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梅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很特别它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用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则要更为直观。
一、音乐能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要靠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这样。课文是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读者有相对的理解力,才能在想象中建造起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一般使孩子一时难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也难以体验文字描写的感情。而音乐轻重缓急的节奏,明快的曲调,未成曲调先有情,能给他们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它所唤起的想像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孩子们避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惑。《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学生们都非常熟知,因此,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播放这首歌曲。悠扬、深邃的曲调与课文内容紧紧相连,一下子激活了学生平时在电视、电影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情绪完全被感染了。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则能更快地帮助学生架起想象和联想的桥梁,顺利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雪花飘落这样一种情景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很罕见,但学生的记忆库中应该有这一经历。因此,在教学《小雪花》一文,示范朗读时,我配上轻缓抒情的曲乐,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再现了雪花飘落田野的美丽景象,学生在文字、画面、乐曲交融的海洋中听得入了迷,陶醉了,他们好像已置身于白雪茫茫的田野,自己也成了一片雪花呀!
二、音乐能安抚情绪,吸引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能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更短,一堂课,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讲很难做到自始至终,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音乐引进课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的情绪,因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上课预备铃响后,播放音乐,小朋友一起跟着音乐唱“上课铃声叮当响,我们愉快进课堂,学习用品放整齐,等待老师来上课”。要在节奏轻快的歌声中,就连最调皮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放好学习用品,一定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间游戏”或“课间操”更离不开音乐的辅助。利用音乐,或唱、或跳、或玩,虽然占用了课堂上一二分钟,但是这为下半课的学习奠定一定良好的情绪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三、音乐促进感悟,指导朗读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音乐有一定的作用。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体——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要有所“悟”。所“悟”之后配上音乐朗读,学生在文与乐的海洋中自由畅游,这时,他们朗读的语速、语调会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达到理想的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所处的时代与学生已经很久远了,然而,当我播放哀乐,学生低沉、缓慢、严肃的朗读语调体现了有所“悟”,从而达到了朗读的效果。
四、音乐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超强的艺术形态,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变化起伏,以及节奏上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而又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例如,《我的油布伞》一文中,“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一股泪水。”此刻的“我”的情感,老师用语言是不能讲清的,这时,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比老师空洞的讲解更为有效.
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里,让音乐步入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快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因素引到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而充满愉快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和音乐的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里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让音乐走入语文课堂,发挥情感旋律在语文课上的神奇功效,从而用音乐来拨发学生的情感之弦,一定会使你的课堂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