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2015-05-30 02:58胡先锐
2015年47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胡先锐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腾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根”与“魂”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是这个问题解决与否关乎到一些更为迫切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坚守什么?本文主要从文化哲学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与“魂”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根”与“魂”在现代化进程中之作用提出反思。进而希求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有所补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哲学;生存方式;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纷繁复杂的文化天空之中,既有一些“过眼云烟”,也蕴藏着对中华民族经久不衰起主导作用的“人间常道”,而这些“常道”就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正是这些,我们才不会忘记我们是谁,才能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六尘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关于对中国文化的“根”与“魂”的问题探讨没有超出文化问题本身,所以可以从文化哲学角度来对此进行剖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农耕经济

要想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界意见莫衷一是,比如斯宾格勒把文化看作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而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就认为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德国生物人类学家格伦则把文化称为人的“第二自然”等等。且不管谁更接近文化的真谛,但是要想弄清文化的本质,必须得了解文化的基本特性,而文化哲学的研究方法正是从文化的基本特性的综合分析后得出文化的界定。

文化的第一个特性在于具有人为性。文化的第二个特性在于自由创新性。文化的第三个特性是群体性、自在性。从这些文化的特点可以看出,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矛盾对立,即文化一方面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超越性,另外文化的群体性、自在性又体现出文化对人的约束性和给定性。正因为文化的这种内在矛盾性,才让文化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具有超越的可能性,进而文化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不至于陷入陈词滥调的窠臼之中。

根据文化的基本特性,文化哲学研究者给出了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大体上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2]由此可以说文化就是历史凝结而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那这种生存方式是否是主观任意性的呢?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对文化的起源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即历史凝结而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文化的“根”。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顾名思义也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传统价值观

前文中我们从文化哲学角度阐释了文化的根本的规定性,即历史地凝结成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但这只是对文化的初步界定,对文化内涵认识还不够深入,那么为了深入了解文化,必须得知道文化的功能作用,进而找出一种文化中起到“灵魂”作用的关键处。

文化内在矛盾性使得文化如蓝德曼所说:“我们是文化的生产者。但我们也是文化的创造物”。[5]正因为这种矛盾性,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产生之后,它就会对这一文化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约束力,像血脉一样构成人的存在的灵魂。那么我们要问文化何以能称作人的“灵魂”?这里就牵扯到文化的功能作用,文化哲学研究者衣俊卿在《文化哲学十五讲》中将文化的功能分为:作为人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体系以及作为社会运行内在机理和图式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从个体行为层面来描述的,这也正是文化的“魂”所在。后者是从社会运行层面上提出的,对于后者限于篇幅就不再细说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魂”同样如此,即我们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员,而且是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我们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天下为公、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君子慎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勤俭持家的节俭精神等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些无不代表着世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离了这些,我们无法从文化意义上界定我们是一个中国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根”与“魂”在现代化进程中之作用的反思

近代中国许多学者面对传统文化转型和现代化提出很多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和路径。例如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梁漱溟等人的“东方文化论”、胡适、陈序经等提出的“全盘西化论”、杜维明宣扬的“儒学复兴论”、张岱年等人提出的“综合创新论”等等无不体现对我国传统文化出路的深切思考和对其现代化转型孜孜不倦的探索。

然而无论哪一种思考,要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那么首先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最关键就是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去讨论现代化转型,因为只有通过充分把握“根”与“魂”才能认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知道我们是谁?如果脱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那么我们只能成为异国文化的附庸和奴隶,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所不能容忍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得我们必须要防止“我们”成为“他们”,坚守民族特色,这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那么这里有个尤为关键之处,即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的“根”与“魂”,从上文得知,我们的根是农耕经济,那么众所周知农耕经济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优劣也是显而易见。首先从优点上来说,第一,农耕经济讲究顺应自然。第二,由于农耕的自给自足特性使得人们的生活圈相对稳定,老百姓安土重迁,不喜好争斗抢夺,这样就使得人民性格显得温良和顺,社会也相对和谐有序。第三,农耕文明的种植经验和劳动工具制作知识具有一定稳定性,这使得其经验知识易于传承。

从上文可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之根的农耕文明,其优劣处得以初步阐明。对此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认清自己,体会我们之所以是这样的性格而不是那样的性格深层原因所在。而且对我们农耕文化弱点的剖析有助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至于食古不化、抱残守缺。

由此看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规范中也是参杂着许多糟粕成分的,所以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即善于挖掘传统文化“根”与“魂”中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精华成分加以传承、弘扬、创新,又要仔细甄别剔除其消极成分。

上文我们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是农耕文明,那么如今中国正走向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新时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支持力度逐年减弱,那么我们不禁担心农耕时期产生的文化何去何从?难免会彷徨、会不舍、会焦灼。这个时期一定要保持冷静,对农耕基础上产生的合理文化要重新为其寻找到赖以为继的土壤,比如“新二十四孝”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我们在认清自己的同时,亦要注意处理好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现代文明代表的西方世界高举技术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旗帜,对我们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面对西方现代文明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学习西方是不容置疑的补救措施,走兼取众长,中外互补,开放进取的路径,注意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拒绝成为他国文化的附庸,而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关键也就是要守住其“根”与“魂”中的积极成分。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能因为某些传统文化在政治上可能具有的迂腐性、封建性(消极成分)而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对此不屑一顾,因为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有文学审美、艺术性等层面。我们要冷静分析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切忌意气用事采用“一刀切”,进而真正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3,18,19

[2]曾参.孝经(M).河南:郑州人民出版社,2009,P34

[3]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P264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