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文物管理处 三河市文物管理所
【关键词】河北;三河市;元代;墓群;发掘简报
【摘 要】2015年5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三河市通用机场建设工程中发现的11座元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器物29件、铜钱29枚,对于了解三河市元代丧葬习俗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三河市通用机场建设项目位于高楼镇东北6公里,南距燕灵公路200米,西距鲍邱河400米(图一)。2015年3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与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该项目占地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墓葬32座,编号为2015SGM1—2015SGM32(简称M1-M32),其中元代墓葬11座,清代墓葬10座,近现代墓葬11座。现将元代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均为单室砖墓,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
圆形单室砖墓 8座(M2、M3、M4、M5、M6、M7、M10、M15)。形制基本相同,由墓门、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门开在南面,除M4、M6外,墓室北部均砌有棺床,均无铺地砖。墓壁多为平顺砌,少数丁顺砌。除M3外,其余墓室均发现锈蚀铁钉及腐蚀木质棺板残片。
M6 方向190°。早年被破坏,墓门、墓顶坍塌。墓门拱形,宽0.7米,残高1.06米。封门砖斜向并排垒砌。甬道券顶,已坍塌变形,长0.74米,内宽0.56米,外宽0.82米。墓室圆形,东西2.68米,南北2.56米。墓壁平顺砌,壁厚0.16米,残高1.16米,从1.06米处向上渐收起券(图二)。墓室内为黄褐色淤土,未见棺床。在墓室西部清理出两截人腿骨。在墓室中部和南部出土黑釉双系罐2件、白瓷碗1件、钧瓷碗1件、双系小口瓶1件和铜钱熙宁元宝1枚。在墓室淤土内散存有白釉褐彩瓷片、黑釉罐残片、泥质灰陶罐残片及锈蚀铁钉、腐朽木板残片等。墓砖为素面青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
M15 方向190°。早年破坏,墓顶坍塌,墓门已毁。墓室东西2.5米,南北2.45米。墓壁丁顺砌,壁厚0.17米。墓室北部砌棺床,东西长2.5米,南北宽0.98米,高0.72米。棺床上面用两层砖平砌,立面平顺砌。东壁并排砌有两个仿木结构小凳子,凳面平砌,凳腿立砌,南侧凳面、凳腿雕刻花牙(图三)。棺床下发现人头盖骨及少量动物骨骼。墓室扰乱层中出有陶器残片。墓砖为素面青砖,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
长方形砖圹墓 3座(M8、M9、M11)。形制相同,平面近似长方形,墓顶无存,无铺地砖,墓壁由单砖错缝平顺砌。M8、M9发现腐朽木质棺板,M11未见葬具。
M9 方向183°。南北长2.18米,东西宽0.52~0.64米。墓壁平顺砌,厚0.17米,残高0.52米。墓室内有腐朽木棺痕迹,南北长2.1米,东西宽0.4~0.54米,棺板上涂有朱砂。棺内有人骨架一具,头南脚北,仰身直肢葬。出土陶罐1件、酱釉小口瓶1件及数枚锈蚀铁钉(图四)。墓砖为素面青砖,长32厘米,宽15.5厘米,厚5厘米。
二、出土器物
1.陶器
罐 4件。均为泥质灰陶双系罐,依据口沿、唇部特征分4型。
Ⅰ型 1件。M9∶1,直口,方圆唇,立领,溜肩,肩部饰双泥条系,圆鼓腹,下腹内收,平底。腹部有三条凹弦纹。口径15.2厘米,底径13.8厘米,高16.4厘米(图五,1)。
Ⅱ型 1件。M3∶3,直口,圆唇,卷沿,微束颈,溜肩,肩部饰双泥条系,圆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口沿内部有一凹弦纹。口径18.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5.5厘米(图五,2)。
Ⅲ型 1件。M4∶4,侈口,卷圆唇,束颈,溜肩,圆鼓腹,肩部饰双泥条系,下腹内收,平底,内底微凸。口径17.6厘米,底径19.5厘米,高21.6厘米(图五,3)。
Ⅳ型 1件。M11∶2,侈口,圆唇,束颈,溜肩,肩部饰桥状系,鼓腹下斜收,平底。口径16.8厘米,底径14厘米,高22厘米(图五,4)。
棋盘 1件。M4∶5,由素面青砖阴刻而成,砖残缺一角,棋盘线由5纵、5横、6斜线组成。残长28.5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图五,5)。
纺轮 1件。M4∶6,泥质灰陶,呈灰褐色,平面呈圆形,中间有穿孔。外径3.7厘米,孔径0.8厘米,厚1厘米(图五,6)。
