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b2.0技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促进研究

2015-05-30 10:48:04冯丽戴旸
北京档案 2015年5期
关键词:建档分类主体

冯丽 戴旸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建档保护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Web2.0技术对我国非遗建档保护的促进,在总结Web2.0技术引入非遗建档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收集、分类、鉴定和宣传四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Web2.0非遗建档公众参与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tection mode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stablishing files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ne of the impor? tant protection modes.In China,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ing has started late,i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also had some problems.From the four links ,which are the collection, the classific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did this paper ex? plores that Web2.0 promot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ing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necessi? ty and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Web2.0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ing.

Keywords:Web2.0;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rchiv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ng

非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其无形、动态的特殊属性使其在保存与演变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冲击,非遗保护成为非遗工作中最为迫切的任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建档”被列为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作为《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我国的非遗建档也在近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非遗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非遗数字化建设渐趋成熟,非遗档案日益丰富。但是,非遗资料收集不全面、分类方案不完善等问题也同样存在于非遗建档工作中。同时也应看到互联网的普及、Web2.0的应用,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因此,本文将对Web2.0促进非遗建档的主要环节及实现进行系统分析。

一、Web2.0应用于非遗建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相对于Web1.0的互联网新模式,Web2.0体现着鲜明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Web1.0阶段,少数大型知名门户网站是信息展示和传播的主体与中心,用户只能通过浏览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在Web2.0时代,用户可以参与信息产生、传播、获取、利用等全过程,用户自服务的能力与质量得到重视和认可。Blog(博客)、微博、RSS(简易聚合)、Wiki(维克)、IM(即时通讯)、Tag(标签)、Bookmark(网摘)等社会性软件成为Web2.0应用的核心,在汇聚公众力量、实现群体参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Web2.0已涌现于全球众多实践中,如国外的Flickr、Wikipedia等,国内的百度百科、豆瓣、人人网等。

非遗扎根并传承于民间,所以公众的参与对于非遗建档保护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是行政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被边缘化。这一现实局面的长期存在,不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将Web2.0应用于非遗建档是必要且迫切的。

同时,将Web2.0应用于非遗建档也是可行的。目前,RSS技术被应用于图书馆服务工作,向读者推送最新的工作动态、新书通报、专题信息,而Blog的应用已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层次。[1]这些都对基于Web2.0的非遗建档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非遗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非遗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不同于传统的文书档案、历史档案,它几乎不涉及国家机密,开放共享性突出。所以,非遗建档工作可以借助Web2.0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

二、Web2.0对我国非遗建档的促进

我国现行的非遗建档实践,其内容主要涉及非遗资源的收集、整理、保管、宣传等环节。Web2.0应用于非遗建档,并非所有环节都可行。笔者认为,应集中体现为非遗的收集与宣传,而对于部分尚未开展或开展不充分的环节如鉴定和分类,Web2.0同样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Web2.0对非遗资料收集的深化

非遗资料的收集是非遗建档工作的基础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行的收集方式,多是由文化行政部门主导,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非遗资源的普查、征集和接收工作。2005年,文化部开展的全国非遗普查,共普查出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文字记录量达20亿字,录音记录23万小时,拍摄图片477万张,汇编普查资料14万册,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2]但这仅仅是海量非遗资源中的极少部分,仍有大量资料隐藏在民间,并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消亡。因此,要实现对非遗资源全面而深入的收集,调动公众力量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收集工作中对民间力量的调动,国内外已有相关实践。如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中心主任约翰·迈尔斯·弗里及其团队为了实现口头传统资料的“随时收集,即时归档”,研发制作了“电子伴侣”这一新兴媒介,保证收集人员在观赏艺人演出的同时就能进行音频、视频的录制,以及照片的拍摄,并可直接将这些资料传送到网络上,进行资料的保存、展示和共享。[3]而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由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资助、云南省社科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乡村影像计划”,该计划于2000年启动,通过鼓励生活在社区中的村民利用自己的影像拍摄设备,记录当地文化的现象和变迁,构建起属于自己民族的影像志。为此,笔者也尝试着探索出我国应用Web2.0技术深化非遗资料收集的方式,并将其总结为用户实地收集、用户在线收集、管理人员在线收集这三种方式。用户实地收集是指用户利用现代化设备将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现的非遗资源记录下来,[4]这种收集方式体现了用户对非遗内涵的理解,有利于保证非遗资料的原真性和最新性。用户在线收集是指用户对丰富但杂乱无序的网络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利用Bookmark技术将网站上的一些非遗网页添加收藏,并结合Tag技术,对收藏的网页添加标签,使非遗资料有序化。管理人员在线收集指的是非遗主管机构在微信、微博、豆瓣等Web2.0平台上以实名认证的方式进行注册,将自身“个人化”,进而将一些重要用户加为好友,收集并整合相关非遗资源。针对收集到的资源,利用Wiki的修改功能,用户还可以参与对非遗特征的描述、修订和资料的补充,以此完善收集工作。

