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贵
摘 要:孝廉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就曾对此予以探讨,并围绕这一命题提出了“孝顺亲长”、“孝治天下”、“廉能正直”等思想,其中“孝顺亲长”是立身之本,“孝治天下”是执政之策,“廉能正直”是从政之基,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经过创造性地转化,仍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论语》;孝廉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5)05-0082-05
孝廉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这里的“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合而言之,它就蕴含了“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的理念。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就曾对此予以探讨,并围绕这一命题提出了“孝顺亲长”、“孝治天下”、“廉能正直”等思想,其中“孝顺亲长”是立身之本,“孝治天下”是执政之策,“廉能正直”是从政之基,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经过创造性的改造与加工,这些思想完全可以与现代道德思想体系相结合,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顺亲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在《论语》中,孔子指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适用的原则是“孝悌”。
“孝”,简而言之,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子女要真心地孝敬父母。在孔子看来,对父母的孝首先体现在子女要竭尽全能照顾父母,使父母能够衣食无忧,“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其次应该有爱敬之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无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只有敬养,才能与动物有所区别。所谓敬养,就是要求子女努力做到“无违”、“无改”和“色恭”。所谓“无违”,是指要尊从父母,“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这是说侍奉父母,若发现他们言行有不当之处,要委婉地劝告。当劝而不从之时,为人子者仍要敬从父母,耐心地慢慢开导他们,而不能粗暴的忤逆、对抗。所谓“无改”,是指无论父母在世抑或是死后,子女都不得轻易改变其志向或规矩,“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故孟庄子因不改动父亲的臣下和政策得到了孔子“是难能也”的盛赞。据《论语·子张篇》载,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所谓“色恭”,就是孝子奉侍父母,要做到和颜悦色。子夏問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仅仅是替父母做事、供养酒食,这样的孝是表面上的孝,不够深入。只有将对父母深深的爱,和颜悦色地表达出来,才算做到了对父母的孝。所以“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礼记·祭义》)
二是不让父母为自己多操心。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以免父母挂念担忧。另一方面,孝就是让父母心安,不让他们为自己过多的忧虑。《论语·为政》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发愁,不会为其他方面忧虑。可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不让父母操心烦恼,也是尽孝。
三是尽孝要守礼。在孔子看来,作为孝子,要对父母以礼相待。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是父母健在,还是父母过世,都要按照礼要求的规范去做,切不可违礼而动。据《论语·阳货篇》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认为,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子女对于父母感恩情感的自然流露,只要子女想到幼时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就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
“悌”又作“弟”,本意是敬爱、顺从兄长。《论语·学而篇》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熹注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在家庭伦理中,“悌”道要求兄关爱弟,弟敬从兄。在兄弟之间发生矛盾时,应以礼让为先,即“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泰伯》)可见,孝是对长辈而言的,悌是对同辈而言的,二者是做人之根本。
《论语》中的孝悌思想对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正处于新常态之下,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面临着调整和重建,新的尚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建设和谐家庭任重而道远。因此,积极弘扬和发展《论语》中的孝悌思想,可以增强人们的孝亲意识,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在生活上,物质所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久缺。二是对父母的爱要发自内心,出自真诚,不能虚情假意。要常回家看看,和父母谈谈心,消除他们的寂寞感,让其感受到子女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三是要谅解父母的过失。父母虽贵为长辈,也没办法对错误进行免疫,也会做错事、做傻事、做蠢事。对于父母的过错,子女应予以宽容和理解,应委婉地予以劝导,而不是大声斥责。四是在事关自己的终生大事上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多听听父母的看法。五是在父母生病时,子女要尽快为其检查治疗,并合理安排时间,多在医院陪护照料。六是父母过世了,子女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要定期的祭祀,追忆感念父母的恩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家庭美德, 而且有利于化解家庭矛盾,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二、《论语》中的“孝治天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在孔子看来,从孝弟出发,推及其宗族,进而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对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孔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弟子有若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也就是说,能行孝弟之道之人,是很少会做冒犯上级之事的;不喜欢触犯上级之人,是不会喜欢造反的。因此,孔子认为行孝可以治国。据《论语·为政篇》载,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孔子认为,只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能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间接参与了政治,并不是只有外出做官才算是从政。在这里,孔子将治家与治国联系在了一起,将小孝泛化成了大孝。《礼记·祭义篇》充分发挥了孔子这一思想,其文云:“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可见,仕宦为官的职守职责及官风官德行为,统统被儒家学者纳入了孝德规范的评判范围,成为古代官场社会的显规则。
“孝治天下”体现在具体的治国之策上:
一是为政者在施政中必须关心人民的利益,“重民”、“惠民”,以民为本。《论语·尧曰篇》曰:“所重民、食、丧、祭。”也就是说,统治者重视的是百姓、粮食、丧礼和祭祀,而民居其首位。在对待民众问题上,孔子指出:“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曰》)宽厚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孔子还曾通过高度评价子产提出了“养民”和“使民”的问题,他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在孔子认为子产具有的“君子之道”中,与民众相关的有两项——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这些思想,充分表明了孔子的亲民立场。
二是实行“富民”、“教民”的政策。在孔子看来,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就要实行富民和教民的政策。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庶矣哉!”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学而》)这里孔子强调要治理好像卫国这样一个人口较多的国家,首先要让民众富起来,然后再教育他们,提高其道德素质。
