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雅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活动和国际贸易不断深化,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动影响着各个国家。隐藏在大国政治博弈身后的经济话语权日益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国际社会发声的新渠道和各国竞相争夺的另一平台。财经媒体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显示屏,不仅忠实地记录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其国际传播能力更是充分反映了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话语权现状。本文选取央视《经济观察》(Economic Watch)2012年到2014年的新闻内容,对其国际传播状况进行数据分析,探索中国经济话语权的现状和对策。
一、从央视《经济观察》看中国经济话语权现状
2 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共同成立了央视国际视频发稿平台(C C T V NEWSCONTENT,以下简称“国际视通”),作为中央电视台最新推出的一项新闻增值服务,国际视通采取与美联社、路透社合作方式,面向境外媒体,多语种发布中央电视台采集的视频新闻素材。2012年5月,国际视通推出了一档专题新闻栏目《经济观察》(Economic Watch),旨在向国际媒体讲述“中国经济好故事”、传递“中国经济好声音”。该栏目改变了中国电视媒体依靠频道播出的线性传播方式,将中央电视台的经济新闻传播形态拓展为“新闻播出+视频发稿”。目前,《经济观察》栏目已运行近三年,内容涵盖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与前瞻、国内外资本市场动态追踪、经济大事件现场报道等,并吸引了大批国际主流财经媒体的关注。
1.内容分布及素材使用
2012年5月18日至2014年5月23日,《经济观察》发布新闻素材共计1071条。其中285条国内经济素材被使用5857次,161条国际经济素材被使用4416次;65条国内非经济素材被使用818次,30条国际非经济素材被使用355次。据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于中国国内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独特分析与研判,即“中国视角”。《经济观察》恰逢其时地弥补了各大媒体的需求,源源不断地向境外媒体输送有价值、有深度的中国经济新闻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观察》发布的1071条新闻素材中,542条被192家海外媒体广泛使用达11448次,使用率高达51%。《经济观察》发布素材的使用条数和使用次数逐年攀升,体现了其日益增强的国际传播影响力,素材使用率的提高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其认可度的提升,以及对中国经济关注度的升温。据统计,使用次数较多的国内经济新闻素材集中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等。根据统计,使用次数前十的素材中有关中国宏观经济、进出口、能源等方面的素材占到六成,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重点。事实上,国际经济新闻的使用情况也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比如,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应对金融风险的策略受到极高的关注,主要原因:一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金融政策对整个世界经济必然产生重要影响;二是中国持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经济运行自然深受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三是自金融危机以来,欧元区国家的经济迟迟难以走出欧债危机的寒冬,国际社会愈加关注美国、中国等经济大国能否实行相应措施应对危机、提振信心。
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素材使用次数排名第二,表明金融危机揭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人民币国际化正是终结美元霸权时代、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国际呼声,这恰恰为我国提升经济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下,以及TPP、TTIP等新一轮全球贸易游戏规则的竞争下,2013年9月中国成立上海自贸区的重大举措引起了国内外的热烈关注,作为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的试验田,其各项制度创新和前景存在很大争议和分歧,故而有关上海自贸区的新闻也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此外,苹果、三星等国际电子品牌专利也受到很大关注。
从使用媒体数量排名前十的素材看,使用媒体数量较多的素材与使用次数较多的素材有一定的重合度,其内容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状况、能源结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环境科技等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进入国际媒体的视野。值得强调的是,报道十八大新一届领导人简历的媒体数量最多,报道反腐倡廉建设的媒体数量排名第三,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政治与经济、国内改革与国际影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往往相互交融。
2.用户分布
《经济观察》在全球的用户分布情况显示,《经济观察》的主要影响力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亚洲媒体使用次数高达8523次,远远大于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地区的使用媒体数和使用次数相对较少,大洋洲媒体的使用次数最少,仅有33次。具体来讲,使用较多的用户主要位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韩国、美国等。其中,最为活跃的媒体主要有Mediacorp 8、Channel News Asia、iCable Channel One、Mediacorp 5等,几乎全部位于亚洲地区。这些媒体对《经济观察》素材的使用次数和使用条数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充分说明了《经济观察》的传播效果基本覆盖了亚洲主流媒体,反映了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经济话语权得到了亚洲国家的充分认可。同时也说明非洲、南美洲,尤其是大洋洲的媒体是《经济观察》潜在的巨大用户市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部分媒体由于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有效、便捷地获取《经济观察》的经济新闻素材,是《经济观察》日后应着力挖掘的用户群。总体而言,在全球范围依然有一部分媒体对《经济观察》发布的新闻素材较为忽视,在这些地区,中国声音较弱,经济话语权十分欠缺,亟需提高《经济观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渠道使用
