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利观的对外传播

2015-05-30 10:48孙海燕
对外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义利观受众理念

孙海燕

义利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长期影响着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对外工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为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注入重要精神内涵,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对外解读好、传播好义利观的内涵、特色和影响,成为中国外交和外宣的共同任务。

传播形势:存在机遇 更有挑战

当前对外传播义利观面临着好的条件。一方面,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外交,希望了解中国将本着怎样的理念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并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另一方面,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的模式难以为继,呼唤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和国际事务行为准则。

但是,有高关注度并不等于有好的传播度。实际上,对外传播义利观存在颇多困难。首先,义利观作为一个价值理念,具有抽象特性,抽象的东西都是不易传播的。其次,作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其与西方理念从基本思维逻辑起点上就不同,长期受西方理念教化和影响的国际受众理解起来很困难。第三,义利之辨贯穿中国思想史,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诠释。当代义利观在对各家观点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承载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准确内容对国内民众来说都不易把握,对于国外受众更是难上加难。

不容忽视的是,长期以来西方的“零和观”“利益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等理论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相较而言,义利观不仅内容较新、实践不多,还与这些西方理论基本对立,对构建在其基础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行为准则和实践形成直接冲击。这对美西方精英群体来说,不仅心理上有抵触,价值观上也很难接受,其中一些人已经公开发表了不少批评甚至诋毁言论。这些也在客观上对对外传播义利观构成障碍。

传播内容:知己知彼 对症下药

对于义利观这类内涵丰富的理念来说,对外传播应精心选定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既不能试图把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演变一股脑说清楚,也不能打算把全套内容照搬给所有国家。考虑到国外受众对义利观认知不多,首要任务是给出一个清晰易懂的基本内涵说明。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已经做出典范。他提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通过这段话,受众不仅可以了解义利观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还可以知道中国将本着什么原则处理与全世界、与发展中国家、与贫穷国家的关系。

在界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应根据分地区分受众的舆情调研,摸清不同地区和群体的主要关切,据此开展有的放矢的传播。这其中,有几组关系对西方受众来说普遍较难理解,有必要做重点解读。一是中国自身发展与相关国家共赢发展的关系。比如美国媒体大肆炒作的中国工人抢了美国工人就业岗位,即典型的以零和思维来看待两国合作的例子。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合作案例和取得共赢效果的扎实数据,来具体展示义利观的共赢效果,并进一步引导对方从义利统一的角度来理解两国的合作。二是中国人民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比如有些国家指责中国是搭经济全球化便车实现发展的;也有人指责中国的巨额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归根结底就是宣扬中国的发展与全球利益不兼容。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批评,通过列举中国三十多年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等事实和数字,证明中国发展是有益于世界的,中国的每一步发展,都给世界作出了更大贡献,而这正是中国坚持义利观的结果。三是坚持正确义利观与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关系。近来一些国家一边挑唆与中国的领海领土争端,一边指责中国对周边邻国构成威胁、没有践行和平发展道路,试图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苦果。要敢于明确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不适用于中国的核心利益领域,强调一个连自身核心利益都无法完整捍卫的国家,不可能对周边邻国、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四是坚持正确义利观与坚持市场经济规则的关系。一些国家和企业对中国的义利观中的“舍利取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在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与中国企业打交道时能获得额外优惠甚至免费待遇。要巧妙运用这些例子,明确指出企业间的经济行为就是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主动把义利观与市场经济利益划出清晰边界。五是中国倡导义利观与自身对外实践的关系。常有媒体或学者拿中国个别企业见利忘义的行为说事儿,批评中国说一套做一套,理念离实践太远。对于此类批评,要勇于承认我们的实践确有不足,一些企业的不法行为恰恰是没有认真贯彻这一理念,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义利观的实践。六是义利观与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的关系。很多人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人借此批评中国这些理念互相矛盾、不可行。应明确指出义利观与这些都是相一致的,都基于中国的辩证统一思想,是中国积极倡导的国际关系理念及行为准则,不仅中国要践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应该这样做。

除了上述几组大的关系,还有几组小的关系,容易引致争议和误读,也需妥善应对。比如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义利之辩的传统内涵之一是“公利高于私利”,有人借此批评这是中国不重视个人权益保障的根源,如果这一理念在全球倡导,会导致更大规模的个人权益无法保障。还比如对外坚持义利观与国内公民利益的关系,有人借此在国内鼓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指责对外坚持义利观会损害中国公民的利益,是“肥水流了外人田”。再比如反对强权与取代强权的关系,有人根据义利观所包含的在国际事务中反对强权的内容,批评中方实际上是妄图以自己的强权取代现有的强权等等。这几组关系引发的批评声音都不大,但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需通过适当方式予以驳斥。

传播策略: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做好义利观的对外传播,当然要用好理念传播的基本方法,比如通过讲故事把理念具象化,通过国际比较体现特性,通过与受众相似理念对接产生关联性,通过经典案例使之标签化,突出问题导向提高现实性等。

讲好当代“义利观”的故事,通过生动的外交实践故事把抽象的义利观具象化。比如中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连续向亚非拉6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员2.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亿人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肆虐期间,中国坚持不让人民币贬值,并为有关国家提供宝贵支持;中国主动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机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都是能展现义利观内涵的好故事。还可以讲一些以普通人为主角的小故事,比如中国援外医生克服种种困难长年在非洲治病救人的故事,中国工人业余为当地小学教汉语等。这一个个故事从多个角度传播了中国义利观是如何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

与“零和观”“拜金主义”等进行国际比较,凸显义利观的特性和优势。如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中国对外援助八原则”在中国外交中的具体实践及成效,与西方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援模式的不同;如中国“一带一路”的开放性与美国封闭式的TPP的差别等。要敢于并善于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并不需要直接的批评,只要客观描述不同做法的不同效果及背后理念的不同,受众自然会有公判。

与受众相似理念巧妙对接,引导他们由彼及此。比如对非传播时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传统说法联系起来,说明义利观是“鱼渔兼授”的;与法国受众交流时,可以通过援引法国的博爱观来阐释其与义利观的共性,增强对方的亲近感和理解度。总之,通过对方理念“搭桥”来增强受众的关联感,是对外传播的基本方法,也是助推义利观顺利“出海”并更好“入脑入心”的利器。

抓住全球性问题提出义利观的应对思路和方案,增强受众关注度和理念的现实性。如应对全球减贫、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反海盗等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在解读中国方案时,要特别强调贯穿其中的义利观,并通过与其他国际方案相比较,凸显义利观与其他理念的不同和优势。

着力打造经典实践案例,给义利观贴上鲜明标签。这是西方常用的理念传播策略,非常直观有效,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可以考虑结合目前倍受关注的“一带一路”实践,精心选择一系列体现中国义利观的真实故事,打造成经典案例,通过各种传播手法反复传播,使人们一提到义利观就想到这些故事,听到类似故事就联想到中国的义利观。

总之,对外传播义利观是个大课题,也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随着中国对外实践的不断丰富来不断创新推进,而这一摸索前进的历程,也将是中国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对外传播规律探索和形成之路。

猜你喜欢
义利观受众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