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萌”杀

2015-05-30 10:48胥执清
科学Fans 2015年5期
关键词:动物园野生动物人类

胥执清

曾几何时,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不断涌现出人们对某种动物或者人友好而憨态可掬的赞叹,或者艳羡式的赞赏。“萌”成为大杀四方的终极武器,比如好多人可以对着熊猫频道直播的“滚滚”吃饭睡觉看上一整天,荒废学习与工作。

但动物们的“萌”本身是自然天性的表露,而非人为制造。如果是人工造“萌”,那么这“萌”态,还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吗?

具有争议的电视节目

自2015年1月24日始,湖南卫视每周五晚间以6位明星和主持人与动物相处一个多月,承担“动物饲养员”角色,连续播出了9集《奇妙的朋友》大型真人秀节目,独创性地将视角对准奇趣大自然和可爱的野生动物们,重点聚焦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交流,到2015年3月30日,节目已经有了1.47亿次的播放次数,很受观众追捧。

该节目的热播,使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参与到关爱野生动物的行列,加入保护动物的公益活动中,明星效应无疑将影响更多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其宣传的正面作用,无疑提高人们对世界动物的认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了节目的不当之处。正如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学建教授建议的那样,节目应该更多地根据动物的自然习性、生活规律设计内容,以让观众更完整的了解动物的生活。换句话说,动物不应被人们“萌”杀。

例如:

某一集中亲吻动物的设计,这有点欠妥。吻,是人类的亲昵表现,是感情达到极高境界,自然流露出真情的表现。用人类的嘴去吻动物的嘴、鼻等部位(如果换成是和猪亲嘴,猫哥敢赌5毛钱,这些大腕演员们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动物是无法感觉到像人类之吻的境界的,它们能感觉到的是人类对它们的抚摸和友善。另外,亲吻动物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如可能互相传染一些人兽(鸟)共患的疾病(比如猪流感就会传染给人),也许有的疾病短时间不会表现出来和流行。还有,人们应更多站在动物福利和天性的角度去了解动物,而不是站在拟人化的角度去看待和对待动物,比如猩猩露齿而笑并不美好,而是紧张、恐惧和威胁的表示……无论是在动物园还是在野外,我们面对野生动物都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动物园,那不仅仅是学校春游的地方……

动物园的起源

在数千年前,古中国、古埃及已经出现把野生动物圈养起来供观赏或狩猎的做法,虽然只是统治者的特权,但可以视作动物园最早的雏形。这些场地通常在四周设置壕堑、樊篱、林丛、网罟等障碍物,以防止动物走失。这种做法也有生态学上的考虑:一是防止野生动物在人类社会中闯荡,咬死家畜什么的,破坏工农生产,二是出于防止渔猎过度,留一些动物不赶尽杀绝。

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动物园在16世纪的欧洲兴起。这是野生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强行相遇,为了满足人们对博物学的需求,类似于收藏艺术品一般将动物罗列起来,突出娱乐功能。

动物园的意义

由于交通条件与地域的限制,一个地方的人想看另一个地方的动物,或者人们想看到自然界的动物,就只能通过动物园。动物园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小范围就能认识了解原来居住于大自然中的众多野生动物,培养人们爱护动物的意识和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而现在,动物园的设置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进发。一个好的动物园要有保护、教育、研究、娱乐四大功能,并且以前三种功能为原则。动物园有利于人们对动物习性的探索和科研,加强动物保护和繁育的水平。是国际通用、公认的保护动物和开展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

无论是地球本身的环境变化,还是人类造成的环境危机,都会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生存。保护动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住它们的个体,尽量地保持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对于许多珍稀保护动物,动物园成了它们的庇护所。在这里,人们可以用冷冻精液、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克隆等技术对动物进行繁育,并且通过控制馆内环境,把动物照顾得好好的,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当然,动物们在动物园吃白饭也不行!每天都会有游客来看望这些动物,给动物园创收的同时,达到了呼吁环境保护、进行科学知识介绍的作用。

不过,对于某些自认为高动物一等的两脚兽而言,动物不过就是笼子里的玩物。我们在新闻上经常会看到,或者是在动物园亲自体会到,一些无知的两脚兽在参观动物园时做出许多离谱的行动。比如随意投喂动物、对动物进行恐吓、辱骂甚至殴打或拍打笼子等(对于那些骂熊是蠢蛋,高声吓唬狮子老虎的人,你们和动物在一个笼子里还能做这事儿,我算你是纯爷们)。有时候这类行为会有什么花样,你真是想也想不到,比如说还有一些人不顾动物园是科普园地,往大海龟背上扔满硬币,对海龟造成感染,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有人自以为是地在动物园戏耍动物,是不是我们就应该选择让所有的动物都离开动物园,悉数进入大自然野化呢?我们用国际知名的黑猩猩保护专家珍·古道尔的话说:“没有认知就没有关心,没有关心就没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希望!”

