊断的方法进行判断分析,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及时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反馈给教练员和老师。
3.4心理疲劳的消除
要消除运动心理疲劳,首先要消除心理负担,按时休息,否则他们的大脑神经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疲劳感会一直持续下去。从疲劳的部位来分析,它最先产生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中,与体内能量消耗过多和能量补充不足有关。因此,要消除心理疲劳首先让学生不要有心理压力,这样中枢神经系统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于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已经产生心理疲劳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帮助恢复。
3.4.1心理恢复法。心理恢复法,是通过语言来诱导肌肉和神经系统放松。配合着轻快的音乐,调整自己的心情,放松身体,通过这种方法让肌肉可以得到有效的放松,这是通过心理调节来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得到恢复的一种方法。
3.4.2物理恢复法。运用MC2StudyTM技术进行训练,能有效的缓解心理疲劳。MC2StudyTM是根据人的大脑活动规律和特点而研发的新科技,是脑神经领域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由于自身训练水平及竞技能力没有达到自身所要求,受到心理的压力从而产生心理疲劳,教师和教练员要不时的对自己的学生进行鼓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把动作分解开来,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知道来达到消除心理疲劳的效果。
4.建议
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日常的表现、心理疲劳的判断及消除方法的综合分析可得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心理疲劳现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日常训练、身心健康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希望教练员、教师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本人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这一点,清楚认识自己是否产生心理疲劳现象,并熟练掌握消除心理疲劳现象的方法,尽早拜托心理疲劳的困扰。(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金湖.吴家舵.关于运动型心理疲劳的研究研究概况[J].体育科研,2005(3):12-15.
[2]郭玉江.陈立峰.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定性探讨[J].少林与太极,2010(2):23-25.
[3]苗鹏.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型心理疲劳的形成与克服[J].经济研究导刊,2008(5):11-13.
[4]刘方琳等.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24(11):14-16.
[5]颜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1992(4):34-36.
[6]高潮.运动性心理疲劳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10-12.
[7]谭亦斌.运动训练中的心理疲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