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
【关键词】博物馆;美术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观众调查
【摘 要】《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期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美术从业者与爱好者。本次展览是河北博物院首次承办全国性的美术大展,为了了解观众的观展情况,探索本次展览成功举办的经验,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观众调查活动。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期为今后在博物馆举办美术展览提供有用的经验样本。
2014年9月16日至10月30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下文简称《综材画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全国美展是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美术界的顶级盛会,随着近年来我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全国美展的阵容越来越庞大,展陈方式和组织形式不断创新。此次的美展根据不同的门类分13个展区展出,其中综合材料绘画展区设在石家庄。
综合材料绘画专设独立展区,这在历届全国美展中尚属首次。305件入选作品题材广泛、主题新颖、材料丰富、表现技法多样,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艺术家们以材料和表现为切入点,使用新颖而独特的绘画语言,创作出散发着浓郁时代气息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创作与展示格局,反映出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延展性与互融性。
本次展览是河北首次承办全国性的美术大展。根据展览的特殊性,河北博物院对8个展厅近5000平米的展览面积进行了改造升级,引进了专业灯具,配置了可持续利用的展壁,空间舒适,环境整洁,还为观众提供了方便的餐饮服务。展览共开放40天,观众达8万余人次,最多的一天突破5000人次,观众来源地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还有来自美国、丹麦、加拿大、日本等12个国家的外国友人。
本世纪以来,河北博物院曾举办过古今中外的各类美术展览60余个,这次《综材画展》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其他美术展览所无法比拟的。鉴于此,为了收集展览“让社会检阅”[1]的结果和反馈意见,了解观众对河北博物院及美术展的期望,进而分析《综材画展》成功举办的原因,探索观众与美术展之间有效沟通的途径,为将来策划美术展览提供观众需求方面的依据,我们开展了一次观众调查活动。现将本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取得
本次观众调查和以往的调查相比,主要侧重于美术展览策划的角度。调查时间自2014年9月23日至10月30日,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调查方式同时进行,以访谈调查为主,问卷调查为辅。
访谈调查采用非随机抽样调查法,具体方法为:调查者每天不定时在展厅内选取观众进行访谈。根据观众的外貌特征,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53名观众进行现场访谈,得到的53份调查样本中,3份为无效调查,50份为有效调查。
问卷调查是将问卷放置于展厅留言处和北区咨询台,由观众自由填写。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收回有效样本113份。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一)访谈调查
由于单次访谈调查所用时间较长,所以取样较少,共50份有效调查样本。但相对于填写问卷,观众更喜欢口头表述,通过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能更深入地了解观众对展览的看法,因此访谈调查获得的信息也更为详尽、真实。现将调查的主要内容汇总如下:
第1项 “职业”。分为四类,美术学院教师、美术学院学生、职业艺术家、美术爱好者。50位被调查对象中,11位美术学院教师,占调查人数的22%;10位美术学院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9位职业艺术家,占调查人数的18%;20位美术爱好者,占调查人数的40%。
第2项 “是否经常来博物馆”。50位被调查对象中,24位观众表示经常来博物馆,占调查人数的48%。其中13位观众因家住附近,占调查人数的26%;9位观众因“展览比较有吸引力”,占调查人数的18%;2位观众“参观博物馆已形成习惯”,占调查人数的4%。其余观众中,2位“不知馆内有何展览”, 2位选择其他原因;另有22位是外地观众,从没来过石家庄,占调查人数的44%。
第3项 “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展讯”。目的是了解展览资讯的传播情况:5位观众通过报纸了解,占调查人数的10%;17位观众通过博物馆官网,占调查人数的34%;7位观众通过微信,占调查人数的14%;通过朋友介绍的有16位,占调查人数的32%;通过美协等其他途径的有5位,占调查人数的10%。
