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芳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已经是大家的共识。要学好信息技术,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想要学好它,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笔者从实际分析农村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要想学好信息技术,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想要学好它,目前的状况,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是学校的“硬件”达不到要求,其次是“软件”跟不上,目前,种种客观原因,使得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处于学科教学的尴尬境地,总结起来有以下现状:
(1)领导不够重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目前,大多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对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上比较偏向传统学科教育。部分学校领导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可开可不开,即使开设了也不够重视,随便应付了之,不能保证其在中学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使该学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2)信息技术设备严重老化和落后且数量严重不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校通工程发展形势下,部分农村中学响应了国家教委号召配备了计算机专用教室,也添置了一些计算机,不过配置都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老龄化”,严重落后。如我校的学生机还是十年前配备的,基本上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且其专业提升和教学交流机会很少。农村初级中学信息技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任教,他们虽然专业知识扎实,技术熟练,但缺少学科教学的经验和方法;二是是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转行,都是属于半路出家的“信息技术教师”。
(4)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的行政人员化、杂工化。在农村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进行教学工作外,还被安排处理学校日常的各种文案、资料的录入,各种需要上报的软件资料的填报。如教育设备管理、学生医疗保险、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等。
想要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针对农村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必须考虑相应的对策。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总结了如下策略:
(1)领导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面向现代化。“21世纪,信息社会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手机通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彻底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1]。作为领导,应该与时俱进,改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教育面向现代化。对教育评价应该多样化,特别是像信息技术这种实用性技术学科,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制定更多的鼓励机制,严格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认真钻研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来发展和帮组自己其它学科的不足。
(2)多方面筹措资金,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硬件。农村初级中学,除维持正常教学支出外,用于基础、更新、发展的教育专项经费,都是通过财政预算、社会赞助等多种筹集方式解决。资金来源不稳定,财力预算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初级中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努力为学校的基础建设多方面筹措资金,对学科教学设备需求应当优先考虑,适当加大或分批次地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硬件的投入,更新陈旧的计算机设备,增加计算机数量,使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保证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努力实现学生每人都能上机做实践,促成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技能知识,达到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丰收。
(3)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教学交流机会。多年以来,农村初级中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都十分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引进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使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
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很难。一般情况下,专业强的人基本不会考虑到农村去发展,因为那里没有其发挥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没有提升自我技能的软环境。所以,针对信息技术引进的不同人才,要适用不同的政策,增加各种学习和教学交流的机会,提升其教学技能,安抚其跳槽或转行的心理,将好的人才留下来,以此全面改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匮乏的现状。
(4)信息技术教师专职化。目前在很多农村初级中学都存在“信息技术教师行政人员化、杂工化,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2]。作为学校,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使信息技术教师从繁杂的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正轨,像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成为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他们专职化了,才有时间来研究自己的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才能提升教学水平,才能教导出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优秀学生,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农村初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领导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环境支持,更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的艰苦努力,探索出适合农村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出版,2011年11月
[2]《教育教学论坛》.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出版,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