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为此,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研制智能机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为了大力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学》这部书诞生了。这部书,由本刊总编辑于童执笔,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刘奎林教授、北京大学赵光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田运教授、哈尔滨速读学校王功玲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陈明文先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胡珍生教授等专家学者集体创作而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不研究创造思维,不懂得创造的规律,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为此,本刊2015年特辟《创新思维学研究》专栏,连载《创新思维学》这部书,为追梦征途上的人们,增强创造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第五章 社会(集体)思维
社会思维是指人作为集体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是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无数个人思维之间交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体系。社会思维的实质是集体思维。因为人的思维和认识,不仅靠实践,而且还要吸纳前人和他人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与精神财富。
第一节 社会思维本质是集体思维
一、什么是社会思维
社会思维是指人的思维的集体形式,从社会思维的结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情意思维和认知思维两个基本层次和类型。而从社会思维的主体范围上看,则还可以分为个人思维、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三个不同层次。
所谓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思维和整体思维。社会群体是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包括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和自然群体,如:家庭、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
所谓人类思维,是指以全人类、全世界作为主体的,由过去、现在和将来无数亿人的个人思维与群体思维构成的集合思维系统。它是“绝对的进行认识的思维的无限性”,而这个“思维的无限性”又“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
人类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扩大的群体思维,其潜力是无限的。反映各种社会群体实践的社会思维,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人类思维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人类思维在主体范围、反映内容和认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人类思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个人思维是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的“部分”与“个别”,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是个人思维的“整体”与“一般”。个人思维离不开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又依赖于个人思维而存在。个人思维、群体思维、人类思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构成整个社会思维。
二、社会思维的实现方式
第一,务实的思维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最大的实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人本的思维方式。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主体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
第三,创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思想,它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继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科学理论创新。因此,只有采用创新思维方式,才能深刻理解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也只有坚持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在各项工作中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事业。创新思维,既包括理论创新,也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三、研究社会思维的意义
曾杰教授认为,研究社会思维不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这正是我们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重要意义所在。
1. 研究社会思维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四有”所体现的人的政治思维、法律思维、道德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与质量。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思维水平与思维质量。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教科文建设具有基础的作用,以民主法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是基本途径;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思想理论建设则具有核心地位,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为了使工人阶级的群体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整个民族、国家的群体思维,首先就必须坚决克服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着的轻视理论思维,偏重经验思维的倾向,以及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理论作风。
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教导,正是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鉴于几十年来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和改革中出现失误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当前提高全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思维能力,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基础的基础。
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维管理中,既要强调理论思维,也要重视情意思维。当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灌输”的时候,并不是指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式灌输,而是要真正达到入脑、入心,解决意志、信仰和信念问题,并逐步形成整个国家的思维习惯、思维传统。要做到这点,就不仅需要以理服人,而且需要以情动人。
人的思维不同于机器思维。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喜、怒、哀、乐、爱、恶、惧这几种感情的支配和影响。当然,感情也必须受到理智的指导和控制。爱国主义就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崇高的感情。列宁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当今世界,人们研究“综合国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和社会力,而且还有国家的凝聚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爱国主义感情,正是我国最具有感召力,能动员和凝聚全国人民为共同利益而奋斗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2. 研究社会思维类型,也对人生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人人都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希望和可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事业成功的条件和要素。人的主观要素即思维素质、思维品质的要素在人生事业成就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通往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思维素质高的人,才能够攀登到光辉的顶点。智和情构成人生成就的两个基本的主观要素。人的思维是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的统一。
“智”是智慧、见识的意思,属于社会认知思维的范畴。人们的智识能力即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它包括人的天赋、认识、语言和形象、逻辑等诸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智力、智商是人的基本思维素质之一,也是人生成就的基本要素之一。
人生成就不单靠天赋的聪明,也不完全靠知识、技能的掌握,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往往是想象力、见识和思想方式的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是成功者必备的认知思维素质。巴普洛夫曾经说过:“你们在想要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成功者要善于站到巨人的肩上,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力核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其中形象思维是关键。人类大脑的两个半球是各有分工的,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包括词语、概念等,右半球则主管形象思维,包括表象、想象等。只有二者协调互补,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人的大脑思维能力是十分巨大的。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的《人类潜在能力探索》一书认为,人的大脑资源还有95%没有得到开发。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利用和开发左脑半球的思维功能,而对右脑半球的思维功能相对比较忽略。实际上,一个人要想在科学、政治、经济、艺术等任何领域取得重大成就,都必须同时利用、开发大脑两半球特别是右脑半球的思维功能,努力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千年伟人的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由于左右脑共同的优势才使他们做出了伟大的创造。比如,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的左脑就很发达,具有高超的数学能力;同时,他的右脑也很发达,音乐的造诣很高,能拉得一手出色的小提琴。
拥有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人的智力,是人生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在人生成功的诸多主观要素中,才智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研究表明,情志因素对于人的事业成功更为重要。社会情意思维由情感思维和意志思维两个层次构成。情感思维是社会情意思维的基础,意志思维是社会情意思维的核心。没有强烈的情感,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而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则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带有决定性的主观因素。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材料表明。在个人成就中,人的智识力商数即智商只起着大约20%的作用,而其他80%,除了环境、机遇等客观因素以外,主要就是靠人的情感商数即情商。近年来,西方心理界也加强了对情意思维的研究。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1990年首次提出了“情感智力”的概念;哈佛大学心理博士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一书,更对情感世界的状况与智力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在国内,《思维与智慧》 1996年第4期上发表了朱长超的《情感智力论》,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心理学家批判智力决定论,强调情感因素的作用,是非常必要和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们把情感归入智力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的情感和智识、情力和智力、情商和智商是有区别的,它们分属不同思维类型。
第二节 社会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是由实践方式决定的。现代社会实践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现时代,是和平、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现代实践的科学化、整体化、变动化正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的发展趋势起着巨大影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现代实践对思维方式变革的根本要求。现代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思维科学化