(二)Web2.0对非遗资源宣传的推进

《公约》中规定,“宣传”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的非遗宣传形式主要以展览为主,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如2013年12月23日,我国首次举办了以少数民族非遗为专题的大型展览,该展览涉及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433项少数民族项目,包含实物600余件、图片800余幅、影像资料20部,还有60多项演示及演出项目。[5]目前的非遗宣传工作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而在Web2.0环境下,则可以实现非遗宣传方式的改进和形式的丰富,提高公众参与度。

在利用Web2.0工具开展档案宣传方面,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目前,NARA已经利用了Blog、Facebook、YouTube等20种社交媒体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合作开发了众多应用项目。美国2014财政年度(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全球共有164891人访问了NARA与维基百科合作开发的“档案维基”栏目,仅2015年3月份,就有3320个访问者,且406人参与了编辑,[6]据此也可以看出NARA运用Web2.0工具在档案宣传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国内有一些非遗网站也利用了Web2.0工具开展非遗宣传工作,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开通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用来发布关于浙江非遗的最新动态。参考这些已有实践,Web2.0对非遗宣传的推进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在线互动式的“展示”是非遗宣传的重要表现之一,依托Blog或Podcast即可建立一个以用户为主导的非遗展示平台。用户可以浏览、收藏、转载相关非遗资源并发表评论。这种交流互动式的展示模式有利于深化用户体验,加强宣传效果。同时,非遗主管机构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如开通微博、注册人人网、加入豆瓣小组等,及时发布与非遗相关的最新信息。另外,非遗宣传不仅仅包含“展示”、“体验”、“告知”等概念,还包括“服务”这一重要概念。只有做好非遗服务工作,发挥其在当代应有的文化价值,才能让公众真正认可非遗和非遗工作。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理念,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盲人,可以和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合作,将视频资源截取为音频,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盲文。针对聋哑人,可将音频资源用文字来表述,为视频资源添加字幕。此外,可利用RSS聚合技术,专门为儿童推送民间传说、地方童谣等资源,为老人推送中国传统戏曲资源并提供在线下载功能。

(三)Web2.0对非遗资源鉴定的实现

非遗资源鉴定在非遗建档保护中极为关键,在现行非遗管理实践中却未能很好地实现。对于非遗资源鉴定,仅仅依靠文化行政部门和档案部门来进行是不科学的,在鉴定过程中,其主要着眼于非遗实体,而忽略了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笔者借鉴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思想,探讨了一种由“社会公众——专家学者——非遗档案管理机构”这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鉴定模式。

