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是物——唐·德里罗《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分析

2015-05-30 23:22:02达娇娇
东方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异化

达娇娇

【摘要】唐·德里罗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他于1985年出版的小说《白噪音》被称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白噪音》“复印”了美国当代生活,通过对格拉迪尼一家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中人们混乱、空虚的生活背后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精神危机。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为依托,拟从人与其劳动产品、他人以及自身的关系三方面分析小说中人的异化,并从消费和科技两方面对其产生原因予以探究,以期找到在后现代社会中摆脱异化精神危机的出路。

【关键词】《白噪音》;后现代社会;人;异化

一 引文

唐·德里罗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多产的作家,德里罗陆续出版了《美国志》、《白噪音》、《天秤星座》、《毛二世》、《地下世界》、《坠落的人》等著作以及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他的作品创作题材广泛,正如杨仁敬在其《后现代派小说论》中所言,“美国评论认为德里罗的小说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状态,‘复印了美国的当代生活”(165)。在德里罗的所有作品中,1985年出版的小说《白噪音》使他名声大震,并于次年获 “国家图书奖”,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小说《白噪音》由“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尓闹剧”三部分组成,小说通过对格拉迪尼一家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幅美国后现代社会的全景图。男主人公杰克一家过着物质极度充裕却又倍感空虚的生活,并时刻被挥之不去的死亡恐惧所困扰,这使他们产生了精神上的危机,在后现代商品社会中被异化。

二 人的异化

“异化”最早是作为一个宗教概念提出来的,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了其相关理论。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关于异化的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成为一种反作用于自身的异己力量,人受其奴役而非主动控制这种力量。因为一旦产生劳动分工,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排他的活动区域,在这里他们被迫劳动,无法逃离”(9)。马克思认为劳动不再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异化成一种非人的力量反过来操控人。人失去了作为人的自由。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下的异化分为三种情况,即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其他工人之间的异化和工人与其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小说中,以格拉迪尼一家为代表,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与社会商品的关系的变异、与他人的疏离以及与自身本质的分离,都表现出他们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异化。

1.人与其劳动产品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从事劳动生产并使用其劳动产品。换言之,人对其劳动产品有控制权,但是在后现代社会,劳动产品转变为商品后,通过自身“生产”出来的“消费欲望”来控制人类。人由主体变成客体。在充斥着汽车、快餐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的现代社会,人们被购买的“虚假欲望”所刺激、主导,而非其真实需要。小说中,芭比特之所以在超市购物并非出于实际需要。她为自己“买”来任务,然后迫使自己完成,似乎这样就能对无所事事的生活作点滴填补,就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抱有一种我消费我存在的心态。人的行为为物品所操控。而对杰克来说,商品能填满他空虚的内心。他认为“我为购物而购物……我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都得到了提升。我发现了全新的自己”(17章)。杰克的思想和行为也为物品所左右,他认为人存在的身份和价值必须通过商品来实现,正如本森所言,“我买故我在”。人與其劳动产品的关系已远不同从前。

2.人与他人关系的疏离

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小说中格拉迪尼一家由于缺乏充分的交流和了解,每个人都倍感孤独、恐惧。家庭成员之间不是相亲互爱而是相互疏离。夫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如既往的和谐,而是充满了猜忌怀疑与不安全感。小说中,芭比特为摆脱这种恐惧感,甚至与威力·明克进行性交易以获得驱走死亡恐惧的神药—戴乐尓。而杰克对此事一无所知。夫妻之间是互相隐瞒和背叛。而杰克也有相同的死亡恐惧。他从时钟的奇偶数联想到死亡,从遇难者的年龄推测自己的死亡时间,他的大脑总在想“谁会先死”。杰克和芭比特作为夫妻,却不知道彼此的恐惧和担忧从而互帮互助,夫妻之间的关系已经疏离和异化。

除夫妻间关系外,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也出现异化。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本应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权威的典范,而事实并非如此。海因里希虽然只是个小孩,却拥有百科全书似的大脑。他能在大人面前深入解释发生的自然现象,随口便能阐发科学事实和哲学见解,常常使父亲杰克在争论中尴尬退场。在毒雾事件发生时的撤离中,杰克时不时惊慌失措而海因里希却相当淡定从容。父亲本应有的权威和尊严在这一刻消失殆尽。父子似乎互换了位置,传统的父子关系被颠覆。

作为格拉迪尼一家的好朋友,默里非但没有帮助朋友反而诱使杰克走上犯罪道路。默里信奉“杀人者—被杀者”的生存哲学。这是一种冷漠甚至敌对的人际关系。而杰克最终成为这一理论的践行者。这种冷漠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病态心理。人们以一种看热闹式的旁观者心态对待灾难:“然而我们保持沉默,看着一座座房子滑入大海,村庄整个坍塌,熔岩迸发。每一场灾难都让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更大的灾难”(14章)。现代人的麻木、自私和漠不关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人的心理是病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异化的。