现代思维方式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方式。任何思维方式都是人们世世代代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成果的积淀,但它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思维结构模式成为控制思维活动的机制,使主体按照一定的方式加工思维材料,形成思维规则,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科学思维方式由于是在对传统思维成果(知识)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具有务实性的特点,尊重事实,重视实践,实事求是。辩证思维方式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观察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切本身)。”“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其中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是科学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石,离开了这一基石,思维方式就会从根本上失去科学形态。对事物的科学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和精确性。贝尔纳要求科学工作者“走进实验室时,摆脱你的想象力,就像脱掉你的大衣一样”。客观性是创造性的依据。
二、社会思维的创造性
现代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创造性。创造性是同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它集中表现为创造性,即在前人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发现新规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光辉成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仿只是再现性思维,进取、创新才是创造性思维。照搬、照抄、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造成严重灾难和损失,我们要引以为戒。创造性思维应该是积极的求异性、批判性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列宁曾称赞马克思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求异的实质是创新。善于从已知中发现未知,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求异性思维常常采取反向思维的方式。法拉格就是从铁棒绕上铜丝,并给铜丝通上电流,铁棒会产生磁场的事实出发,进行反向思维研究,利用导体在磁场里作适当相对运动,就产生了感应流,从而创造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创造性思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敏锐性,但也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然而,一切科学创新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行创造思维与人们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三、社会思维的开放性
现代思维肯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型的。这是由现代生产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实践方式及其特点所决定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开放系统。它不仅要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而且在社会系统内部,各国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也要互相开放、互相交往、协作互补。在当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世界化了,国际性的经济、技术联系更加密切。各国间经济系统的相互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日益社会化、开放化和我国改革、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要求人们必须由传统封闭型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转变。我们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和“三个面向”思想正是这种开放性思维方式的深刻体现。闭关自守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四、社会思维的系统化
系统化、多维性、整体性是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整个世界在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上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系统。“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无不处于复杂联系和系统整体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多样化、整体化特征。人类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也都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具有多维性,又具有整体性。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所有制形式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市场调控上,必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分配形式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制度,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系统性、多维性和整体性,要求人们必须建立起系统性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多维性和整体性。所谓多维性思维方式是指人们从思维的多起点、多指向、多视角、多方位、多层面、多变量出发,得出最优化结论的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全方位思维方式。所谓整体性思维方式是指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出发,全面系统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必须由单维化向多维化转变,由局部化向整体化转变,由片面化向全面化转变,建立起多样性统一的系统思维方式。
五、社会思维的动态性
人们的思维由静态向动态转化,这是现代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和社会的变动性,要求人们必须由保守性、固定性思维转向变动性、进取性思维。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实践节奏急速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人们在思维中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时空坐标系,不断地提高在动态中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是不可分离的。人们既要对事物作纵向的历时性分析,又要对事物作横向的同时性分析,要善于在历时性和同时性两方面纵横结合的动态思维中及时准确地掌握、处理信息,加速信息的周转,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变性和敏捷性,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步伐。当前,人类正进入“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资本”。树立现代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正是我们研究和学习社会思维学的基本宗旨。时代在呐喊,实践在召唤,让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
第三节 社会思维与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旗帜问题是形象和方向问题,社会思维制导的精神实质,就在于确保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不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的科学世界观和思想体系,理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就丧失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或科学文化建设,都具有多层次性,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五大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有过两次历史性的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大飞跃。而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大的飞跃。曾杰教授认为,我们今天实行社会思维制导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人们的头脑,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思想信念、思维方式和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思维科学(思维管理)的任务不仅要通过掌握文化资源,用科学的知识理论武装人,而且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入,制导人们的思维向路。舆论引导就是舆论控制,它包括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两个方面,前者以正面教育为主要形式,后者以批判揭露为主要形式,扶正祛邪,使人们具有正确的思维向路。
所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把握好报刊、通讯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的宣传导向,加强传媒监管,特别是网络监管,动员全党全民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确保先进文化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更好地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重大问题的宣传报导上要符合中央精神,要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加强对舆论宣传的管理,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在当前宣传思想工作中,要特别强调思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教育。抓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应该通过舆论宣传抓好信仰、信念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二、有利于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必须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以高尚精神塑造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国家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还特别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中知识力的转换要通过科学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思维制导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所谓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用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来塑造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通过发展教育和科学,大力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维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认真抓好。
三、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必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我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社会精神文明是表现在人们语言、艺术、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靠人们主观的自由创造,它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我们要通过社会思维制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出更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所谓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就是要使我们的精神产品反映国家、时代的精神文化水平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从事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为他们创作和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从而为人们提供激励进步的精神源泉和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特别要强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