第4项 “参观目的”。50位受调查者中,34位是专门来参观全国美展的,占调查人数的68%;9位参观的主要目的是文物展,顺便参观美展,占调查人数的18%;5位观众是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占调查人数的10%;另有1位“陪朋友”,1位以“教育子女”为目的。
第5项 “展览最具吸引力的地方”。8位观众认为“展览规模大,规格高”,占调查人数的16%;27位观众认为是“展览的学术性”,占调查人数的54%;15位认为是“全国性、权威性”,占调查人数的30%。
第6项 “入选作品是否代表了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最高水平”。此问题的设置是为收集展览被“社会检阅”的信息。34位观众认为“是”,占调查人数的68%;9位观众表示不认同,占调查人数的18%;7位观众认为看不懂,不发表意见,占调查人数的14%。
第7项 “通过何种方式能更好地参观展览”。7位观众喜欢“自由观看”,占调查人数的14%;5位观众希望有“语音导览”,占调查人数的10%;10位观众希望有“讲解服务”,占调查人数的20%;20位观众希望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占调查人数的40%;5位观众希望“出售书籍”,占调查人数的10%;3位观众希望有互动等活动,占调查人数的6%。
第8项中 “最应该加强的工作”。6位观众认为博物馆应该“提高学术水平”,占调查人数的12%;4位观众认为应该“改善展厅环境”,占调查人数的8%;22位观众认为应该“扩大宣传力度”,占调查人数的44%;4位观众认为“各方面都不错”,占调查人数8%;14位观众认为应该提高展览的档次,占调查人数的28%。
第9项 “希望举办何种展览”。6位观众希望举办“全国性的大展”,占调查人数的12%;13位观众选择“当代知名艺术家展览”,占调查人数的26%;20位观众希望在博物馆看到“古代书画”,占调查人数的40%;11位观众希望由“知名策展人策划展览”,占调查人数的22%。
第10项 “成功举办美术类展览的关键因素”。此选项中,除展览意向之外,分别增加了“知名策展人策划”和“策展人视角”,主要想调查观众对独立策展人制度的态度。16位观众认为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策展人的视角”,占调查人数的32%;6位观众认为是“展厅环境”,占调查人数的12%;18位认为是“展览的学术水平”,占调查人数的36%;2位观众认为是“举办相关社教活动”,占调查人数的4%;8位认为是“宣传力度与方式”,占调查人数的16%。
第11项 “对河北博物院的印象”。调查显示,观众对河北博物院的建筑空间、展示环境和服务质量都比较满意,尤其是外地观众,普遍评价很高。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对环境和服务的满意率两个方面。
“对展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项没有设置封闭式答案,由观众自由填写。综合调查结果,可归纳为以下8类:认为展览不错、很好的观众占36%,有6%的观众不能认同展览的审美取向,30%的观众对展示内容表示困惑,11%和6%的观众分别就新的展览和细节设施提出建议,另有4%的对具体布展工作提出意见,还有一名观众提出希望能出售作品。
在满意率方面,110位观众表示展厅环境“非常满意”,占调查人数的97.35%;2位“基本满意”,占调查人数的1.77%;1位表示“不满意”,占调查人数的0.88%。在服务质量方面,111位观众表示“非常满意”,占调查人数的98.23%;1位观众“基本满意”,1位观众“不满意”,各占调查人数的0.88%。
三、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由访谈调查的1—4项,我们可以了解此次美术展的观众构成:本次展览的观众近五成来自外地;六成是从事美术工作或学习美术的专业人士,观众队伍趋于专业化;近七成是专为全国美展而来。大部分外地观众均是第一次来河北博物院参观,反映了美术展除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之外,还有效吸引了大量外地观众,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2]。被调查者中,经常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不足一半,提示国人的博物馆意识仍有待加强,对此,身为文博工作者,笔者深感任重而道远。而在展览资讯的获得中,来自博物馆官网和微信等渠道的占48%,说明现代传播手段已逐渐占据信息传播方式的主导地位。
其次,在涉及本展览的相关访谈项目中,“展览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和“入选作品是否代表了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最高水平”两项,反映了观众对于本次展览学术性和高水平的肯定,这应该是展览成功举办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有个别观众对部分作品提出质疑。一位来自北京的职业艺术家认为“作品复制了上一届作材料的”;本地一位美术学院教授则表示,本次展览在形式美感和艺术内涵上显得薄弱,绘画材料的运用大多延续西方和日本模式,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并没有得到挖掘和利用,国内没有专门研制绘画材料的科学家,因而画家受材料选择范围的限制,只能跟随19世纪的西方工业时代风格。另一方面,观众与展览之间的沟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问卷调查显示,有30%的观众对展览内容感到困惑,访谈调查中有九成多的美术爱好者希望能提供讲解服务或详尽的文字说明。一名退休人员激动地说:“不用太多,七八十字就可以,老百姓看不懂啊!我敢说,这里面有的画儿扔到大街上都没人捡,不是贬低艺术,是真的不懂啊!”
