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盈
华东师范大学古钱币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办于一九五二年的历史系文物陈列室,
收藏古代历史文物大约五千件,钱币大约二千件,
后钱币陈列单独分出,发展成为古钱币博物馆。
馆内从先秦时期的贝币到民国时期的银元,门类齐全,序列完整,
保存完好,是上海市首批高校民族文化特色博物馆之一。
作为一名博物馆管理人员,我看博物馆及展品的视角与其他参观者不同,也能接触一些展品背后的故事。说起古钱币,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一定是“孔方兄”(方孔圆钱)的模样。其实钱币家族是一个丰富、庞大的家族,有各种各样的身材和外貌。小小一枚钱币,涵盖了社会经济信息、艺术审美、文明发展,中国古代钱币史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缩影。
特色馆藏
贝币
尺寸:长2厘米,宽1.7厘米;长2.4厘米,宽1.7厘米;长2.6厘米,宽1.8厘米
材质:贝壳
时代:新石器时期——秦
博物馆并未评选出镇馆之宝,但介绍的第一件钱币——贝币也具有相当的分量。贝币是中国古代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产生于距今3000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
远古时期,社会物质匮乏,并没有多少剩余物资可以互相交换,偶尔部落之间发生的交换活动也是以物易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产的物资也渐渐丰富,便需要一种媒介来帮助交换和积累财富,这时,人们发现贝壳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易于数数,坚固耐用,且美观可爱,因而就将其晒干,背面磨平,有时再加上一个穿孔,便于串成一串,这样就加工成为了一种原始货币,担任起交换交易的中介物。
贝币在河南殷墟妇好墓地中有出土。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铜贝在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均有出土。大量仿贝的出现标志着贝币已无法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始皇统一中国后贝币被废除。
“齐之法化”刀
尺寸:长19厘米,宽3.5厘米
材质:铜
时代:战国
刀币为春秋战国时期所铸铜币,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成,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其形制模仿一种青铜刀削的形状,一般作凸背凹刃状,上部为刀身,下部为刀柄,尾部有环首。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刀体大型厚重,铸工精湛,币文流畅华美,于诸刀币中首屈一指,钱文自上而下为“齐之法化”,“法化”为标准铸币之意。背面三道横纹下有一“日”形纹饰。
耸肩尖足布
尺寸:高5.5厘米,宽3厘米
材质:铜
时代:先秦时期
春秋中晚期晋国所铸的大型耸肩尖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先秦布币形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其常见品多为无文,带文字的则极为罕见,目前“中一”布币存世罕见,是先秦货币空首布系列中珍品之一。
刀币、布币在秦汉时期暂时退出历史舞台,改用统一的“半两钱”,即“方孔圆钱”的开端。西汉时,王莽篡权夺位,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掠夺百姓的财富,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每次改制的钱币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是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尽管王莽的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因为形制精美,书法漂亮,成为古钱史上的精品。
“一刀平五千”刀
尺寸:长7.5厘米,宽2.8厘米
材质:铜
时代:新莽
我虽是博物馆专业科班出身,但因硕士时兼读了艺术史,所以看待展品时,比起专业价值,我更倾心有艺术价值的展品。这枚钱币看起来如“金钥匙”般的形状,加上青铜的颜色使它看起来古朴而精致,是我最喜欢的一枚钱币。荀悦《汉纪》:“据摄二年夏四月更造错刀,一直(“价值”的意思)五千,与五铢并行。” “一刀平五千”刀币,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穿上下有“一”、“刀”二字,乃错金镶嵌,故又名金错刀。张衡诗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一刀平五千”刀币面文字规整匀称,书意隽永,铸工精良,形体厚重,周缘经锉磨修整,锉痕均匀有力。由于面额太大,传世品及出土品均少见。
货布
尺寸:长5.5厘米,宽2.1厘米
材质:铜
时代:新莽
《食货志》:“王莽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与货泉并行。”此枚钱币面文“货布”二字分列左右,钱文书体为悬针篆,也称垂针篆,乃篆书的异体。悬针是指竖划收笔出锋,像钢针一样悬起,与“玉筯篆”、“九叠篆”、“瘦金体”一起为钱文书体代表,有极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货布铸工精致,是莽币中规整程度最高的一种。
乾隆通宝
尺寸:外径2.7厘米,内径0.6厘米
材质:铜
时代:清 乾隆年间
乾隆通宝背面满文左右分别为“宝”、“泉”,即宝泉局所铸。此枚钱币比一般小平钱(钱币中最普通的一种形制,即一文小钱)略大,在已铸成的钱币上再加工,手工刻琢各种花纹、精美图案或吉语文字构成纹饰,又称“刻花钱”,是民俗钱的一种。其本身是流通性货币,但是刻花后一般不做流通使用,往往充当配饰或作观赏用。此枚正面“乾”上方为“寿”字,“隆”下方应为桃形纹饰,亦象征长寿。其余图案为道教八宝,即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所持之物,称为暗八仙纹。暗八仙纹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此枚钱币纹饰仅含暗八仙之四者,应还有另一枚与之成对。
捐藏无要求
2014年暑假期间,我在博物馆的留言本上看到学生留言:“老师,我有一批古钱币想要捐赠给学校。”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学生表达捐赠意愿,但不时有人造访我们,表示捐赠,或是希望通过捐赠来为自己的藏品“正身”(一旦正规的博物馆接受其藏品,就意味着对其藏品来源和品质的认可);或是想通过捐赠图利,虽说是“捐赠”,但同时会提出很多要求来获利。因此,职业的敏感和教师之仁心交织在一起,让我的心情有点矛盾。
这个学生并没有留联系方式,我辗转找到了这名同学,他是我校地理系的一名本科生,当时正放暑假在家。我给他打电话,他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的想法:“老师,我仔细看了我们博物馆的收藏,虽然全面,但展柜里并没有民俗钱。我想捐几枚民俗钱(民俗钱是一种非流通钱币,是指人们专门为了辟邪消灾、祈福游乐等而特意铸造的钱币,专供百姓佩戴、悬挂、摆放、礼赠、随葬和庋藏使用。它是民间习俗的产物,以其精美的艺术性及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单独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一个类别)来补充我们学校博物馆的收藏。老师,我要捐赠的钱币虽然单个价值并不高,品相一般,但是成规模地放在一起,可以在布展时做背景,形成一种‘钱币堆砌的视觉效果。”听了他的话,我非常感动,一是感动于学生竟然能有这样的回馈母校的爱心,二是感动于一个非博物馆学专业的同学,凭着自己的兴趣,能积累如此多的专业素养和文物知识。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