继博客和播客之后,Web2.0的又一具体应用形式——掘客实现了面向大众的资源评估、定级功能。在掘客类网站中,每个用户都可以从开放的新闻源中发掘、挑选有价值的新闻并将其链接提交至缓冲区,再由其他用户对这些新闻进行投票、评价等,继而依据预先设定的算法来决定该新闻能否冲破缓冲区抵达网站首页及其所占的具体位置。当然,管理员也有权将首页上与网站宗旨不符的新闻删除。[7]实现Web2.0在非遗资源鉴定中的应用,可以借鉴掘客的这种模式和思想。用户可通过收藏、关注、推荐等方式来表达对某个非遗资源的认可,以此间接参与鉴定工作。同时,也可以依托一定的网络平台,专门设置“档案真伪鉴定”和“档案价值鉴定”的功能实现用户直接参与。真伪鉴定主要包括非遗资料的来源、内容、物理形态、技术等方面,而价值鉴定模块主要包括非遗资料对非遗历史面貌的重构、对非遗保护和传播的促进、对非遗保护成果的展示和监督等方面。每个方面都可以创建评价、投票的栏目,公众注册为正式用户后,即可对非遗资源进行在线鉴定。此外,Web2.0的应用也能够促使专家学者更好地参与非遗资源鉴定工作。管理人员在充分收集、整合和分析公众鉴定信息后,可借助IM的文件传输功能迅速向特定专家发送调查表,促进“德尔菲法”在鉴定中的应用;[8]借助SNS建立小组,在鉴定过程中借鉴Alex Faick? ney Osborn于1938年首创的“头脑风暴”法,开展集体讨论,则可进一步对非遗资源的价值做出科学性判定。最后,相关非遗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在分析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的鉴定信息后做出深化鉴定。

(四)Web2.0对非遗资源分类的优化

对非遗资源进行分类,使其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利用者检索和利用非遗资料。我国现行的非遗分类方案,其分类标准较为单一,分类层次较为粗放,部分类目的设置不够科学,垂直线性的分类方法也难以适应非遗复杂多样的现实需求。[9]借助Tag技术,则可以实现大众分类法在非遗资源分类中的应用,有效地弥补这种不足。大众分类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将分类的主导权赋予用户,以自然语言来表述,便于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等,但它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产生垃圾标签等缺陷。所以,可以在尊重现有非遗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将传统分类法和大众分类法结合。

对大众分类法的运用,最为典型的当属网页书签分享网站Del.icio.us和共享图片网站Flickr,它们对标签的应用过程见证了大众分类法的产生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性编目网站LibraryThing还在图书目录上实现了大众分类法与受控词表的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0]国外图书馆多选择与LibraryThing合作,充分利用其大众标注的书目资源。从这些实践中获得启发,对于非遗资源分类,可在保持传统分类方法基本大类的基础上,将大众分类法用于具体资源的细分,以进一步分出亚类、小类和细类。首先,分类专家和非遗研究人员可参考传统文献分类的受控词表,为具体资源的分类构想基本标签库,这有利于保证标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11]当用户对某一非遗资源进行标引时,系统可根据标签库向用户推荐相关类目,用户可以选择接受推荐的类目,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非遗资料的理解自由选择标签对其进行标引。当大多数用户都没有采用推荐类目时,存储在系统中的非遗资源的标签就需要得到改变,以此完善对非遗资源的分类。

三、Web2.0应用于非遗建档的实现

实现Web2.0在非遗建档中的应用,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以主体、平台和机制三方面最为关键,笔者试述如下:

(一)主体层面

实现Web2.0在非遗建档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由谁来实现”,即实现主体的问题,其主要包括开发主体、参与主体和管理主体。不同主体扮演不同角色,实现不同功能。[12]公众是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可以运用Web2.0工具进行资源的上传、浏览、鉴定、添加标签、订阅等。而文化部、档案机构由于自身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以及具备的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则主要扮演开发主体和管理主体的角色,它们需要让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程序员等就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与检查这五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将Web2.0技术嵌入其中,开发出一个统一的非遗资源管理平台。另外,还需要执行资源审核、意见处理、宏观监督以及平台维护等任务。