最后,从多项针对河北博物院的调查项目可知,观众对河北博物院的环境和服务表示满意。本次访谈调查中,有44%的观众来自外地,而且全部是第一次来石家庄。在谈及对河北、对石家庄及河北博物院的印象时,一位来自陕西西安美院的学生说:“我是第一次来石家庄。以前听别人说石家庄很脏,没想到来了发现石家庄这么干净,博物馆环境很好,工作人员素质高,休息椅很多,而且还有餐厅,细节上特别人性化。”来自山东的8位职业艺术家表示:“河北博物院外观环境和人文气息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别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的成功举办,积聚了相当的人气,提高了博物馆的学术氛围。期待以后能看到更多更有品味的艺术大展。”可见一个好的美术展览可以取得多方面的社会效益,作为城市客厅和文明的窗口,河北博物馆不仅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人们观念中石家庄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观众普遍认为对展览的宣传力度仍显不足。已参观过全国美展其他分展区的观众评价:“综绘展区”安静的环境适合观展,但与其他展区相比,明显感到人气不够旺,像天津中国画展区,人多得像逛商场一样。一位来自四川的美院教师认为:“这样的大展美术院校师生人人都应该来看,博物馆应当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画种。”对于预期中的美术类展览,观众普遍认为应提高展览的学术水平和档次,其中有近四成的观众认为展览的学术水平是“成功举办美术类展览的关键因素”。另有40%的观众希望能更多地看到古代书画类展览。
四、问题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博物馆遇上美术展时,以下三个方面应是策展人员着力思考的问题。
1.学术性是美术展览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68%的观众认为入选作品代表了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最高水平,54%的观众认为展览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展览的学术性”,36%的观众认为“成功举办美术类展览的关键因素”是“展览的学术水平”。可见,学术性犹如一股磁力,学术性越强,吸力越大,吸引的观众越多。此次《综材画展》的人气如此之旺,中国美协综合材料艺委会的学术支撑是其坚强后盾。博物馆策划美术展,既不同于美术馆注重展示效果,更不同于画廊注重商业价值,展览的学术性才是策划展览的基础和关键,一个博物馆的美术研究水平决定了其美术展的学术水平。
2.搭建美术展与普通观众沟通的桥梁是永恒的话题。
博物馆的美术展不只是为那些品味很高、美学修养甚好的观众举办的,更主要的是为那些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的社会大众而举办的。为了突出美术作品本身,一般的美术展往往采用“裸展”的展示方式,注重观众在展示空间中的体验,然而对于大多数希望接受艺术熏陶的普通观众而言,仅仅依靠“眼睛”是很难理解“视觉艺术”的,调查显示有九成多的观众希望能提供讲解服务或文字说明,证明大部分观众看不懂,或者希望能够更深地理解展览。在环境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得到了观众认可,但没有在展品和观众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展览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也是大打折扣的。因此,基于对每一位观众的尊重,博物馆应摆脱美术馆式的“裸展”方式,不能因为展览的临时性而省却或简化与观众沟通的工作,要像对待文物陈列一样,借助于文字说明、讲解服务、教育推广、讲座论坛等手段,搭建起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桥梁。正如曾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的泰勒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博物馆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能让门外汉了解艺术,又不使其觉得矮人一等”,“博物馆应该有能力逐渐向人们灌输一种品质意识,应不断缩小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鸿沟” [3]。
3.博物馆应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访谈过程中,观众表示希望在博物馆看到“全国性的大展”“当代知名艺术家展览”“由知名策展人策划的展览”,观众的这些高品质需求仅靠一家博物馆的力量很难满足。尤其是近半数的观众提出希望更多地举办古代书画展,在以往的调查中观众也表现出对传统中国书画的厚爱,在院藏古代书画资源不甚丰富的情况下,仅靠一馆之力实难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其他兄弟博物馆,对各自的文物资源进行整合,创造盘活文物资源的机会,互相借力,让沉睡在库房中的古人佳迹“活”起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需求,更能够成功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本次调查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调查目的,两种调查方式兼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调查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如果能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将调查工作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形成一套大众对展览需求的表达机制,对于了解观众、策划展览以及吸引潜在观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1]胡伟:《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确立的学术形象》,《美术》2015年3期。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中原文物》2011年1期。
[3]卡尔文·汤姆斯金著,张建新译:《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241、282页。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