3.人与其自身类本质的异化

在马克思的二分法中,一边是自然人,一边是作为类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02)。这里马克思涉及了自我意识,以及人是作为积极主动地个体。人首先是作为自然人存在,同时人还具有社会性,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对自然欲望的满足外,更应该注重其社会属性方面的表现。而人的自然属性应该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建立各种社会关系,这也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自然欲望虽然得到充分满足,但人的社会属性也发生了异化,即人的类属性的异化。

在小说中,生存只是对死亡的抗拒方式,生与死是永远对抗的两极。人们为活着而活着,行尸走肉,失去了自我意识。因此,人们采取各种道德或不道德的手段以逃避死亡。如同默里的杀人得分理论所言,“杀死他你就会得到生命的加分。你杀的人越多,得分越多。”(37章)。在小说中,人性中恶的部分被放大,人的求生欲—自然属性被放大,这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人应该是社会的人截然相反,人的社会性消失殆尽,人性发生了异化。

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与其劳动产品、人与人以及人与其自身类本质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人们机械地存活在世上,为工具理性所操纵,失去自由,失去了自我反思和提高的能力,被社会异化,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向死而生地活着,成了“概念的木乃伊”。弗洛姆不无感慨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在19世纪,无人性意味着残忍;在20世纪则意味着精神分裂般的自我异化。过去的危险时人成为奴隶,将来的危险时人可能成为机器人”(370)。这里的“人死了”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丧失自由、被异化,如同机器一般死去。

三 异化原因探析

1.消费主义和物化

后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异化与以消费主义和先进科技為主导的工业社会密不可分。随着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物质世界空前繁荣。而消费主义也随之盛行,成为主导后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正如弗洛姆所言,“消费本应该是人的一项有意义的体验。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消费与此毫不相干。消费只是对人为制造出来的想象的满足,这种想象与我们真实的自己是相异化的”(122)。在物质世界中,购物使人们兴奋。人们在购买自身的价值和身份,从而不断被社会所物化。物化是异化的一个表现,如彼得罗维奇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词典》所言,“物化是人的本质、关系、行为转化为物的本质、关系和行为,物成为独立体并控制人的生活。也指将人转变成物一样的实体,使人像物一样行动”(411-3)。随着行为的物化,人的价值观与身份也逐渐物化,人向着与自身相反的方向发展。人成为物的延伸,物质充盈的背后隐藏着人们深重的精神危机。

2.高科技与异化

现代高科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科技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高科技意味着高度机械、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成了庞大、无情的机器体系,人从理性主题沦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小说中,收音机和电视的声音整天冲击着人们的耳鼓膜。这些声音灌输给人们一种由大众传媒“制造”出来的现实,“科技已经变成‘第二自然并被理所当然地当作我们的生存环境”(汉克斯,1)。媒体的噪音绵绵不断,而人们也乐于关注这些媒体制造的现实。大众媒体对人思想意识的控制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科技对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先进机械、药物、化工产品的使用严重损害了自然环境,如小说中的空中毒雾。这些加剧了现代人的死亡恐惧。而另一方面,人们又试图不断通过高科技来抵抗死亡。然而,“高科技最大的威胁就是它对于长生不老的许诺”(摩西,75)。高科技扭曲了人们的生死观,进一步导致了人的异化。被寄寓厚望的神奇药丸戴乐尓最终也被证实是个闹剧。

四 结论

作为一个辛辣的讽刺者,德里罗对美国后现代社会的解析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都入木三分。在《白噪音》中,他对后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作了详尽生动的诠释并为此深感担忧。由于消费主义盛行和高科技的泛滥,人逐渐脱离了自身,异化成为被物所操纵的异类。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的异化还会进一步加深。对此,人们应坚持人性,建立人道主义社会,团结起来,共同构建和谐的人道主义社会,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互助和谐的关系,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实现,逐步摆脱异化。此外,现代人应该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和端正的生活信念,摆脱物质操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过上一种更注重精神富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

[1]Hanks,Craiged.Technology and Values.West Sussex:Wiley-Blackwell,2010.

[2]Marx,Karl.“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Harmondsworth:Penguin,1975.

[3]Moses,Michael Valdez.“Lust Removed from Nature”,New Essays on White Noise.Ed.Frank Lentricchia.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4]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王馨钵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5]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王贵贤译,鲁克俭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唐·德里罗:《白噪音》,朱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7]汤姆·博托莫尔等:《马克思主义思想词典》,陈叔平等译,陈叔平校,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8]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36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