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经过中国核工业六十余年的发展,今日已然成为国家新名片、出口利器和国内重大项目的香饽饽,一片繁荣景象。
近日,社交媒体上有一篇叫做《核电将毁灭中国》的文章,通过耸人听闻的描述加上令人害怕的配图,结合那种“请有孩子的人转发”的恐吓式传播,流传颇广。但文中无论是整体逻辑框架还是对核电行业的现状阐述,都经不起推敲。
“核电恐惧症”的根源
自1945年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引发的蘑菇云和惨烈景象为世人所熟悉之后,原子能的利用一直是世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核电站强烈的惧怕之心,这种惧怕也造成了一些夸大说法的流行,使得很多人心头一直把核电站的问题当作噩梦。不仅是民间群体振臂高呼核能是政府的阴谋、国家的骗局,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往往也将核能描绘成人类末日的祸首。
这种噩梦之所以难以消除,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们对原子能利用这种前沿科学不可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恐惧,因为不理解,所以会存在“未知的可怕后果”,哪怕科学家已经能够充分描述这些风险到底有多大。
然而这种努力效果往往非常轻微,原因就在于对核的恐惧实际上根植于“不理解”,对于不理解的东西,外在怎么描述,扭转看法都是极为不易的。加上连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发生了重大核事故,展望可预期的将来,人类对核电的普遍恐惧,很难消除。
也许有人会觉得,普通人无法消除对核的恐惧,从事核工业、核物理的人士对核安全有共识,不就行了吗?然而这并不是这个世界运行的逻辑,对于没有取得普遍共识的事物,要想使人们接受,就得付出高昂的成本。“核恐惧”增加了核电站安全规格的成本(相比起福岛核事故之前,目前的核电设施成本已经大幅升高),建成后因各种反对意见要面临不能使用的可能(如日本重启核计划,就遭到一位法官的几次阻拦),而说服民众接受核电本身,也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乃至于付出昂贵的政治代价。这些都成为了核电发展的阻力。
核能是一种很优秀的能源,如今的最先进的核电站,可以用今天的核废物作燃料,与切尔诺贝利、福岛核电站等老式核电站不可同日而语。然而,由于人们的“核恐惧”实在难以消除,核电仍然不得不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1996年,核电所提供的能源还在世界能源总产量中占据了17.6%,2013年这个数字只有10.8%;从2000年到2013年,全世界的新建电站投资中,只有3%是投向了核电。
世界各国的纠结态度
经历福岛事件之后,日本人对于核能利用普遍出现了抵触情绪,一度中止运行了所有的核反应堆,但这种做法极大损害了日本经济的复兴。由于核电站的闲置,迫使日本每年额外进口价值360亿美元的天然气等能源。安倍政府的计划是将现有的核电站运营到2030年左右,再考虑弃核。但民众宁愿忍受付出昂贵的电价,也要及早彻底摆脱核恐惧。
美国人对于核电并不感到惧怕。然而近年来对于核电的支持率也在一路走低,随着天然气提高产量和价格降低,以及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核电支持率由62%降至51%。更多的人希望开发的新能源是太阳能和风能,而不是核能。因此奥巴马政府虽然曾提出过“核电复兴”,但按照最新的计划,对于核电和天然气行业,奥巴马的计划既不鼓励也不抑制,没有指定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补贴。照目前来看,天然气行业能够对付,但除非在生产成本削减上取得突破,否则新的核电项目在美国很难上马。
法国是全世界核电使用比例最高的国家,核电占全国电力来源的75%以上。但如今法国人也对过高的核电比例感到了害怕,不仅不支持新建核电站,要求核电站的最高产能被限制在现时水平,总统奥朗德最近推行的一项议案,甚至要求让核能发电的份额在未来十年中从现在的75%降至50%。
对于核电总体上持较为正面态度的,目前的代表是英国,不仅民众较为认可,政府也打算兴建新的核电项目。
坚持发展核电的四大理由
首先是国家战略布局。
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核电,不是用核电来解决美国人的能源问题,而是“在能源匮乏国家需要核能时,防止将其推到敌对国家的怀抱。”这就是国家战略。俄罗斯为什么自己发展核电,而向欧洲出口石油天然气,其他国家拿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去发电?俄罗斯人说,没有核电,能是核大国吗?这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考虑。
其次是国内电力结构转型。
国内能源结构转型,高燃煤消耗企业将被加速关停或被高成本逼停,中国燃煤发电比例要降至65%,作为填补这一部分火电空缺重要措施,中国明确提出要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
核电仅排在水电之后,看的出来国家对发展核电态度,核电的装机量最低,其可发展的空间也是最大。而水电由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且本身体量已经很大,这也将是一个趋势。
再次是发展核电新技术,带动核电关联产业。
我国核电发展起步晚,起点高,在掌握二代核电技术的基础上,吸收引进西屋三代核电技术,并发展三代自主核电技术,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部分,成为继高铁之后的国家新名片。同时,核电发展可以带动核电关联产业同步发展,进一步丰富并增强我国核工业体系和核产业链良性发展。
最后是经济效益。
核电的投资与回报是非常可观的,对于国民经济和就业带动效应显著。以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岭澳二期为例,两台两百万机组在建设阶段,可以带来17.8万个直接就业机会、46万个间接就业机会和41万个农业就业机会,总就业机会约为105万个。
在运营阶段,以整个运营期总发电收入为2580亿元计算,总计可带来18.3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带动的总就业机会为496万个。岭澳核电厂二期的建设及运营创造出巨额的国内生产总值,285亿元的工程建设投资可以带动GDP增长293亿元,总产出增长866亿元。整个运营期,嶺澳核电厂二期将拉动GDP增长3040亿元,总产出5720亿元。
(澎湃新闻网2015.10.10、腾讯网2015.11.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