在上个世纪,以珍·古道尔为代表的一些动物学家深入丛林与黑猩猩等珍稀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观察研究它们的生理和行为,这些学者们的事迹被人尊敬。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发展,即便动物学家研究黑猩猩,也逐渐本着不过多接触的原则来观察它们。换而言之,科学家们不愿意让野生动物在野生自然状态下“太适应人类的存在”。

也正是因此,动物园这类封闭的模拟自然的环境,是人类能够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的最好方式了。

动物园里的福利

优秀的动物园一直在想法设法地优化园内环境,让动物活得更舒服。因为在园内关着,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福利方面的问题。比如把动物关在狭小的笼子、圈舍里,很多动物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我们常常听到的“丰容”就是这么回事,增加园内的环境复杂程度,并尽可能地贴近自然状态,使动物能行使它们深深刻在基因里的行为。比如在虎山设置真实的树木,让这些大喵能够磨磨爪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能保留动物的天性。

园内的环境需要持续改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动物表演带来的危害。现在走进几乎任何一家动物园,你都会在项目介绍里看到很多动物表演节目。经常中枪的是大象、熊、猴子和水兽,这也是一些平日里看起来凶巴巴的动物发挥“萌点”的方式(懵懂时期的猫哥还搂抱过幼虎,现在想来真是觉得羞愧)。

但是,真实的现状是这些动物表演大多不适合动物的天性,而人们产生移情心理把自己的心肝都融化了,却鲜有人意识到——它们真的乐意这么做?

对于海洋馆而言情况可能好一些,海狮、海豚等海兽由于具备高度的社会化,在人类的约束下能开心一点,但有资料显示,在海洋馆里的动物寿命会比在海洋里的短,圈养也会让它们产生一些诸如种间交配、自慰等不太正常的行为。而对于虎鲸这类身躯巨大的动物就糟糕了,虽然它们很喜欢表演,但它们个头庞大,呆在海洋馆的池子里就跟人呆在监狱里差不多。此外,频繁的训练和表演还会让一些虎鲸出现皮肤溃烂的症状。

更可怕的故事发生在专门用动物来做娱乐业的行业里,比如马戏团。以猿类为例,有许多娱乐用的黑猩猩、红猩猩来自偷猎,杀十取一的残忍捕猎方式在这条黑暗产业链里很常见。一只幼年猩猩被捉到马戏团后,等待它的就将是不科学的饮食、严酷的训练和异乡异客的孤独。在它们渐渐长大,变得不再萌了之后,职业生涯开始黯淡,等待它们的是遗弃和杀戮。而现在,某些动物园的动物表演“马戏团化”却愈演愈烈(知道熊为什么会摆动作求吃的么?那都是让人给逼出来的)。

对于人类来讲,野生动物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优秀的动物园会指出野生动物的生存困境,引导人们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些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邻居。而当野生动物纯粹被用做娱乐对象时,人们就不再能意识到它们是濒危物种了。更有甚者,很多人会开始觉得它们很适合被当做宠物,想象一下把一只萌猴子请到家里变身成大力怪是多么糟糕的场景(猫哥一大学同学来自大山脚下,据他所言,猴子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之高远胜于老鼠)。

在我国,住建部曾经明确发文“杜绝各类动物表演”和与动物园动物合影,但实际上,只有城市里的动物园由住建部管辖,野生动物园是由林业局管辖,海洋馆动物则由农业部管辖,马戏团可就跑到文化部了……只能说,杜绝动物表演,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顺带一提,去年电影《猩球崛起》之所以在生态保护领域颇受好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的猩猩全部是电脑制作+动态捕捉的“猩猩”,没有用活猩猩表演。动物园的未来

从最深远的角度看,如果人类充分尊重动物的生存权,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保护区和动物园消失的那一天,才是动物们从死胡同里解脱出来的春天。

但是如今,人类野心恶性膨胀,而地球上供人类和动物生存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而且在恶化。有预测说在2050年前后,世界人口将达100亿,比现在净增40亿。人口的增加预示着人类对生存资源掠夺的增加,动物的生存资源就只能大大减少了。在和人类的斗争中,动物永远不是人类的对手。只有当人类发展到能够自我约束,真正尊重动物们的生存权利,平等地对待动物们,甚至主动为动物们让利、让生存空间的时候,动物园和保护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自然地就会消失。但是在到达这一步之前,动物园、保护区,连同自然博物馆都有存在的必要。

从目前的趋势预测,动物园在未来不会消失,只是其模式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比如原来的纯封闭方式,向半封闭式和开放式方向发展。

最早的封闭方式,就是把动物放在笼子里,不顾动物的基本生理需求,这种方式现在基本上已被动物园淘汰。上世纪80年代,动物园经过发展,更注重动物福利,满足动物的基本生理需求,比如养猴子的地方会有假山、有秋千供猴子玩耍等等。以后,动物的空间越来越大,达到了半封闭的状态,比如新加坡动物园的模式就是代表。再比如一些野生动物园,采用的是人在车里,动物在外的方式。在非洲的动物园,动物放养在草原上,这是一种开放的方式,也是未来动物园的趋势,这种方式让动物感受不到约束,释放天性,更接近自然。

