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国家间的不断交往,外来词成为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外来词借入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关键词:俄语;外来词;英语外来词;原因
一、外来词的概念
语言学家Л. П. Крысин把“不同语言元素(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词汇学及语义学的语言单位)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迁移过程”称为外来词的借入。①《语言学百科辞典》对“外来词”的定义是:“由于语言的接触,从一种语言借入到另一种语言的外来语言成分(如词汇、词素、句法结构等),以及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的元素”②。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中出现了术语“英美外来词”(англицизмы-американизмы),即对英式英语及美式英语词汇的借用。
二、外来词借入的过程
俄语属于屈折语(флективный язык),语言体系完备,词汇大都有丰富的变化。外来词借入俄语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元素的简单迁移,而是外来词适应俄语并被俄语改造的过程。一般而言,英语外来词借入俄语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外来词与其概念一起借入。外来词符合俄语语音或者书写形式,在俄语中无其近义词,如билборд(billboard)与дайвер(diver)。在本阶段借入的外来词中包括少量保留英语书写方式的缩略词,如GPS、MMS,其中一部分缩略词转用了俄语书写法,如:е-мейл(e-mail)。
其次,在现代俄语构词形态法的基础上,外来词派生出其相应的形容词、名词与动词。外来词借助俄语固有的构词模式产生新词,如形容词后缀-н-、-ск-产生креатив(creative)—креативный/ский、креативность。外来词来经常使用复合构词法,即名词+连字符的模式,如веб-构成词语:веб-дизайнер与веб-чат。③
最后,为外来词添加具有主观评价色彩的词缀,使其获得修辞意义。常见的带有口语色彩的词缀有:-ик-、-ишк-等。如词缀-ик-带有嘲讽的意味(евро—еврик)。
三、外来词借入的原因
不同民族的语言接触是引进外来词的主要原因,语言接触的社会条件是操不同民族语言群体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流。④总体而言,可以把外来词借入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一)外来词借入的内部原因
语言是一个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体系,交际是其本质,即不仅语言产生于人们之间彼此交际的需要,而且“语言是以交流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的人的活动”⑤。作为人类的交际符号,语言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俄语作为“像生命一样鲜活”的语言,正是在与别国语言的相互交往中得到丰富与发展的。⑥
(二) 外来词借入的外部原因
首先,是受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影响。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领先优势促进了英语在全世界的扩张,这也符合当代术语的国际化趋势。如今,已有大量英语外来词涌入俄语,如一些大众习以为常的词语,如шоумен(showman)。又如一些专业词语,如пиксель(pixel)。
其次,是受人们的“语言时尚”心理的影响。“语言时尚”明显地反映在相当部分青年人、大众传媒等的语言实践中。相较于хорошо、встреча、девушка与марка,青年人更喜欢使用外来词окей(ok)、митинг(meeting)、гирла(girl)及брэнд(brand)。与此同时,俄罗斯大众传媒的某些作者以及知识界人士,也喜欢使用一些外语词汇,以显示自己富于开放意识,观念新潮。⑦
四、结语
外来词的借入既是语言的本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变化对语言的推动作用。借入英语术语便于对外交流,所以这类外来词必然在俄语中稳定下来,并受到俄语的
“改造”。
注释:
①Геранина И. Н. О термине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е? // Известия Пензен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м. В. Г. Белинского. 2008. №6 (10). С.102.
②Добродомов И. Г.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е //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М.,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90.
③Балышева К. А. Англицизмы в русском литературном языке рубежа XX-XXI вв. // Вестник Вят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9. Т. 2. №3. С. 70.
④张家烨. 新时代俄语通论上册[M].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第132页.
⑤转引自: 兹维金采夫. 普通语言学纲要[M]. 伍铁平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81年, 第22-24页.
⑥程家钧. 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第159页.
⑦冯绍雷, 相蓝欣. 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481页.
作者简介:赵静(1990–),女,现就读于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俄语国家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