(二)平台层面

有了实现主体,还需要一个能够让各主体投入角色,履行责任的“活动环境”,它可以提供活动所需的“工具”和“场所”,有效地解决“怎么实现”、“在哪实现”的问题。上述开发主体建立的非遗资源管理平台提供了这样一个技术环境,其主要由资源模块、交互模块、订阅模块、鉴定模块、管理模块所组成。资源模块包括非遗资源的呈现模块和产生模块两大部分。将既有非遗资源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个用户,这就是呈现模块所实现的功能,而用户上传、收藏非遗资源则是在产生模块后进行的。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则依赖于交互模块后功能的实现,它包含人际交互、组群交互两种形式。不同用户可以进入彼此的个人主页,通过在线聊天、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此外,借助于Blog、SNS、Tag等技术即可建立一个小型的组群,内部成员可以发表意见、提出疑问、共享资源等,而不同组群之间也可以进行良性互动。订阅模块是该平台的第三大模块,它的构建将由系统自动对海量的非遗资源进行筛选过滤,将用户最需要的资源及时送达。鉴定模块在实际构建中,是同具体的非遗资源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实现评定非遗资源的真伪、划定价值等级、划分所属类目、选择保护方式等功能。管理模块主要属于内部业务逻辑模块,既包括用户自身的管理,也包括管理员的管理。用户管理主要体现在用户对其个人信息的管理、网络书签管理、主题管理等,而作为平台管理员的文化部门和档案机构,它们还肩负着对用户开展上述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管控的责任,确保用户行为的规范和资源的质量。

(三)机制层面

为了培养和加强相关主体对非遗资源管理平台的忠诚度,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有效地解决“如何保障实现”的问题。做好激励工作,一要收集并分析不同主体的需要,把握其各自的主要需求。二要针对不同主体的主要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如思想教育激励、物质报酬激励,以及目前运行得较为成熟的网络虚拟式积分与等级激励等。[13]三要进行反馈强化,及时获取并处理不同主体对激励效果的反馈评价信息。做好质量监控工作,首先要进行事前监控,在各主体正式承担职责、享有权利之前,与其达成对主体行为进行合理规范的协议。其次要进行事中监控,对系统中的非遗资源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审查或“检举”。最后要进行事后监控,对已经产生的无效或有害信息进行及时删除,对造成严重危害的主体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这样,有利于为 Web2.0在非遗建档中的应用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实现环境。

综上所述,目前的非遗建档保护工作存在一些弊端。而在Web2.0环境下开发一个非遗资源管理平台,并建立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则有利于吸引公众参与,凝聚社会力量,有效促进非遗资源收集、宣传、鉴定和分类工作。

*本文为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CTQ038)、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意愿调查及动因分析”(项目编号:kyx12013066)的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美.基于Web2.0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学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3.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EB/OL].

[2014- 3- 1].http://www.sipo.gov.cn/mtjj/2011/ 201110/t20111012_623078.html.

[3] John Miles Foley. From Oral Performance to Pa? per-Text to Cyber-Edition[J]. Oral Tradition.2005,20(2): 233.

[4]戴旸.应然与实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主体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4(4):85.

[5]中国首次举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专题展[EB/OL].[2014-4-28]. http://www.chinanews.com/ cul/2013/12-23/5651996.shtml.

[6]U.S.NARA,Social Media Statistics Dashboard : March FY 2015 Summary[EB/OL].[2015- 4- 29].http:// www.archives.gov/social-media/reports/.

[7]宋鑫陶.国内掘客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8-10.

[8]陈鹏,黄夏基.谈德尔菲法在档案鉴定中的应用[J].山西档案,2009(4):26.

[9]周耀林,王咏梅,戴旸.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重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32.

[10]王东元.Delicious中文标签与汉语主题词表的结合研究[D].山西大学,2011.31.

[11]董永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2(9):37-38.

[12]王巧玲,孙爱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相关主体分析[J].山西档案,2013,(2):56-58.

[13]冯英华.高校图书馆2.0信息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1):110.

猜你喜欢
建档分类主体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北京测绘(2022年7期)2022-08-18 08:18:04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路径研究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38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