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要】:对于声乐教学,许多声乐教育家多从声音的发声原理歌曲处理等着手传教给学生,或口传,或身教。学生也跟之依葫芦画瓢,有时临摹的像再加上领悟力强,就能把演唱做到像模像样。但毕竟这样的“天才”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而言,这样的学习固然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但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无法支撑实践的礼物,因此有必要对音乐中所涉及的乐理知识做一个系统的了解和学习。文中提到的中国乐理是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丰富民族民间音乐实践以及大量古籍和音乐文物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声乐 中国乐理 音色 演唱教学
一、何为中国乐理?
一般称为乐理者,其名应该为“西洋乐理”,更甚者,径视之为“西洋音乐规则”亦多所适用,他绝大部分是一个艺术形式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美学准则。引进西方的音乐理论并简单地以“乐理”之名称之,而既称之为理,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其结果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音乐的种种,我们所看到的乃尽是凌乱破碎的音乐实践,而多少年来持此观点者却一直是音乐界的主流。其实,中国音乐有其美学的完整性与独特性是明显的。早在正史中“乐理”一词见诸文艺作品的一例,则是,明末报瓮老人所辑小说《今古奇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足下既知道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开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古汉语中,“乐理”一词是指音乐的道理和法则。而音乐的道理和法则,至少有三个深浅不同的层面:1、微观层面:记谱法、音、音程、音阶、调、调式、和弦、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音乐基本知识。2、中观层面:曲调作法、和声、复调、配器等音乐技法理论。3、宏观层面:涉及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史学、教育学等与音乐相关的范畴广泛的诸多学科。
从整体文化的事业出发来考察音乐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虽然19世纪末“西学东渐”欧洲乐理从日本传入我国,但内容实际上之包括上述微观层见面而不包括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故和中国乐理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别。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各级学校教授的乐理是欧洲乐理,对中国乐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了,用西洋的乐理、西洋的音准、和西洋的律制无法体会中国音乐的美。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中国乐理,去了解它,并在我们专业技能的学习迷惑中找到答案。
二、传统声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国乐理知识
声乐教学发展至今,已呈现一片兴兴向荣之景象。也建立了整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但,音乐是符号化了的声音,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基本原理。现在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符合全世界各民族不同音乐的音乐理论,西洋音乐理论不能全面的指导中国音乐,因此我们要学习本国的音乐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本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和教学。一个乐谱里不仅仅是流动着的音符;歌词里蕴含了关乎我们民族之精髓,关乎哲学、美学之思想;还关乎了我们需要去挖掘的诸多学科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乐理有所了解,并结合西洋乐理常识,将二者融会贯通,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所能呈现的艺术形象才准确完整。
三、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声乐学习中,一个好的声音苗子固然很重要,这是天生条件,那么如何训练成好的歌唱音色呢?是需要我们后天努力和培训的。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音色?在音乐声学上,物体整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叫做基音,物体局部振动产生的声音交泛音或倍音。基音虽然音量大,听来明显,泛音的音量通常都比较小,被基音掩盖着,往往难易察觉。但对于音色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歌唱中的音色和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声音音色有是一样的吗?广义上讲,具有优质声音条件的歌唱者,我们都会说他的声音很好听,他唱歌的音色不错。可是这就是乐理知识所谓的音色了吗?不是的,笔者认为,不同的音色,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泛音不同而形成的。泛音的数量的多少,基音和泛音的强度关系、各个泛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以及音量关系等,决定了该音的音色,与基音承整数比或接近整数比的泛音越多,音色月丰满圆润。与基音不成整数比或不接近整数比的泛音越多,音色月浑浊、刺耳。高频率的泛音越多,音色月明亮,低频率的泛音越多音色越暗淡。频率较低的基音越强,音色较厚,频率较高的基音越强,音色越薄。而欧洲乐理书记中列的泛音列,主要是在弦、管振动所产生的泛音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对大多数乐器包括人声的泛音列中,各泛音与基音的频率比例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实际的音响并不符合那种泛音列。因此不能一味的尊从西洋乐理之规则。
