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初三以来,由于升学压力,每个老师好像不再“和蔼可亲”了,张口就是考试成绩,比初一、初二更加“敬业”了。作业也变多变难了,每天晚自习回家我总是想放松一下先看一会儿课外书,再开始复习当天的内容和预习第二天的课,有的时候还要做没有完成的作业。理科作业常常有几题不会做,这些“拦路虎”即使想上个把小时也不一定做得出。太晚了也不好意思打电话去打扰同学,第二天早上作业一定要交的,总不至于空出来交上去吧?所以我总是忍不住向电脑求助,直接“度娘”看答案,自以为看懂了再做上去,但是考试时这些题目我依然不会做。所以很苦恼,不查电脑作业无法交差,查了电脑效果也不是很大,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很高兴又能够和你对话。你遇到的问题估计很多同学也会遇到:作文不会写,尤其是那些电影观后感、名著读后感,总是怪自己平时素材积累不够,于是直接上网用百度搜索!数学题不会做,不愿意多动脑筋,上网用百度找解题过程!英语单词写不出,上网让“度娘”拼出来……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中学生做作业的方式有了新变化,不少中学生成了“百度族”,通过上网络搜索答案完成作业。尤其是进入初三,老师总怕你们漏做了某种题型,总是想方设法让你们多做作业,理科的压轴题更是有一定的难度。做作业时间拖长往往就是因为这些题目。平时遇到难题就查电脑,时间长了便养成对电脑的依赖性。本来经过思考可以做出的题目到最后也懒得思考了,思维的惰性逐渐养成,最后不会做的题目越来越多,做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形成恶性循环。这些从电脑里得到的答案,没有经过你充分的理解转化为自己解题能力的提升,当然无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更无从提高成绩了,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做也是必然。有的同学甚至还下载名曰“作业神器”的软件(里面有各门功课作业的答案),不知不觉被牵着鼻子走,成了此类工具的“奴隶”,这样还能读好书吗?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魔咒”呢?我觉得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它。做作业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是对课堂知识的温习与检验。通过做作业,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校里你拿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先大致浏览一下,如果觉得有些难题你没有把握做出,不妨请老师讲一下大致的解题思路或者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再回到家里做一遍。对于这些题目,不妨建立一本“难题档案”或“错题集”,把这些题目归归类,按以下格式整理:“我的难题(错题)”“不懂之处”“我的解法”“正确解法”“类似题目”“解题感悟”。一星期整理一次,等考试前只要看这本题集就可以了。因为有了自己分析整理过程,印象肯定十分深刻。坚持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很容易把相似的题目“一网打尽”,触类旁通,越到后来你会发现不会做的题目越少。
当然,有些题目的确很难,一时又无法请教老师和同学,对这些题目可以上网搜索,进而了解做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为了完成作业而上网查答案应付,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反而适得其反,而且会给老师造成误区,使他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作业却没有收获,所以说上网搜索答案是百害而无一利。
女儿,初三是整个初中阶段最辛苦的一年,在学习中更加要学会主动思考而不是遇到难题就求助电脑,电脑中获得的知识永远是冷冰冰的“人机对话”,远不如向老师请教、和同学讨论来得鲜活,这样才能促进交流和思维的发展。
愿你进步!
本栏插图 鲁 璐
责任编辑 陈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