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讨论问题时“跑题”怎么办

2015-05-30 10:48沈心燕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跑题乌龟游泳

沈心燕

在组织大班语言活动“聪明的乌龟”的过程中,我借助手偶边讲故事边向幼儿提问,以引导幼儿的相关学习。当我讲到“小乌龟被狐狸扔进了河里”时,我停了下来,要幼儿猜想接下来小乌龟会怎么样。豪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小乌龟会被淹死的。”但思思马上反驳说:“小乌龟不会被淹死的,小乌龟是会游泳的。”萌萌又接着说:“青蛙也会游泳。”东东则说:“我也会游泳。”这时,我提示孩子们:“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小乌龟被扔进河里后会怎样的问题。”小凡大声接口道:“我早就会游泳了。”洋洋说:“昨天,我妈妈带我去游泳了。”这时,我再次提醒孩子们:“你们要听清楚老师提的问题哦。”不想,彤彤继续接口说:“今天,我让爷爷陪我去游泳。”……就这样,孩子们围绕着游泳的话题越扯越远。那以后,我几经努力,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拉了回来,继续后面的活动流程——欣赏PPT,进行角色表演,等等。最终算是基本完成了本次活动的任务。

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在语言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跑题”。那么,当孩子们对自己挑起的话题发生了兴趣,我是否该放弃原定的活动目标,顺应孩子,让孩子们畅所欲言?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该如何应对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呢?

(安徽巢湖市阳光幼儿园 万太凤提供)

答:教师在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时,的确时常会遇到孩子们“跑题”的情景,然而,如何做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呢?

一、如何看待孩子们讨论时的“跑题”行为

1.对孩子们“跑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我想,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跑题”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反映了幼儿的兴趣点。大班幼儿应该具有围绕话题进行讨论的能力,孩子们“跑题”显然不是因为没有听清教师的问题或不会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而是因为他们更热衷于追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事实上,对大班幼儿来说,教师的提问不仅要留出能供他们思考的足够空间,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才具有吸引力,才有助于他们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但如果幼儿“围绕话题进行讨论”的能力的确比较弱,教师则应选择幼儿感兴趣、有经验的话题来强化幼儿这方面的意识。

其次,反映了班级学习氛围的特点。宽松、开放的班级学习环境可使幼儿处于无拘无束、自由主动的精神状态,幼儿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乐于打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幼儿的真实反应又有助于教师了解和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2.对孩子们“跑题”行为的价值判断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常常会因为有兴趣而产生积极情绪,也会因为无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为此,面对幼儿的“跑题”,教师不应漠视,更不宜用自己设定的问题控制幼儿的思维,而应耐心地倾听幼儿,接纳、扩展幼儿自主发起的话题以及欣赏和支持幼儿对问题的多元理解,促使幼儿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学习体验非常有助于幼儿成为主动而自信的学习者。

虽然我们不知道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但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乌龟落水后会怎样”这个问题来看,是希望幼儿能围绕一定的话题产生联想并表达。从这个意义上看,孩子们从表达乌龟落水,到表达乌龟会游泳,再到表达自己下水游泳,看似有些“跑题”,其实从幼儿的发展指向来看是一致的,况且幼儿对游泳有着各自的经历,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教师对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能够给予理解、接纳和支持,就可以引发幼儿表达的愿望,让幼儿在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交流中体会到交流的快乐,丰富表达的经验。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个所谓的“跑题”恐怕比接下来的PPT演示和角色扮演等环节更能体现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价值。

二、面对孩子们的“跑题”应该怎么办

值得肯定的是万老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这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处理好教学活动中“预成”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1.把握教学的本质,以学定教

教学活动既涵盖了教师的“教”,也涵盖了幼儿的“学”。以学定教,体现了教育源于和服务于学习者需要的原则。“教教材”的立足点在于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教案的实施过程即是教学的全过程。而“用教材教”的立足点则以学习者为本,教材只是支持幼儿学习的工具之一,教学的重点在于创设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幼儿讲述自己的游泳经历更贴近自己的生活经验,更适宜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活动,更容易体会到交流和分享的快乐,也更能延伸和扩展讲述的空间。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关注自己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目中有人”,就会更加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方式,并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就能在教学中敏锐地发现幼儿对什么问题更有兴趣、更有学习热情,在什么地方有困难、有困惑,并能伴随幼儿的目光与脚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节奏,使教学过程不拘泥于预成的教学计划,而是能够敏锐地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生成更贴近幼儿兴趣与经验的活动,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愿说,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幼儿的“学”服务。

从“放弃”到“调整”。万老师在反思中提到“我是否该放弃原定的活动目标”,我认为准确地说应该是“调整原定的教学目标”。因为集体教学活动并非是幼儿的自由活动,教师需要对活动的内容与组织方式作出价值判断,如内容与意义对幼儿是否适宜,可以实现哪些目标,体现的仅是个别幼儿的兴趣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用怎样的活动方式去呈现更适宜……事实上,教师“调整”的过程就是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为此“调整”比“放弃”对教师来说更具挑战性,也更有意义。

2.注重生成与预成的互补,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与预成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

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幼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学过程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正因为如此,教师需要具备调整预成、灵活生成的意识与能力,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与预成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自然的联系。例如:

在故事的名称和故事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猜一猜乌龟掉到水里会怎样?为什么说它是聪明的乌龟?”以引发幼儿深入思考乌龟行为的意义,在乌龟的落水与乌龟的聪明之间建立起联系。

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泳”话题与“乌龟落水”之间建立起联系。教师可引导幼儿围绕“游泳”的话题,谈谈各自游泳时的心情与趣事,并在幼儿描述自己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回归故事情节,猜想乌龟落水后会怎样想、怎样做,进行经验迁移。

教学过程应是师幼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界内球与界外球,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来自幼儿学习中的各种新问题、新信息,结合幼儿对游泳话题的浓厚兴趣生成新的活动。

猜你喜欢
跑题乌龟游泳
李强平面设计作品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情书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乌龟
馨月语录之“扣分”篇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和乌龟赛跑
老爸说话爱“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