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城乡融合理论概述

2015-05-30 22:45董自敏
2015年45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背景内涵

董自敏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本文作者从剖析马恩经典著作入手,尝试性概述马恩城乡融合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时代背景;内涵;路径

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剖析城乡分离及对立的社会历史根源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吸收之后,提出的理想社会图景。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城乡之间的对立将会消失。马恩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那么,马恩城乡融合理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情形,它提出的时代背景、主要内涵、实现路径有哪些?

一、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城乡融合理论既是一种对于现实的批判,又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基于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的现实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支配地位的时代,目睹了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产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背景下尖锐的城乡对立。当时城市已有人口、生产工具、资本和享受的集中这一事实,而乡村则是隔绝孤立和分散。由于城乡尖锐的对立和矛盾,资本主义时期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指出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恩城乡融合理论的理论背景是基于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托马斯·莫尔、傅立叶和欧文等人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思想的扬弃。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但没有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因而也就不可能科学地说明未来社会的社会形态,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设计的种种解决城乡对立和矛盾的方案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1]观点的基础上,从当时尖锐的城乡矛盾出发,深刻阐释和揭露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阐述了城乡融合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二、理论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指的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2]。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相互吸收各自生活方式优点的基础上的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笔者認为城乡融合理论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点:

1.农业和工业相结合。城乡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不仅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更是一个“消灭分工”的范畴,即打破旧式的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工格局。城乡融合是发展新型城乡分工,“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实现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广泛联系和融合发展的历史范畴。

2.城乡人口均衡分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3]。在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必须改变这种对立的状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城乡融合这一历史范畴中特别强调要使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尽可能均衡分布,避免诸如“城市病”此类现象的发生,还原人与自然的原本联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3.城乡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与统一。城乡融合是“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4],即城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相互融合和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要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5]。

三、理论实现路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说道:“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6]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有以下几个层面:

1.社会层面:进行计划调节,实现城乡融合。合理布局大工业生产力,促使工农业实现新的联合,保持城市合理发展规模,均衡分布城乡人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论土地国有化》中阐述了合理布局大工业生产力和工农业实现新联合的思想。在通过调节人口平均分布来实现城乡融合思想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受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在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的,并指出:“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在其中受煎熬的那种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挣脱出来”[7]。

2.文化层面: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融合。马恩指出:“‘从事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一些人的前提一定是有着体力、智力和极高思想道德素质综合发展的人”[8]。因此,必须把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来消除旧式分工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对人们进行义务教育和产业教育。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鲜明的论述了这一观点:“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由国家出钱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9]明确表明了教育不仅可以消除旧式分工造成的畸形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教育(包括产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交往层面:以加强城乡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为基础,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进而实现城乡融合。一方面,物质交往不仅可以在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上,加速工农业之间的融合,缩小城乡差距等发面发挥重要功能,也可以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上,缩小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精神文明交往作为物质生产交往不可缺少的影响因子和服务者,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居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提高其素质,而且也能够传递先进的科技文化,促使城乡之间趋向融合。(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1]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5]刘易斯·芒德福:城市文化,转引自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D].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50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8]岑乾明著: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第14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背景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挖掘习题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