三是实行德主刑辅的政策。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由此出发,孔子反对刑罚,强调以己之行,感化众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进而在德刑关系上,孔子提出了“德主刑辅”的主张,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齊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刑只能从外部施加威慑,而不能使人内心诚服;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孝治天下”的思想,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为政以德”的治国之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为了私利,屡屡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的利益,致使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妨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镜鉴。一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一定不能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一定不能忽视老百姓的呼声,一定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倾听群众诉求;在依法行政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是否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定要按照执政为民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的原则,始终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内在要求,狠下决心,对症下药,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二是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使城乡居民由“吃饱、穿暖、够用、能住”逐步转向“吃得营养、穿得漂亮、用得方便、住得舒服”。为此,要大力推行惠民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提高最低保障标准,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安康,社会自然和谐稳定。三是政府要加强对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文明素质。在城镇对居民随手乱扔果皮和烟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谈吐不文明、损毁公物等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言行进行有效劝导和教育,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在乡村,教育村民守法,培养村民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引导村民不收“高价彩礼”、不铺张浪费、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泼污水、不乱堆柴草和农家肥,自觉养成勤劳、节俭、言行文明的良好习惯。总之,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与引导,促进城乡群众守法、讲礼、爱清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三、《论语》中的“廉能正直”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想实现“孝治天下”的目标,必须做到“廉能正直”。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为政者要严以律己。孔子认为,为政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行为端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把为政者自身的“正”或“不正”,作为衡量政治好坏的先决条件。因为,孔子深知,为政者的德行直接影响民众的德行。所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二是為政者要“节用”。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节用与敬事、诚信、爱人、使民以时都是同一个层次的道德范畴,是为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为政者以德治国必备的道德观念。如何做到节用呢?在孔子看来,这就是“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从事因人民能得到利益的事情而获利,这就是惠而不费。民众愿意做,为政者和民众都获利,既顺应民心使百姓获利,又使政府不用投入而获利,真是治国理政的良策。
三是个人要节俭。孔子认为,就君子仁人而言,在吃、穿、住、娱乐等方面,都应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不能贪得无厌。所以在饮食上,孔子主张“食无求饱”(《论语·学而》),追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的恬淡自然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简朴的弟子颜回大加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穿上,孔子主张由奢入俭,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麻冕是古礼,古制以绩麻为冕,其工细,故贵;现在改用黑丝作冕,比麻冕节省了,所以孔子从众,也用黑丝冕。可见孔子为了节省资源,甚至把自己钟爱的古礼都改变了。在居住问题上,孔子主张“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在住的方面不应要求过高,因此他反对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认为管仲不节俭;斥责管仲“树塞门”、“有反坫”,与邦君比肩,斥其不知礼。(《论语·八佾》)在他看来,外在条件的好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只有自己不感觉到条件简陋,那么条件再差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据《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生活俭朴,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君子人格,不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豪华气派。在娱乐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反对“损者三乐”,在他看来,“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是有害的。
孔子的“廉能正直”思想为我们建设廉洁高效、勤俭节约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下,有些地方官员喜欢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既影响了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做事讲排场、比阔气,热衷于盖高档办公大楼、搞高档装修,竞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类各层次的论坛,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严重。要想刹住这股歪风,有必要吸收和借鉴《论语》中的“廉能正直”思想。一是党委和政府要带头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和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各级党政机关要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大力削减“三公”经费,制订各级机关节能、节电、节水、节材及物品循环重用的目标措施;各级各类政府机关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不断修订完善涉及节约型机关的各项制度,使节约型机关各项管理日趋制度化、科学化。二是要增强公务员的节约意识。要把树立节俭意识与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在每年的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无车日等活动中,扎实开展各项勤俭节约活动。要积极提倡“低碳办公”的理念,在打造低碳节约型政府的实践中,将节约的理念贯彻始终,让节约成为每个公务人员自觉的、持久的行为习惯。通过规范日常行为,使他们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的良好风气,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责任编校 王学青
Ideology of Honest and Filial Piety in Analects and Theirs Contemporary Values
TANG Minggui (Research Center of Clean and Honest Politic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Ideology of honest and filial piety i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n Confucianism. What Confucius had discussed with his followers about his ideology brought forward many thoughts collected in Analects, which include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 filial piety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honesty and probity and so on. Among these, thoughts of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 are the rules for behavior, thoughts of filial piety and govern concern the policy of holding power, and thoughts of honest and probity lay the basis for governing a nation. These though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a, and having been adjusted creatively, they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nowadays.
Key words: Analects; honesty and filial piety; contemporary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