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雁
吉林通化县七中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说的是教师应当学识渊博。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从侧面道出此点,倘不“学高”岂能“为师,解惑”?于是,为师之人便都忙忙地为自己准备了满满的一桶水,以备不时之需。可是,在知识、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观念、意识不断变更的今天,教师仅仅准备满了那么“一桶水”还是不够的,还有必要时时检查“那桶水”是否过期,是否需要不断更换,或者干脆将它放入活水中任汩汩清泉注入。世易时移,时代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提着多年前就备好的“水桶”授课的先生,显然已不合时宜了,今日的“那桶水”早需汇聚千溪、注入万泉了。正所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一、注入井水
井水的首要特点是“清”,冷冽清水是必备之水,它应最先注入。“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为师之道,亦应是为人之道。有了此水,教师必能在喧嚣尘世自有一方清净的天空。教师,其实应该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冷的人,唯有如此才能潜心学问,才能甘为人梯。
井水的另一特点是“活”,惟其“源头汩汩”它才“清清如许”。教师尽管远离繁嚣,却不远离尘世,相反,最清的水应是离源头最近的,因而,教师也应是最关心时代的,他应最先接触新的观念,他应最先了解新的语言,他应最先具备新的思想。教师,其实不是世外的隐士,他应是时代浪尖上的领航者,他的思想应是最前沿的,因为他要培养的是时代的弄潮儿。不能期望“低飞的麻雀培育出展翅的雄鹰”,要教“鹰”飞翔,教师必先做“鹰”。
二、注入河水
河水的特点是“多”,涓涓细流不辞辛劳,点滴汇聚终成江海。河水是重要之水,唯有它的注入,“那桶水”才能包罗万象。它正如同世间广博的知识,源源不断却又前后相继,彼此独立却又相互牵系。正如同现在“渗透而相交”的知识体系,又如同现在“融合与发展”的世界形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师仅仅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河水象征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新观念、新体系也体现在新教材当中,在新教材中这种知识之间的彼此关联已十分明显。仅以语文教材为例,既增加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和文言诗词,也涉及到了许多的政史地、生化物等知识,如,遗传、太阳风、纳米技术等。如果教师对这些领域一无所知的话,那么教师讲起课来就会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当然,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是要求教师在每个领域都如同专业领域一样,精心专研,有所建树,而是希望教师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概念,来更好地辅助自己的专业教学。
三、注入江水
江水的特点是“大”,应当是在“那桶水”中占重要分量的,它象征教师的专业知识。“大江吞吐日月”,“气势雄壮万千”,江水以其“厚重”闻名,教师亦应以其“学高”正己。教师的大部分专业知识来自工作前的学校学习,小部分来自后来的教学实践,还有一些来自后天的自我读书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成立家庭之后,这种后天的学习就会因琐事缠身而停止,以前的知识也会因时间的久远而逐渐遗忘,时间一长“可用之水”就会越来越少。而这种情况是与现在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的,还以语文为例,新的教材选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和中外名篇,要求教师拥有更大的阅读量,拿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因而希望学校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教师“减一下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去。总之,专业知识之水正如雄浑的大江,正所谓:“胸中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注入浊水
浊水的特点是“浑”,唯有见其“浑”,方能忆其“清”。浊水是象征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和不文明的现象。尽管人们不喜欢,但它毕竟也是一类水,教师也要收容它,收容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世上除了坦途也有坎坷,除了鲜花也有荆棘,除了阳光也有风雨。教学生正确认识阳光下的黑暗,清楚社会中的罪恶,让学生懂得、承认社会中存在着不公平,正确的态度是,不能自怨自哀,要像夹缝中的小草、峭壁间的青松一样,于不公平中寻找公平,争取公平。
教师把所有的这些都注入自己的“水桶”中,就会发现教师的“水桶”就如同“大海”,它应该有海的广博、海的深邃、海的气魄。只有提着这样的“水桶”,递出的一杯杯水才是滋润栋梁的甘露。余秋雨在评李白的诗时说:“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到那时,教师拎着这桶水也可以说:“清泉一撒,就满园芬芳。”可是,教师,你真的准备好“那桶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