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夏琛琛
摘要: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是新形势下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在拥有区位优势的同时,又出现高端生产要素向上海集聚、海关特殊监管区挤压等问题,既面临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又面临外来资本转移、自贸区建设热潮等挑战。从加强产业对接、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对接、加强政府管理制度对接等方面提出了湖南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湖南;SWOT;对接策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正式挂牌,这不仅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试验田”,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国际分工水平、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与上海等发达地区差距显著,因而积极有效对接上海自贸区对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湖南对接上海自贸区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湖南拥有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简称“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且立体交通网初具规模,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在建)、渝长厦高铁(规划)使湖南省会长沙成为中部高铁黄金枢纽城市,也进一步凸显湖南的“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岳阳的城陵矶港是“长江八大良港”之一,是华中地区连接西南与华南、华南与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平台。优越的区位和发达的交通有机结合,大大强化了湖南区位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国家继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又将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支撑带上升到战略高度,这为地处“一带一部”的湖南带来了新的优势。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开辟新途径,将极大地推动湖南与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互动合作,有利于湖南更好的实现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
2.劣势分析(Weakness)
首先,“虹吸”效应对湖南省带来冲击。上海自贸区将赋予企业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更大幅度的优惠政策,使上海对包括湖南在内的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大幅增加,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导致高端人才、高端企业以及企业中的高端部门向上海流动,湖南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为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进行产业转移,这将对湖南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海关特殊监管区面临挤压问题。上海自贸区在关税、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突破常规方式,其通关服务更为便捷、高效。包括湖南省在内的内陆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面临着区位优势不明显、物流通道不畅等先天不足。与之相比,湖南省的进出口通关率就显得较低,湖南本地综合保税区的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3.机会分析(Opportunity)
上海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发展平台,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有助于引进高端投资和国际先进技术,自贸区服务业的发展将对湖南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理念、技术和人才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这一趋势契合了当前湖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上海地区的制造业将逐步向周边和内陆转移,而湖南的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了积极争取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基础。并且由于上海自贸区将吸引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进驻,有利于降低湖南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信息搜寻成本,缩短进入国际市场的时空距离。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建设将推动物流业特别是外贸物流的发展,进而降低进出口物流的成本,提升湖南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此外,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体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制度红利”、“改革红利”将取代“政策优惠”、“人口红利”,为湖南改革发展带来制度创新示范效应,湖南省可借鉴上海自贸区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争取和吸收自贸区的改革措施,建立更加完善、高效、透明、开放的市场体系。
4.威胁分析(Threat)
上海自贸区在企业国际化运营、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优惠政策产生的“虹吸”效应在短期内有可能冲击湖南发展高端服务业、扩大外贸规模和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其试行的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备案制代替审批制对外商投资具有较强吸引力,亦对湖南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的冲击。此外,从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体制机制活力及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原动力的关键要素,上海自贸区又一次作为国家改革的先驱在区域竞争中获得领先的政策优势,对推动经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在上海自贸区挂牌后,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也相继挂牌,全国掀起了一股申报自贸区的热潮。与其他地区相比,湖南省在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上并不具有明显优势,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同属中部的湖北正积极推进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而湖南申报自贸区的工作还处于准备阶段,必须推动开放型经济结构升级,抓住在新一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历史机遇,避免在未来的地区竞争中只能进行被动的制度模仿和经济追赶。
二、湖南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策略
国家设立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目的在于倒逼经济改革,形成深化改革新动力,提高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程度。由于湖南经济总体上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服务水平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湖南要实现有效对接,必须促成机制的完善,创造性的采取对应策略,提高湖南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湖南经济发展。
1.加强产业对接,完善产业结构
上海自贸区将促进上海建设成服务型国际城市,自贸区内一些产业如制造业等为将加速向周边和内陆地区转移,应密切关注上海自贸区产业转移的方向,利用自身区域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湖南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良好的基础,具备承接上海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为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以网络、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升制造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以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增强制造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制造业服务体系。加大对长株潭地区等出口创新基地和茶叶、陶瓷、鞭炮烟花等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投入,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2.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对接,改善对接环境
完善湖南的基础服务设施有利于更好把握上海自贸区给湖南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快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促进湘滬经贸联系并降低经济成本,并进一步借助上海自贸区平台融入全球经济,同时做好前期规划设计,使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工作有序开展;拓宽配套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不断吸收金融创新试验区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增强湖南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功能,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集聚区,优化金融服务体系,使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工作高效开展。
3.加强政府管理制度对接,提高治理能力
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晰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明确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释放市场活力,激发湖南的资本和资源效应,推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其次,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三,借鉴自贸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措施,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绩效,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和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系。第四,积极完善湘沪两地政府联系对接机制,通过政府联系、部门联系、条线对接等综合立体对接机制与上海对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此外,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贸区在模式管理、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动态,为进一步深层次对接乃至未来自贸区申报和建设提供借鉴。(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贸系)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对接上海自贸区 构建中部开放经济新高地的湖南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湘外经院科字[2015]3号)。
参考文献:
[1]唐志良,刘建江.上海自贸区与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102-109.
[2]朱琳慧,高瑛.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分享扩大开放红利——无锡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4(7):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