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培育探析

2015-05-30 10:48杨志军
大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培育大学生

杨志军

[摘 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形成了一些积极的社会心态,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社会心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特征,分析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精心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心态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04-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写进五年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社会心态建设在社会上已形成共识,并上升为国家主流价值导向。大学生是否具有和谐社会心态,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以及全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如何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突出问题

只有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误区进行探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为调适矫正大学生社会心态提供依据。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爱国热情,但不能理性爱国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关注国家政事和国际局势,对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但不了解全面情况。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这种情感常受个人或他人情绪影响,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在爱国的同时,学生看不清形势,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妨碍正常社会秩序,不能理性爱国。有些学生把爱国主义抽象化,认为爱国不一定非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不可,把爱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

(二)政治上迷茫,缺乏理想信念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明确的政治信仰和追求,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到现实生活及个人发展的有关方面。为了实际利益而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动机不纯。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变得非常务实和功利,忽视了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弱化,使得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人数有增多的趋势。

(三)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失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父母与家人的溺爱中长大,凡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们的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对祖国、民族、社会及家庭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把目光锁定在个人奋斗上,寻求自身的发展;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体谅父的母艰辛与困难,这些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家庭无责任心、对社会无责任感。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注重个人名利的得失,而忽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四)社会心态消极,社会心态失衡

目前,我国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局面。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大背景下,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盲目攀比等不良心态也必然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一些大学生一旦在社会生活中碰钉子、遭遇挫折便觉得很委屈、很沮丧,或对自己、对社会失去信心和希望,或抨击时局,发泄不满。他们对改革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在改革进程中自身所获得的实际利益的大小;他们不是关注改革本身,而是关注改革对自己利益的影响。

(五)道德观念不强,道德行为失调

大学生一般能在认知上对是非问题进行判断。但在具体实践中,他们自己的行为与认知往往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现在,大学生的是非标准、判断尺度越来越模糊。大学生中迟到旷课、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拖欠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追求生活享受,吃喝玩乐,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在大学生中也非常普遍。部分大学生在爱情观上是非颠倒,认可婚外情、一夜情。有些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道德意识,他们不讲社会公德,谈吐庸俗,不尊重他人。

二、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形成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给大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成长环境,也对大学生社会心态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形成,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个体、家庭、教育及网络等因素的制约。

(一)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形成,主要受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趋于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易被各种社会思潮所左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容易一味追求西方模式。有些大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有些大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怀疑,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有些大学生政治意识薄弱,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行为盲目。在这种社会心态失衡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情绪。这种情绪导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急功近利、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形成,受个体因素制约

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政治上较幼稚,心理素质较脆弱。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模糊,对一些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和判断,思想处于迷茫状态。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偏高,对问题的理解容易偏离现实,对社会改革中的是是非非难以辨别真伪,不愿正视改革所产生的正面社会效应,过分关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消极现象,从而对社会现状和社会风气感到不满,对自己和社会失去希望和信心。他们对正面的宣传教育拒不接受,而对那些与社会主流文化不一致的各种社会思潮,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不符合自己愿望的事一概排斥。面对社会现实,他们或盲目指责,或消极失望,常常为一些现象和局部问题牢骚满腹。

(三)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形成,受家庭、教育和网络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当,会对大学生成长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家长溺爱孩子,会使孩子过度关注自我,在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行为选择上随大流。他们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缺乏团结与合作精神,既好高骛远,又不脚踏实地。目前的高等教育也有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呆板说教等问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普遍较低,缺乏有效辨别信息的思维方式。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过于依赖,沉湎于虚拟世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

三、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

在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不良的社会心态会向高校传导。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希望,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就决定了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可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形成和谐的社会心态是非常必要的。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调适和矫正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是增强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培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亿万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景,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我们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价值目标,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价值基础,加强大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识的培养;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夯实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培育的“主阵地”,引领大学生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引导大学生把对祖国浓厚强烈的道德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和实践;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和谐的社会心态,将个人追求目标融入国家发展前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展示才华。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要注重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强化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扭转和消除不良的社会心态;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助长不良社会心态的迅速扩散,酿成严重后果。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增强其社会主义信念。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养是成才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能使人才知识和智能结构达到最佳状态,能使人才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社会生活要有序,一靠法律,二靠道德。没有法制的调节和道德的规范,社会生活必然陷入无序状况,社会就会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传统说教向情感沟通转变,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肩负起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社会心态的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引导。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们,要立足于客观现实,立足于中国实际,既需要爱国情怀,更需要理性爱国。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感,让大学生学会冷静地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正确的判断。要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社会心态,把眼光放长远些,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调整大学生的心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心态健康水平。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中避免不顾后果的、极端的言论,避免不负责任的、情绪化的宣泄。

(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得失、个人感受,忽略了整体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要引导和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责任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有权利就有义务,有义务就有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牢记身上的责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要知道我们的责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祖国做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养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维习惯,时刻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高于自身利益的位置;在小事中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在大事中对集体和社会负责,要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容易造成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因此,我们应准确、有效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正视社会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最关心的各类现实问题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缓解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情绪,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和教育他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心态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和教育他们以宽容大度的心态尊重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通达平和的心态看待部分人先富。只有具有这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让大学生正视自我,直面现实。

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的养成,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特征,分析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成因,精心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孙若梅.浅谈“90后”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 陈敏.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J].光明日报,2014-10-2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