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回忆《天气预报》变迁历程

2015-05-30 10:48:04
北广人物 2015年43期
关键词:预报员歉意气象台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天气。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那时候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也的确有些暗语的味道。例如,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0毫巴等专业术语,能100%听懂天气预报的人寥寥无几。宋英杰回忆说,他就是听天气预报长大的,但没听懂天气预报就长大了。而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诞生于1980年7月7日。显然《天气预报》也是一位“80后”。

80年代的专家主持

最早在节目中播报天气的主持人是当时中央气象台年轻的预报员,现在是数字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的总顾问,他叫韩建钢。据老韩回忆,节目开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气象台负责撰写,然后传真给电视台;所使用的图仅仅是一张24小时预报图,每天都用手绘完成,画好后中央台派车来取;再说主持人,由于电视台是首次创办这样的专业节目,又赶上汛期的复杂天气,中央台希望气象台派人来播讲,老韩和李媛就成了最早一批气象专家主持。现在看来当时的内容和形式真是简单至极,不过《天气预报》一开播就是直播状态,时段是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后。因为国际新闻是提前录制好的,利用两三分钟播放国际新闻的间隙,气象主持人和工作人员赶紧到直播间把预报图纸挂在黑板上,待国际新闻一播完,马上切回镜头开始直播。

这一年汛期结束之后,节目就转交给联播主持人播报,不过文稿和图形仍由气象台来提供。到了1981年洪涝灾害频繁的时候,“小韩”再度出山,时不时客串主持人,当年有人戏称他是灾害天气的“符号”。

一次诚恳的“道歉事件”

天气变化无常,预报员也会有难以定夺的时候。有观众或许还记得《天气预报》在1999年12月13日的一次道歉。

站出来表达歉意的人是宋英杰,他回忆道:12月12日晚,是我主持《天气预报》,下午大家讨论的时候,因为考虑到一股很弱的冷空气会在当天晚上开始进入华北地区,可是水汽条件不是很好,所以预报华北13日会有4到5级的北风,很难出现降雪。節目也就这样播出了。可是,13日一大早,我醒来一拉开窗帘,发现窗外是一片白雪。我可以猜想到,其他人看到降雪后,肯定在骂《天气预报》或者嘲笑《天气预报》。因为13日仍然是我值班,我开始构思当天的节目中我如何面对这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最后我决定在节目中向观众说明前一天预报失误的原因并且表达歉意。

当天上午,我找到节目的气象编导,把想法和她一沟通,她很爽快地同意了。于是,1999年12月13日《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晨,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中部,人们意外地看到了一场瑞雪,之所以说它意外,是因为昨天的《天气预报》没有预报这场降雪。昨天我们注意到会有一股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也预报了会刮风,但是对出现降雪的可能性估计得不足,所以今天我们的心里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歉意。我们只有总结每一次失误,才能使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让人们满意。”

在节目播出后的一个小时内,电视台和平面媒体的一些记者开始给我打电话,一些朋友也纷纷给我打电话,反响竟然如此强烈而迅速。“道歉事件”的第二天,我很偶然地看到敬一丹大姐在《东方时空》中谈论这件事,她的一句“道歉真美”,是我在20世纪最后一个冬天里听到的最温暖的一句话。

邢大军据《辽沈晚报》整理

猜你喜欢
预报员歉意气象台
江西省天气预报员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正宫·叨叨令]雾
预报员培训的“复盘”方法
萌萌的气象局通知
故事会(2017年21期)2017-11-08 20:55:08
航空气象预报人为因素的分析初探
科技与创新(2017年3期)2017-03-17 23:53:02
心愿之选
时尚北京(2017年1期)2017-02-21 16:34:45
关节为何成了“气象台”
健康必读(2016年12期)2016-12-30 19:29:29
气象台站实景监控系统的防雷技术
黔东南州预报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临朐设立负荷“气象台”保障有序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