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佳
摘要:在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北镇市开展保护性耕作势在必行。介绍北镇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以来的总体情况及技术推广措施,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各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和问题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03-02
北镇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但“十年九春旱”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加上多年传统粗放型重用地、轻养地的掠夺式耕作方式,导致北镇市土壤肥力与抗旱能力下降明显,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严重。同时,干燥疏松的农田,以及大量焚烧的农作物秸秆,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在北镇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势在必行。
1 北镇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现状
近年来,北镇市将保护性耕作列为农机化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广泛宣传、示范引领、技术培训、重点跟踪等措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使全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逐年增加
北镇市于2004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初期只局限于小地块试验;2006年北镇市被农业部确定为保护性耕作示范县,核心示范区面积发展到0.07万hm2(1万亩);2008年、2009年分别承担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0.40万hm2(6万亩);2011年与省市主管部门签订0.33万hm2(5万亩)项目任务;2012年、2013年争取到国家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0.07万hm2(1万亩);2014年实施部级玉米保护性耕作项目0.67万hm2(10万亩)。近年来,在示范核心区的引领下,全市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逐渐向有条件的乡镇辐射,作业面积达1.67万hm2(25万亩)。
1.2 保护性耕作作业质量逐渐加强
在发展扩大作业面积的同时,北镇市农机化推广部门着重加强作业质量的提高。指派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接受系统专业培训,展开多种形式技术指导,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开展质量督导检查,使得保护性耕作项目作业质量得到充分保障,每年的项目工作均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式有所改变
随着社会及广大农民认识程度的逐渐提高,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方式已经由开展初期的试验引导发展为目前的农民主动要求、积极参与的形式。2014年秋季,在北镇新立农场甚至出现了农民排队等候农机合作社进行秸秆还田、机械深松作业的喜人局面。
1.4 保护性耕作效益优势逐步显现
确定了“玉米机械收获—浅旋处理—免耕播种—药剂除草—垄作中耕一次”的碎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从实施效果看,通过玉米机械化收获实现秸秆覆盖,通过免耕播种机实现免耕少耕,实施地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增加,土壤的可耕作性有所改善,玉米产量逐年增加;减少了沙尘,缓解了土壤风蚀、水蚀状况,提高了蓄水保墒及抗旱能力,农村环境得以有效改善;减少了作业工序和耕作次数,农业节本增效作用凸显。经测算,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降低单位面积作业成本达40元/667 m2,提高粮食产量约35 kg/667 m2。保护性耕作事业正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赢得政府的重视、社会的认可及农民的接受。
2 北镇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措施
2.1 坚持层层推进,建立并落实目标责任制
北镇市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与项目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建立从市到乡镇的层层责任制。项目单位与农户之间签订合同、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人、明确奖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2 加强示范区建设,建立并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机制
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将核心示范区落实在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优越、土地集中连片的乡镇,开启种植大户连片示范推广模式,取代了以前“小而散”不利于管理的局面,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并对项目区进行土壤养分、水分、作物长势等指标测试,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提供一手资料。
2.3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保护性耕作社会认知度
制定详尽的宣传培训计划,举办多种形式培训班,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编写《保护性耕作培训教材》等资料,印制并发放资料5 000余份。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提高机手实际操作水平、使用维护技能,提高安全作业水平和作业效率。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吸引和培养了大批掌握农机实用新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2.4 实施政策倾斜,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
对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利用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购置玉米收获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予以优先满足,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实行统一选型。2014年北镇市核心示范区新增自走式玉米收获机5台,保证了全市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任务的完成。
3 北镇市保护性耕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当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依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检查验收工作行政成本高。特别是保护性耕作项目,验收包括秋季秸秆还田和春季免耕播种两个时间段,分别在下雪前和出苗前,时间有限。二是作业机具价格高。目前市场上高效适用的免耕播种机品牌很少,仅有的几种价格较高、配套动力大,一般农户难以接受。三是机具性能有待提高。部分玉米收获机技术不过关,影响了农民使用的积极性。四是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不足。农民一直沿用传统精耕细作种植模式,对保护性耕作模式存在质疑,了解不够。五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方式限制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对于农民个体而言,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操作程序相对复杂繁琐,除非给予合适的补偿,否则他们不愿意承担项目实施的损失;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更为有利,但也需要与各家各户沟通协调,这也影响到项目的推广实施。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3.2 解决的对策
一是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从实施效果看,将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推广工作落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应把项目任务尽量分配给已实现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这样有利于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二是加强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培育对新事物、新技术感兴趣的技术推广人员与新型农民,应结合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技术装备的进步。三是加大作业机具的研发引进力度,向农民提供高效适用的农机产品。保护性耕作的基础是有适宜残茬覆盖的作业机具,现有机具不论是吉林康达的免耕播种机,还是其他厂家提供的保护性耕作作业机具,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科研部门和生产厂家共同解决。同时,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使用上,适当向玉米联合收割机、深松整地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具倾斜,并加大农机质量监管力度,向农民提供可靠的农机产品。四是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让更多农民参与并认可保护性耕作。农机部门应通过不同渠道倡导保护性耕作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户积极性,为推广保护性耕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To implement the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Beizhen which is an important base for commodity grain in China is imperative. In the article, it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tatus and the technique extension measures after the implement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project in Beizhen,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ertinently raised solutions,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every reg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ique extens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