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远烘
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传奇人物,尤其是近年一些描写明代的小说和王阳明传记的出版,更是让他风靡一时。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谥文成,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据载他5岁才开口说话,12岁立志要做圣贤,18岁受“格物穷理”思想影响天天“格竹”差点丧命,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因奏疏“权奸”刘瑾而被发配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却因此而“龙场悟道”。作为一介文弱书生却能统兵平定诸多战乱,被称为“战神”。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被视为“千古完人”……
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时间,是在广西度过的。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王阳明以原职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后又兼两广巡抚。当时正值田州与思恩州土官互相仇杀,遭镇压酿成叛乱。王阳明经过考察分析,写成《奏覆田州思恩平复疏》上奏朝廷,说服朝廷采用土流并治、以流官知府约束土官的政策,于次年二月兵不血刃平息了田州、思恩州的祸乱。五月,王阳明又率军攻破浔州府(今广西桂平县)大藤峡起义军营地。十月,王阳明因重病上疏奏请离职还乡,十一月行至江西南安时病逝,享年57岁。
在广西期间,王阳明除了平息战乱,还兴办书院,宣讲儒学,对广西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7年出版的《邕宁县志》载:“我县书院,明朝所立者,皆已久废,惟敷文书院岿然犹存。”“敷文书院,在北门街口,即县学旧址。明嘉靖七年(1528年),新建伯王守仁(王阳明)征思田驻邕时,建有正厅,东西廊房,后厅,日集诸生,讲学其中。后人因立公像于后厅,春秋祀之,名为文成公祠。”
王阳明像石碑刻于明代嘉靖末年,碑高213厘米,宽139厘米。石碑阴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上方以篆书横题“王阳明老先生遗像”。像中王阳明头戴冠帽,身着朝服,正襟端坐于太师椅上,双手拢于胸前,身形及面相消瘦,然而神态怡然自若。
此幅造像刻制时间距王阳明去世不到40年时间,人物相貌与其他王阳明像也相吻合,由此可见是较为写实的。其用线虽然极为简洁,但人物特征的刻画却细腻生动:深凹的太阳穴和颧骨,深陷的眼窝内一双细长的眼睛炯炯有神,鼻子圆隆有肉,法令纹深但短,嘴巴较小,下巴瘦削,胡子飘逸有型。除了头部刻画生动传神之外,其余部分疏密组织有致,线条曲折有力,应物象形丝丝入扣。如帽子线条简洁,刻画出帽子挺拔利落的质感。肩部的两根线条生动地表现出王阳明瘦弱的身躯,衣纹组织繁简有序,富有变化的线条流畅活泼,较好地刻画出服饰的形态和质感,并富于线条的表现力和韵律美。太师椅靠背两端卷云状的装饰、两边扶手的“S”形曲折和各部件的榫接,椅面及椅脚的敦实有力,都表现得到位且富有美感。除了线稿造型谨严、富于艺术性,造像的刻工也极佳。刻线虽细,然刻进较深,可以说是入“石”三分。细挺的线条屈折有力,富有弹性。
应该说这是一幅人物形象特征刻画到位、线条具有较强表现力和美感的明代线刻,是广西现存不可多得的人像线刻精品。
除了这幅王阳明像,广西现存还有南宁青秀山的“阳明洞”、平果县的阳明洞石刻、武鸣王公祠及阳明书院遗址、平果县旧城圩驿站遗址、靖西县望江亭对刻等纪念王阳明的遗址共计有10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