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被释放之后,他迷上了看电影

2015-05-30 10:48:04
记者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场部外孙女严歌苓

我对严歌苓这个名字,早在几年前她刚出新书《小姨多鹤》时就有耳闻,当时只是动了动念,因为不熟悉她的文风,只道是寻常,便没有去读她的书,并且很快便将她这个人忘记。

很偶然地看到严歌苓的照片,又很偶然地买了一本严歌苓的《灰舞鞋》来读。就这样和严歌苓结下了缘,严歌苓和她的小说一下子走进了我的世界。

她的小说很强很真实的故事性,刻画细致入微的情节,强烈的画面感,一下子便把我吸引到了她的文字里。不止一次地叹服,严歌苓的小说故事写得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不觉得她在编故事,那故事就是她自己的,故事里的人就有她的影子,她不过是在用深情的笔墨写她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她的文字里,一副副真实生动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把心抓得紧紧的,疼疼的,随着她的故事起起伏伏。

她的《老囚》便是我在这样的心情下读完的。一篇不过15页的短篇小说,却让我生了无数惆怅和感伤,钢笔字的书评潦潦草草密密麻麻地与她的文字知己般地前后纠结左右缠绵。她以老囚外孙女的口吻平静地告诉我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而这小人物在那个刚解放的年代却只是无数个被时代抛弃的人中的一个。这样地让我揪心疼痛,这样地起伏难平。

故事以新中国刚成立为时代背景,以一个从死刑到死缓在劳改营里待了30年的老囚刑满释放后,在他80岁的风烛残年里,住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女儿家里,老是喜欢搜刮家里的零钱为引子,以老人喜欢偷偷看电影为线索,讲述了在劳改营里的老囚,听说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在一部电影里当演员,历经种种苦难、坚辛和生命危险去一个三十公里外的场部,从一场电影里面看女儿一眼的故事。

为了这一眼,为了对女儿蚀骨的思念,他什么都搭进去了,拿珍贵的派克金笔贿赂王管教,拿自己仅有的一瓶进口止疼药玩心计引诱另一个劳改犯为他打掩护。冰天雪地里,被岗哨发现差点开枪打死,又成功地躲过戒严的卫兵,踩着大雪走一天的路赶到场部,在只剩十分钟的电影里看到一个误以为自己女儿的女子,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思念,高高地站在两个凳子上面盯着电影里十几年没见面的“女儿”嚎啕大哭。

为了这一眼,他差点丢了自己的老命,身上汗湿又结了冰的棉袄棉裤像刀子一样将他的皮肉锉得体无完肤;为了这一眼,他跌得满嘴碎牙渣子,嘴上的血都冻住了。只为这一眼,这比金子比生命还珍贵的一眼,这在他生命中弥足珍贵的一眼,一个老囚赶去一个三十公里外的场部看了—场只剩十分钟的电影。

刑满释放后,老囚投奔这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他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并和她生活在一起。

事实原没有想象的那样,真正见到女儿那一刻,他却永久地失去了她的爱。也许他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她的爱。女儿从来不叫他“爸爸”,外孙女说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过:不要有这样一个姥爷。不尊重,不认同,嫌恶,这是老囚在这个家里所得到的一切。老囚唯一有用的地方,就是被家里大大小小差来遣去做着谁都不愿做的家务和跑腿。

这一切,老囚的外孙女都看在日良里并且很合理地参与进去。直到姥爷给她讲了那个看电影的往事她才醒悟:妈是姥爷至亲至爱的人,可姥爷却是妈最嫌恶的人。

姥爷不是没脸没皮,他有他自己的尊严,怕人看不起,在女儿步步相逼,将他逼到墙角里,他还在可悲又可笑地极力维护自己那可怜的一点尊严。三十年呐!三十年占不了人的半生,亦足以占去三分之一的年华,什么样的人不给你磨得平平的,没了棱角没了骨气没了血性呢!当年那个“重大案情的政治嫌疑犯”的重要人物,你还能看得出来么?他在家里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在他尖酸刻薄的女儿眼里仅存的一点价值就是一個对家里还很有用的人。

现实拉近了老囚和女儿的距离,可亲情在这里被搁浅了,他在现实中却看不到那个多年锁在心中和悦的真实的女儿。

老囚的寂寞和伤感我们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于是,他染上了电影情结,常常从家里搜刮了零钱偷偷去看电影。现实不如意,电影成了他唯一的感情寄托,他可以片刻沉浸在电影里找寻心目中女儿的影子,忘记和逃避现实中的女儿。看完电影,他又回到无奈的现实中,听女儿积了三十余年的牢骚。

所不同的是,那次历尽坚辛看电影,是为了看到日思暮想的女儿,后来看电影却是为了逃避终于见到并和他生活在一起的真真实实的女儿。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还是偷偷跑出来看电影。那时候是身体不自由,而后来,他是心的不自由。他还是一个老囚,不自由。

老囚在女儿和外孙女眼里的形象是:黑暗的脸色。又瘦又矮,猥猥琐琐,监狱的气味长到了灵肉里,清除不了让人生厌,一身的坏毛病。

老囚在小说里真正的形象:首先是一个父亲,对女儿至亲至爱的父亲,然后才是一个后来终于被平反的囚犯。

他无法看到生活中真实的女儿,只能在电影里得到片刻满足。他对女儿的爱无疑是弥足珍贵。他骨子里还是硬铮铮,可他只能硬给自己看,这个时代早已将他遗弃,生活中,他早就没有机会了。

女儿对父亲一点感情都无。不能怪她,怪只能怪那个错乱的年代。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前,女儿被迫忘记他;三十年后,女儿对父亲心里已经隔阂至深,岁月在他和女儿之间已经垒起了一堵坚实的墙壁,再也回不到从前,以至于再不能走进父亲的心里理解他。不理解亦不想理解。势必要这个样子才真实。生活中我们多是麻木的,粗枝大叶的,忽略与被忽略,疏离与被疏离,渴望靠近的温暖,却又漠视地等在原地不肯走近对方。

作者并未用大量的笔墨强调那个错乱的年代,而是讲述在那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姥爷的遭遇。可这种遭遇不仅得不到任何同情和理解,反而遭到家人的遗弃和嫌恶。

其实,作为囚禁三十年的老囚,他们已经被社会错待了,但他们还要继续承受这错误的延缓所带来的痛苦。他们被社会遗弃了,成了多余又处理不掉的人,唯一的用处就是放在家里还能做许多大家不愿意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受一家大小的差遣讥讽。他们是时代的悲哀,是个人的悲哀,就这样苟活一生。小说并不想苛责谁,也不想引起谁的关注,都过去了,只是作为一个个体的经历讲出来,仅此而已。

摘自花边阅读

猜你喜欢
场部外孙女严歌苓
一脸青春甜美 活得潇洒强悍 摩纳哥最美王妃的外孙女也很亮眼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24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40
孙国华教授与外孙女孙珠珠在一起
当年的内蒙古文化局农场
老年世界(2018年8期)2018-10-24 02:54:50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29
光亮传
草原(2018年2期)2018-03-02 00:44:11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雨打梨花深闭门
到底是夸谁
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