什么才是动物的保护

动物保护的方式

动物保护的方式有三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

就地保护,就是在动物所在处的原始地域建立保护区,把动物就在原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动物在野外生存条件遭到破坏后迁徙到一个合适的环境下进行保护,动物园和繁育中心就是。我国华南虎的迁地保护具有代表性,目前全国的华南虎只有109只,它们都是50年代捕获的6只华南虎的后代,而在野外现已多年未发现华南虎踪迹了。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迁地保护,我们现在有可能已经看不到华南虎了。全国多个动物园或者繁育中心的大熊猫,也是迁地保护的例子。

离体保存就是建立基因库。由于就地保护的艰巨和迁地保护的近交系数的增高,利用超低温技术建立细胞库,如配子库、胚胎库、体细胞库,也是保存物种的一种有效方法。常用的是建立精子库,比如将健康成年虎的生殖细胞冷冻,到将来生境恢复后进行人工受精或转基因技术培育健康个体再放归大自然,让其真正野生。1995年底,上海动物园筹建华南虎的基因库已数次成功进行了精液采集和低温冷冻保存。成都动物园也建立了基因库。当然,这只是保存了基因,要使其在野生环境中恢复个体甚至种群,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动物保护的原则

这要从动物园和保护区两方面来说。动物园由于地域、面积、范围、条件的限制,动物生存条件也跟其动物园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应更多站在动物福利和天性的角度去了解动物和保护动物。比如对每种动物,遵循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模拟多种小环境,供其休息、运动、娱乐、繁殖;对于游客的建议是,不要有恐吓、挑逗、击打等行为。

自然保护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人类没有节制地扩张自己的地盘,无限制地压缩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使得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能够幸存的动物们就被迫迁移至远离人类的地方生存。这时候,保护区就应运而生。在保护区内,是严禁捕猎、盗猎、采集野生动物的。人们除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外,也要自觉维护、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约束自己的行为,如烧荒、伐木等行为,尽量给它们创造一个没有拘束的环境,这个环境最接近其原始生存环境。

人类对待动物的思维方式

环境因子

在生态学上,我们把组成环境的因素称为环境因子,或生态因子(ecologlcal factors)。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如食物、热、氧对于动物,二氧化碳和水对于植物),有时被称为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通常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两大类。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氧等理化因子;而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前者构成了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nelationship),后者构成了种间关系(interspeciflc relationship)。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

有的学者把生态因子分为四类,即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和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其中气候因子属非生物性的。土壤因子比较复杂,因为土壤本身是母岩风化后的物质与生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从生物因子中,把人为因子独立分出来,这是强调人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有原则性的区别。

生物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组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上述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圈进行作用,构成生态圈。动物应当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广袤的大自然即生态圈中,跟人类一样,在宇宙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以大自然为家,吃住、娱乐、运动、繁殖都在大自然。人是社会性的,而在当今世界上,人类对于生物圈(或生态圈)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生物所无法比拟的。

动物并非不可亲近

师法自然,道法自然。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和动物是不能接触的。这未免有偏颇的地方。动物根据其习性,有温顺的,有凶猛的;有喜欢和人接触的,也有不喜欢和人接触的。它们都是本能的表现。人类的历史就是与动物关系的历史,动物和人类其实就是息息相关的。在跟动物的交流中,人类也会学到许多本领和技巧,例如仿生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

如果没有许多耐得住寂寞、勇于献身的科研工作者长期在野外对动物们进行近距离的观察、研究,就没有我们对动物们的认识,也许我们还处于对动物认识的无知世界中。从与我们现在密切相关的家禽家畜来说,它们都是从野生动物驯l化而来的,如果没有我们的祖先和动物的接触,了解它们的习性,从而根据其习性加以驯化,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家禽家畜,如猪牛羊、鸡鸭鹅等。如果没有家禽家畜,也许就没有人类的现在。

当然,人类在进化,动物也在进化,伴生的各种细菌、病毒也在进化,甚至细菌病毒因为世代周期短而进化得更快,所以人和野生动物接触是要有一定距离的。

在古代,人类驯化动物是为人类提供食品,御寒保暖的衣物等。现在,人类对待动物,更多从动物福利和天性的角度去了解对待动物,让它们生活在更自由、更舒适的地方。那么什么是动物福利呢?以动物园为例,根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主任胡慧建研究员的解释,动物福利就是要考虑动物生命的权利和尊严,让动物们享受到相对合理的待遇,如:给动物足够的空间;给动物食物上的基本满足;给动物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满足,如给大熊猫建设假山,提供树枝、更大的玩耍空间和更多可以满足其天性的玩具;在动物发情期,给予生理需求的满足等。

人类的智力在动物中是最高的,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和人一样,也需要亲情安抚,尤其是母爱。所有与人关系紧密的动物,包括麻雀、燕子、乌鸦、老鼠、蚊子、蟑螂,它们都在进化。因为和人类接触紧密,所以一代比一代聪明。家里养的宠物,也更会适应人类,更聪明。人类应当按照动物的习性观察、研究、了解和保护动物,不要设计某些动作“萌”杀它们!

猜你喜欢
动物园野生动物人类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家的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