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荣
【摘 要】 在人类社会与疾病的斗争史中,传染病与人类历史相伴而行,二者的斗争从未停止。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内容丰富多样,历代文献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医防治传染病的内容。灸法即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方法之一,简便易行而又疗效极佳,通过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力发挥疗效,无毒副作用,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本研究从灸法可预防传染病、参与治疗多种传染病、治疗传染病的兼证及愈后、在现代传染病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论述了灸法可防治传染病。
【关键词】 灸法;传染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4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33-02
Abstract:Epidemic diseases and human history were development together,The struggle never stopped or paus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s are rich and various.Historical documents have a lot things for the treatment. Moxibustion is on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 for epidemic diseases, it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and have significant effective.It can regulating and reinforcing immunity and cure the disease,no side effect, neither negative influence of human body.
Keywords:moxibustion;infectious;diseases;prevention and cure
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后,每次传染病爆发,中医都是在西医西药已无力的情况下披挂上阵的,西医学的冲击、现代医学的高科技、疫苗和抗生素抗病毒药的应用使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被人们淡忘和忽视,然它的疗效却又有目共睹。非典时期中医中药的应用,刮起研究中药抗击传染病的热潮,又一次验证了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的成就,其疗效是毋庸置疑的。灸法仅仅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一小部分,历代医家都比较注重针灸、药并用。《灵枢·官能》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杨继洲《针灸大成》亦有言:“何夫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之汩于中,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之侵于外,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然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已;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1]”针灸、药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各有侧重,亦各有其优势。中医发展至今日,其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有愈来愈窄的趋势,尤其在传染病方面,鲜少有有关灸法的研究和报道。当前的这种研究状况,使现代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更忽略了历代中医在预防传染病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灸法就是被遗忘的彻底一种中医传统疗法,虽对于灸法中艾灸的防病保健机理和临床研究报道比较多,但在甲流、禽流感、非典、埃博拉等传染病的方面仅有1篇关于灸法在非典患者恢复期作用的临床报导[2]。
中医灸法所用药材多种多样,以艾草灸为主体,还有各种药物灸,盐、姜、蒜、豆豉饼等,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直接灸、隔物灸、天灸(穴位贴敷),据古代史籍资料和医案著作记载,中医灸法治疗传染病的效果是可喜的。艾草有温阳通脉、逐寒湿、理气血、调经安胎等作用。《本草纲目》释艾草:“气味:苦,微温,无毒。主治:灸百病。温中、逐冷、除湿。”李时珍有言:“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者亦宜以此夹入袜内。”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和调节人体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杀菌素、补体、溶菌酶等体液免疫系统的作用,使人体抗病抗感染抗传染的能力大大增强[3]。
1 灸法可预防传染病
晋唐医家最早提出艾灸预防传染性疾患。《肘后备急方》葛洪“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后世历代医家都继承了这一观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都有用艾熏病室防传染的记载。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4]”古代的中医虽无微生物学,却在两千年前懂得运用艾草消毒防传染。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且艾烟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等的作用,从而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故用灸法預防治疗传染病是有科学根据的[5]。
2 灸法可参与治疗多种传染病
《岭南卫生方》中冷瘴灸法:“宜灸膏肓并大椎骨下及足三里。[6]”《本草纲目》中论述毛茛:“山人截疟,采叶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之为天灸。”《扁鹊心书·卷中·脾疟》:“窦材治一人,病疟月余,发热未退。一医与白虎汤,热愈甚。……因为之灸命关,才五七壮,胁中有气下降,三十壮痊愈。” 《扁鹊心书·卷中·疠风》:“窦材治疠症,须眉尽落,面目赤肿,手足悉成疮痍,灸肺俞、心俞,服换骨散而愈。”《千金要方》有旱莲草贴间使愈疟。《杂病治例》治痢:“一叶梅外贴极效,起泡便止。”《卫生简易方·卷二》:“治暴痢用蒜捣烂,两足下贴之。”《景岳全书》治杨梅疮,“以蒜捣烂涂敷患处,却用豆豉饼灸”,“凡有肿硬或作痛亦用蒜灸,及敷冲和膏,内服补药,并效。[7]”灸法治疗传染病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3 灸法治疗傳染病的兼证及愈后
周楣生《灸绳》中记载一案例,乙脑痊愈后第四年出现癫痫,定时发作,诸药无效,“隔姜灸筋缩,灸感由脊柱上行至头,向头顶及其周围扩布,约15分钟感应消失,造成2度烧伤。”之后未发作(《灸绳·第十一章 灸法治疗各科病症验案·第一节 颅脑及神经精神病·五 癫痫》)。又一例,成年赤白痢脐周痛者,“重熏右肾俞,热流直注入腹,腹暖如蒸,约十分钟,灸感消失停灸。次日症状未全止,又续用原发1次,2次痊愈”(《灸绳·第十一章 灸法治疗各科病症验案·第五节 消化系统病·七 痢疾与腹泻》)。《广瘟疫论》戴天章治疗时疫小便不利用敷脐法:“大田螺一枚,捣烂,入麝香三厘,敷脐上,帛束之即通。[8]”
4 灸法在现代传染病中的治疗作用
灸法防治艾滋病的研究方面,有研究表明,灸法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升高CD4-水平,提高淋巴细胞置换率及特异性花环形成细胞数,促进抗体产生,提高血浆IgG含量,增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而且,针灸能缓解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不少患者针灸治疗时停服预防药物[9]。腹泻是艾滋病患者一大常见临床症状,西医对此尚无特效方案且疗效不佳。而中医有人总结出用单纯艾灸的方法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病人,取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治疗30例,29例临床痊愈,1例无效,痊愈病例随访60天未见复发,疗效可靠[10]。可见,艾灸法对于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灸法简便效捷,在急救和医疗条件不允许时,可及早治疗,且见效迅速、适用广泛、安全无毒副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灸法治疗疾病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5],调节和利用人体自身正气防治疾病的,且此种调节为双向调节,不会对人体造成毒副作用,更无耐药性一说,这一点是任何的中药、西药、手术都无法做到的。灸法治疗疾病所需要的条件也比较简单,并非必须专业人士,几乎所有普通人经过指导训练后都可进行治疗,艾灸后的护理也相对简单,嘱咐病人自行遵守即可,一般不需专业护士及相应住院一切所需。今天的中医走出国门,但真正走出并得以施行的主要是针灸,在援外医疗方面针灸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中东、非洲、南美的中医师,其主要治病手段还是针灸推拿,尤其一些科技相对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医疗条件受限的国家,疫病流行又缺医少药,若我们可以通过援外医疗为他们输入针灸防疫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国际上的流行病大环境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7.
[2]赵宏,李以松,刘兵,等.艾灸治疗SARS恢复期9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9):564-565.
[3]蔡立皓,党文,王宏才.针灸治疗几种传染病的免疫研究新进展[J].广西中医药,1988,11(3):46.
[4]张印生.孙思邈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906.
[5]林永青,赵百孝.艾灸防治疫疾的历史与现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S1):279.
[6]宋·李璆.张致远原辑,元释继洪纂修,张效霞校注.岭南卫生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35.
[7]明·张景岳著,李志庸编.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96.
[8]清·戴天章.广瘟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4.
[9]杨晓忱,卢峻,汤艳莉,等.针灸疗法在缓解艾滋病相关症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3,8(15):2535.
[10]甘子义,任美英,杜春光.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艾滋病274例疗效和CD4变化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09,9(5):336.
(收稿日期: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