2.瓷器
碗 8件。依唇、口、腹部特征分4型。
Ⅰ型 2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M3∶2,白瓷碗。釉色不均,有积釉、流釉现象。器内施满釉,器表釉未及底,露灰白胎,圈足较高,内高外低,施化妆土。口径21.5厘米,底径6.5厘米,高8厘米(图六,1)。M4∶3,黄釉碗。芒口,器表施深黄色釉,器内施满釉,釉薄处见白色化妆土,器底装饰一圈白色化妆土;外施半釉,露黄白胎,局部流釉至圈足。口径21厘米,底径8.2厘米,高7.2厘米(图六,2)。
Ⅱ型 4件。形制相同,口微侈,圆唇,斜直腹,圈足。M10∶1,接近圈足处削平折收,底外突。白釉,胎色微泛黄,器内满釉,内壁中部有两条浅褐色弦纹,器底有三滴褐彩痕迹,内有5个叠烧支钉痕;器表施半釉,露胎处有白色化妆土痕迹。口径13.2厘米,底径5.6厘米,高4.5厘米(图六,4)。M4∶1,白釉,器内满釉,内底行书褐彩“化”字;器表施半釉,露胎处有化妆土痕迹;圈足较高,内高外低。口径15.8厘米,底径5.6厘米,高6厘米(图六,3)。M4∶2,青釉碗。芒口,内外施青灰色釉,满釉,釉色均匀。口径13.4厘米,底径4.5厘米,高4.3厘米(图六,5)。
Ⅲ型 1件。M7∶1,豆青釉碗。敞口,圆唇,斜腹,圈足内凹。釉色均匀,釉面光滑。口径13.3厘米,底径7.8厘米,高3.9厘米(图六,6)。
Ⅳ型 1件。M6∶5, 钧瓷碗。口微敛,圆唇,弧腹,圈足。胎色泛红,釉层较厚,灰蓝色釉,器内满釉,内壁有一处紫色窑变,上半部布满棕眼;器表施釉不及底,有积釉现象;足底稍外突,有旋削痕。口径21厘米,高10.2厘米,底径7.5厘米(图六,7)。
盘 4件。依口沿、腹部特征分3型。
Ⅰ型 1件。M3∶1,敞口,薄圆唇,浅斜腹,平底,高圈足。器表施白釉。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接近器底,圈足无釉露灰白胎,施化妆土,底有刀旋削痕。外壁有流釉、挂釉现象。器内釉色均匀,光润。内底有5个支钉痕。口径20.6厘米,底径6.5厘米,高5.3厘米(图六,8)。
Ⅱ型 2件。敞口,圆唇,浅斜直腹,圈足,平底,内施白釉,外施黑釉,有细小开片,内外均满釉。M5∶1,口径14.5厘米,底径5厘米,高2.7厘米(图六,9)。
Ⅲ型 1件。M5∶3,敞口,斜沿,沿面内凹,圆唇,浅弧腹,圈足,平底,内壁白釉,外壁上施白釉,下施黑釉,内底褐彩行书“风花雪月”四字,有细小开片。口径16.8厘米,底径8厘米,高3.5厘米(图六,10)。
瓶 5件。依口沿、腹部特征分4型。
Ⅰ型 1件。M5∶4,白地褐彩四系瓶。口微侈,圆唇,束颈,溜肩,直腹微鼓,腹下斜收内束,厚圈足外侈。颈肩部饰片状四系,系上饰花卉。上部施白釉,釉色微泛黄,有开片,肩部饰两周褐色弦纹,腹部三个褐彩草书“酉”字;下腹部施褐色釉,刻五周弦纹;圈足无釉,露白胎,胎底部向外凸起,有旋削痕。口径4.8厘米,腹径14厘米,高28.8厘米,底径8.8厘米(图七,1)。
Ⅱ型 1件。M9∶2,酱釉小口瓶。缸胎,直口呈椭圆形,尖圆唇,沿面下垂,束颈,圆肩,腹微鼓,圈足内凹。器表施酱釉,釉色不均,腹部饰瓦棱纹,足底无釉,胎泛黄,胎质粗糙。椭圆口长径7.7厘米,短径7厘米,腹径17厘米,高26厘米,底径9厘米(图七,2)。
Ⅲ型 2件。双系小口瓶。缸胎,直口,圆唇,唇下出沿,矮束颈,溜肩,肩部饰双泥条系,鼓腹,腹直壁,下腹斜收,小平底。器表施浅酱釉,下腹部饰瓦棱纹。M6∶2,口径5.6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6.5厘米,高31.2厘米(图七,3)。
Ⅳ型 1件。M11∶1,缸胎小口瓶。微侈口,尖圆唇,唇下出沿,束颈,溜肩,弧腹,下腹斜收,小平底。器表施浅酱釉,通体瓦棱纹。口径4.4厘米,腹径10.2厘米,高17. 5厘米,底径5厘米(图七,4)。
双系罐 5件。依口沿及腹部特征分2型。
Ⅰ型 4件。黑釉双系罐,器形相同。直口,圆唇,立领,圆肩,桥状双系,鼓腹弧收,厚圈足外侈,器表施半釉,釉色光亮,下腹露胎。M6∶1,胎呈灰白色,器内壁施浅酱釉,有弦纹。口径17厘米,高18.7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0.5厘米(图七,5)。
Ⅱ型 1件。M5∶6,酱釉双系罐。直口,圆唇,矮领,溜肩,鼓腹弧收,厚圈足外侈。肩部饰宽桥状双系。口沿露胎,器身施半釉,下腹露胎,胎呈黄白色,较粗糙,有修坯痕,腹底部施化妆土;器内釉色呈浅酱色。口径19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9.5厘米,高19.2厘米(图七,6)。
3.银发钗 1支。 M10∶2,以银条折成双股,顶端双股相连,横切面为圆形,尾端压成扁片,双股分开,直径约2~3毫米,残长9厘米。
4.铜钱 29枚。其中M6出土1枚,M7出土25枚,M8出土1枚,M10出土2枚。字迹可辨认的有23枚,其中宋代钱币21枚,分别为天禧通宝1枚、皇宋通宝2枚、元通宝1枚、至和通宝1枚、咸平元宝1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