音色的决定因素:发声的材质,振动的方式,发音方法,共鸣体材质和结构。演唱的风格。在许多选秀节目中我们会看到这类艺术人才。他可以模仿不同人的声音,男生也可以唱出女生的音色,年轻人也可以发出老年人的声音,甚至可以模仿各种乐器和动物的声音,这就通过改变声带的振动方式,和发声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何一个女中音音色的歌者既能演唱女中音歌曲但同时,也可以唱女高音的歌曲。通过科学的训练掌握发声原理和技术就可以改变音色。
音色的分类:
1、复合音和纯音。大多数物体振动时,除了整体振动外还伴随种种情形的局部振动。在物理声乐学上,物体整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叫做“基音”局部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作“分音”。只有基音振动成为的音称为“纯音”,音叉发出的音便是纯音。同事包括基音和泛音的声音称为“复合音”,人和所有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复合音。
2、自然音色与艺术音色
单一的人声或乐器声的音色叫做“自然音色”他们通常是复合音。由两个高度相同或不同的音结合而成的音色,叫“藝术音色”。艺术音色通常是有来年改革自然音色结合而成的,但给人们的美感享受不同于自然音色,蒙古族民间流行的呼麦就是泛音唱法,由一个人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以基音构成的持续阴,另一个声部则为在相距三个八度以上高音区用泛音唱出旋律。
与呼麦相似,哈萨克人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冒顿潮尔等竖吹开管乐器,也是由一个人痛楚吹走出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是吹奏者用喉音发出的低音持续音,另一个声部是有笛声发出的泛音旋律,同样通过一个人唱奏而获得艺术音色。
3、音色与美术色彩
音乐中的音色与美术中的色彩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美术色彩方面,某以色只要稍微增减其中的某一成分,色彩就必然会发生变化。成千上万种色彩,难以一一准确命名,人们便常按冷暖、明暗、浓淡、清濁等为色彩分类。音乐中各种不同银色正如各种不同的色彩,泛音犹如颜色中那些或增或减的成分,其构成的可能性异常多样,任何一点不同都会造成音色的变化。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不同的文艺门类之间存在着统觉、听觉的音乐能使人们产生视觉色彩的联想,熟悉音乐的人看美术作品唱会由其色彩一起音乐的联想,但是音色比美术中的色彩情形更复杂、变数更多,且不及色彩直观明了,更难逐一说得清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道的明。对于音色的描述可以是各种不同的色彩,也可是借用视觉味
觉触觉等词语,甚至是使用某些形容词或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评述音色,如女高音歌唱加音色甜美,清亮,干净等。但是,如此这般的评述,也只是相对较为多件而已,并非同意的规范。
4、音色的多样性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左传.昭公二十年》就指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在《国语.郑语》中更根据“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理,指出“声一无听”。因此为了追求音色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古人在记谱法中也常常也都以记录指法为首要目的,就是因为不同的指法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音色的多样性在声乐里的体现最明显就是汉族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五大行当又有细分,如旦便分为青衣,武旦,花旦、老旦、彩旦等,对于具体角色识记演唱中的音色还有更为细致的要求。如《水浒》戏中的林冲、武松的唱腔都是武生,但林冲的唱腔音色柔和、暗淡,强调他“武中带文”;武松的唱腔激越、刚健,体现他“武中带狠”的个性。此外,传统戏剧表演中常有角色的反串,女演员可扮演生、净等男性角色,男演员也可扮演正旦,彩旦等女性角色。在同意行当的演唱中便出现了男女两种不同的音色。一般说来,由女演员反串的男性角色,音色较男演员更为纯净、儒雅,由男演员反串的女性角色,音色较女演员更为透亮坚实从而是传统戏曲的音色更加丰富多彩。在传统声乐演唱中,对于演唱不同的宫调有不同的音色要求,以体现出不同的感情。元代声乐论著《唱论》中指出:“黄钟宫调”要唱得“富贵缠绵“,”仙侣宫调“要”清新绵邈“等。
演唱西洋歌剧同样也有者行当的划分。根据所演角色女生女高,女中;其中,女高音又分为有轻型花腔女高音、抒情花腔、戏剧花腔、抒情女高,戏剧女高音等。很多优秀的演唱家,为了追求艺术之巅峰,尝试不同的角色,演唱不同角色的作品。
中国人一向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最优美动听的,最能直接抒发情感。当然,对于人声的喜好,南北方人略有区别:由于北方相对地广人稀,大多数民间音乐包括戏曲,易网基本上是在较宽广的场所演出,人们对音色的喜好倾向于清、亮、透,使用的乐器多为音色尖锐、高亢、明亮的唢呐、管子、梆笛等;南方相对人多地窄,音乐演出多在狭小的、封闭的空间里进行。人们对音色的喜好倾向于甜、柔、雅,使用的乐器多位音色较为柔和的二胡、琵琶、曲笛等。对于人声音色的审美偏好的南北区别也与南北地理环境,人文个性有关。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相互交融,南北方人在喜好人声音色方面虽有差异,但也有互相包容的一面,例如民族声乐中,公认音色明亮,清透,柔美是统一审美标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定思维,局限发展,定性教学。应该发散思维,拓展歌者歌路,尝试教学。让艺术学习者不是遵循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音乐在音色方面的特点,既是发展中国音乐的需要也将为人类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
在传统声乐教学中,课堂上多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当然大学课堂里分工也是明确的,我们有理论学习,有实践学习,更有其他类基础学科辅助学习,可是都没有让学生贯穿知识结构,让之系统化,融会贯通于所学所用之中。这就造成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片段化,琐碎化。四年学习中,除了老师所教,就不能解决之外的艺术作品。这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这无关乎技能技巧,还是应该在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学习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架构。把知识吃透,而不是听之认之,接受一切没有经过自身实践的知识。在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深渊里,我们需要考究,我们保留,我们更需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