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摘 要]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也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借此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思想。集合众多发展利好的推动,“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路线,且将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态势。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主要特征表现的论述,分析了当下我国经济模式转变的新战略方向,并借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以期对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国民经济;经济模式转变;经济战略升级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3.023
“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出现于2002年,主要用于描述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缓慢恢复的过程。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引发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并随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起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主导思想力量,为国内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乃至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丰富了理论支撑。
1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征表现
1.1 经济结构
随着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不断被科技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2014年继续提速,单位GDP能源消耗持续下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同时,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我国长期依靠“投资—出口”带动经济的增长,且长期依靠外资带动投资市场。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长期是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但是,经过改革开放约30年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如自然环境的破坏、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等,借助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我国必须积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至2012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51.8%,第一次超过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在2013年GDP中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第一次成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
1.2 增长速度
我国宏观调控机制迅速做出反应,于2012年放弃了保GDP年增速8%的限制,有意识地将增速稳定在7.5%左右。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然的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平稳,就业形势良好,国内经济形势基本上没有受到国际经济萎靡的影响,也为我国经济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发展风险
通常机遇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在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多。比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粗放式经济带来的弊端不断暴露,我国自然环境压力逐渐显现,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随着国际市场的持续萎缩,长期以出口贸易为经济支柱的东南沿海经贸城市下行压力继续增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制造业升级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政府必须加速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型。
1.4 宏观调控
目前,在市场贸易保护壁垒已经消失,市场机制不完善,大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依赖政府的扶持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但是,关键应当把握扶持的力度,过度的扶持会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从而失去市场调控的意义。随着政府深化改革的逐渐推进,市场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同时,政府宏观调控逐渐“微观化”,政策倾斜如央行定向降息、国家财政补贴等,都是在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
2 我国经济模式转变的新战略方向
2.1 出口中性发展战略
鼓励出口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本国产品,然而我国长久以来出口的商品仅局限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和稀土矿等珍贵资源。而对外开放,引入外资投资办厂是20世纪邓小平提出的经济政策。这使得中国经济开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接轨,从封闭自给的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一方面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对外依存度提高较快,加大了出口鼓励力度。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并不利于中国成长为一个经济强国,建议对出口保持中立,一方面顺应全球市场的经济需求变化,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可渐渐提高我国的经济独立性。
2.2 大众消费主导型战略
在我国经济发展达到目前水平的情况下,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战略已不再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提出了大众消费主导型发展战略。而社会主义的典型特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了发展我國经济,从20世纪以来依靠投资和资本积累驱动经济增长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合理降低投资,并增加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鼓励消费,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这样使资本循环起来,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发展模式,既可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其享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优越性,又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
2.3 东中西部平衡战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发展初期,必须先集中力量发展区域经济,即采取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故政府提出了沿海先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先行发展战略的目的即在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整体富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内陆地区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总体上造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政府借此提出了东中西部平衡发展战略,后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旨在把沿海经济发展的经验运用到各个地区,实现全方位发展。
2.4 增长与公平并重战略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然而,现在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一状况下,政府提出了将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增长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模式,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性。
3 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
改革我国现有经济政策和制度,从根本上对此进行约束,以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出的要求。其中,对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来说,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把对“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此处所指的“人”即是社会中的全体国民,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只有社会之中所有人的福祉都得到提升,才可称之为“以人为本”;同时,应抛弃增长中心主义思路,让增长的引擎适当减速;应致力于缩小收入差距、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区域和城乡的平衡发展、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促进经济、政治与社会平衡发展。
4 结 论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问题也逐渐显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其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与改革,我国必须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积极适应,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积累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
[2]黄益平,苟琴,蔡昉.增长趋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7).
[3]徐以升.中国经济“新常态”[J].西部大开发,2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