《经济观察》通过美联社渠道发布素材共计1071条,其中498条被使用10480次,使用率达46%,其使用量排名前三素材如表1所示。《经济观察》通过路透社渠道发布素材共计51条,其中49条被使用967次,使用率高达96%,其使用量排名前三素材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无论是美联社还是路透社,其使用量排名前三的素材基本是国际新闻而非中国国内新闻,美联社使用的素材集中在国际经济领域,并且更多地关注美联储相关金融政策;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素材使用量排名第二,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冲击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事关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这对美国经济霸权必然会产生深刻影响。路透社的关注焦点较为分散,对国际政治领域、国际社会领域的关注度反而高于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度,如十八大领导人、新技术的运用、全球环境等。因此,在面向国际社会发布新闻时,要根据不同渠道的关注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报道和素材输出。
4.时效分析
据统计,《经济观察》发布14天后素材的使用率最高,达到68%,素材发布24小时之内和14天之内的使用率较低,24小时之内素材使用率最低。对于经济新闻而言,时效性是关键要素。从这个角度看,《经济观察》在国际传播中的时效性亟待提高,很多新闻不能在第一时间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未能及时地展现中国观点,说明其国际传播力度依然欠缺,无法与国际舆论形成即时互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经济话语权,尤其是在一些重大财经事件报道中容易受制于人,显得非常被动。
二、提升中国经济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当今国家地位的提升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媒体的积极介入,各国能否获得最大利益,能否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很多情况下是依靠传播媒介去完成的。这就要求中国财经媒体抓住国内国际经济大事件,主动出击,抢占新闻和舆论的制高点,赢得经济话语权,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更新传媒理念,注重客观原则。
一条新闻或者说对新闻的解读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信、能否赢得公众的认同,关键就在于其向外界所传递的信息是否秉持客观原则。对外传播应坚持“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相平衡的传播技巧。美国传播学者瞿夫兰在研究“劝服理论”时曾得出结论:如果受众群体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观点,那么将正反两面的意见都提出来比只谈一方面内容更为有效。因为这样做,受众会觉得传播者的立场比较公正而乐于接受其观点。因此,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应当时刻秉持客观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赢得口碑、树立品牌,国际话语权也会随之增强。
第二,提升财经报道的专业化水平和财经资源的本土化程度。鉴于财经新闻的特殊性,财经事件也不同于一般重要事件,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知识,这就使得财经报道的专业性显得极为重要。不仅需要在报道中确保发布的数据和事实精确,更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经济事件的实质,对经济发展做出预测和判断。此外,要想提高财经新闻在海外受众的影响力,必须提高财经新闻在当地的接受程度和认可度,这就需要提升财经新闻的本土化。通过加大财经资源在海外的配置力度,设立海外办公室,搭建驻外记者站,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出去。同时,还可以加大与当地媒体和国际专业财经机构的合作,聘请当地权威人士和国际专业人士进行分析评论,通过他们传达中国观点,增强说服力。要扩大我国新闻媒体在全球范围的覆盖面积,需要我们首先明白“受众想要在我们这里得到什么,而我们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这需要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人员能够熟知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将专业知识与他国情况进行紧密地有机结合。
第三,注重新兴媒体的发展,加以有效运用。以手机、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新闻报道的方式、途径与范围。新兴媒体真正做到了将不同地域的个人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缩小至最低限度的目标。《经济观察》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不仅可以打造包括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形式在内的全媒体平台,还可以由单向信息告知式的网站平台延伸到基于Web2.0技术的双向互动式的网络社交平台,有效地使用微信、微博等工具,通过开设官方APP,扩大受众范围,加大与海外受众的互动交流,拉近与海外民众的心理距离,提升其在海外民众中的经济威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国外有影响力的媒体资源,借力发力。当前,欧美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高端的人才以及先进的技术垄断了国际信息传播,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占据绝对优势。与此相比,中国媒体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还处于劣势,我国政府应当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推动本国资本展开对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外新闻传播产业进行适当的投资与并购。与海外大型传媒集团进行合作,不仅可以借助尖端平台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声音,同时也可以积累我们所欠缺的宝贵经验,为打造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新闻产业链奠定基础。
第五,对重大财经事件进行议题设置,巧妙传递中国声音。鉴于经济新闻自身的属性,在其传播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简单罗列经济数据,要选好切入点,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折射深层次的经济规律。就《经济观察》而言,要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在部分西方媒体大力唱衰中国经济时,应着力重塑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向世界彰显中国将以“改革新常态”完成经济转型。另外,要想打造国际一流财经媒体,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地区的影响力,应扩大到全球范围。亟需提升《经济观察》在大洋洲、南美洲及非洲的影响力,深入发掘这些地区媒体的关注焦点。同时考虑适当改进报道策略,轻宣传,重交流,提供有效的、权威的经济素材,填补话语真空。
总体而言,一个成功的国际话语体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能够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即解决“能够说”的问题;第二,动员各种资源,建立各种渠道来最大限度地吸引听众,并且用世界多数国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建立自己言辞的信任度,即解决“有人听”的问题;第三,通过意见表达和提供理念来影响甚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即解决“听进去”的问题。故此,中国的财经媒体要为中国的经济话语权提升贡献力量,也需要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