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戎:一个女人的纪实“战争”

2015-05-30 10:48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青岛战争

吴永强

近日,第一部全面展现志愿者群体面貌的长篇报告文学《相逢是首歌》出版。作者卢戎,70后作家,现居青岛,曾发表出版多部报告文学《风雨人生》《浒苔阻击战》《南水北调》《一个人的台阶》《李登海》等。

在卢戎看来,一個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要有思想家的头脑、政治家的胸怀、社会学家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具有普通人情怀的作家”。当下,报告文学甚至被有些人看作“收费文学”、“广告文学”,为报告文学正名,发挥其真正的文学功能,至关重要。

从浒苔到世园会:

志愿者改变青岛

我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正在领耙子,就上前询问,妇女回头指了一下正在干活的丈夫和10岁的儿子,说:“孩子放假了,我们一家三口是出来玩的,正好遇上除浒苔,我们就加入了,这次来对了,这对孩子是个特别好的教育。青岛人心真齐,我看这个海水浴场捞浒苔的怎么也有几万人吧,太让人吃惊了!”

……

“爸爸,等等我!”一声稚嫩的童音传来,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拖着一大袋浒苔往岸上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抿着嘴,使劲揪着袋子的另一角,原来是父女俩,由于爸爸步子太大,她有点跟不上了。

这位爸爸对我们说:“今天我带孩子来,主要是让他感受一下集体的力量,从小培养她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是卢戎报告文学《浒苔阻击战》中的几个故事:2008年6月28日,卢戎来到青岛第三海水浴场。此时,数万人正在与浒苔“战斗”,一座城市被动员了起来。

《浒苔阻击战》创作于2008年奥运会前夕,“浒苔事件”促使卢戎到海边去,到沙滩上、厂矿、部队去采访,她没有把镜头对准政府,而是对准了自发的市民、志愿者、工人和农民,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青岛人在面临自然灾难时的感人抉择。

一次采访改变了卢戎的写作方向,到了2014年3月,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志愿者。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青岛举办,卢戎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采访。“成为志愿者,一方面可以毫无距离感地采访,拿到生动、感人的一手素材,另一方面也圆了我的志愿梦。”

刚开始卢戎只是想写一个短篇报告文学,没想到一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忍不住继续采访挖掘,全程跟踪整个世园会期间志愿服务的完整脉络,最终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相逢是首歌》。

“采访创作时间从3月至10月,采访比创作的时间长得多,也艰难得多,跨越了春、夏、秋三个季节,遭遇过台风、暴雨、酷暑等恶劣天气。世园会里七千多名志愿者分布在占地面积241公顷的园区,采访时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往往要走半个多小时,脚上磨起血泡是经常的,有时候采访错过了饭时,还会饿肚子。”卢戎说,有一次遇到暴雨,她还发烧了两天。

“与志愿者接触,我的灵魂也被这些心灵纯净的人净化了。而且如此接地气的采访,使我的文学语言增添了活泼幽默的元素。”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她自身成长的过程,“第一次接触几千名90后大学生,记录了他们的青春足迹,也见证了他们志愿服务期间的成长。”

《相逢是首歌》中涉及人物近五百名,运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结构,文字活泼、生动,完整再现了世园会志愿服务的精彩瞬间,被称为“一部志愿服务史诗”,被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列为“推荐阅读”书目,向全国推广。

著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说:“这部作品开创了报告文学创作一种新的态势,即由一座城市邀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作家,忠实记录发生在这座城市当下特定活动的故事。”

青岛是一座给予作家无限灵感的城市,早年的老舍、沈从文等曾在这里留下不朽篇章,而今,一大批青年作家涌现,卢戎和本刊记者之前接触的铁流、李晓萌、陈亮、韩宗宝等一道,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学“代言人”。

像瑜伽一样,在宁静的冥想中回归生命的本源

回顾漫长的人生,文学好像一生下来就注入卢戎的血液:“她在我生命最艰难的时候,甚至绝望的时候温暖我、治疗我”。

卢戎想起小时候,她端坐在书桌前练字,父亲将一枚5分硬币放在笔端,以纠正她的握笔姿势。作为书法家、教师的父亲,是她的启蒙老师,大量藏书将她带入文学的世界。

“父亲经常把生活和社交场合的礼仪穿插在自己的言行中,让我们甄别出是否不雅或者得体。”多年后,卢戎发动单位职工为4名大学生捐款,校长非常感动,要举行捐赠仪式,她想起了父亲讲过的“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做善事也应尊重深陷困境的人的尊严,谢绝了校长的好意。

刚开始,她以诗歌进入文学,“成为一个有诗性的人”,最终,她将事业的重点锁定在报告文学,源于一张世人皆知的黑白照片——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头,这是作家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的人物,一个小女孩,一篇文章,托起了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希望工程。

“我惊奇地发现,当代文学竟然还有这样的功能。”卢戎豁然开朗,发掘出自己的真正潜力,“报告文学可以满足我对正义感的释放和忧患沉思的表达,通过作品及时地反映生活和干预生活,把读者感兴趣的东西迅速反映出来。”

众所周知,报告文学是个体力活,采访的过程往往是艰难的,会遇到各种困难,例如长途跋涉、人身安全、遭遇不解,因为采访期间产生的费用有时候还会远远超过稿费,往往还会“倒贴钱”,所以报告文学队伍中鲜有女性。

卢戎的坚持很简单,源于“热爱”。

早年,卢戎曾写过一部报告文学《风雨人生》,记录了出生于1930年的革命老人梁淑玲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通过采访,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摸清了一些历史脉络,这对于一个70后的作者至关宝贵。”

触摸个人史、家族史,成为写作者打通历史的一个角度。“当生活硌痛你的时候,用历史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思考者、精神的引领和倡导者。”

长期以来,卢戎工作繁忙,没有大量的时间采访,视野局限于本土或周边,采访在周末,夜深时写作,比较辛苦。“2013年,我的健康出现了状况,可是忙于工作,拖延了治疗,最终做了手术,当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才真正领悟到健康的重要性。”

事情终究向好的方向发展。2014年,卢戎成为首届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不再坐班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生活节奏慢下来,除了读书、采访、写作,她还会参加一些志愿者、义工、义教的工作,“同时比较热爱美食和烹饪,以弥补之前的忙对于家庭的亏欠”。

卢戎钟爱瑜伽,微信头像便是一张她正在练瑜伽的照片。“它是让我安静下来的一个理由,那一刻是灵魂与身体对话的时间,能够感受生命的存在感,在宁静的冥想中回归生命的本源,使自己安静下来,做一个不浮躁的人。”

她记得父亲的教诲:“如果在旧时,我的女儿该是个大家闺秀,虽然生不逢时,也一定要知書达理。”和卢戎有过接触的人,大都会被她的善解人意吸引,作家瑛子说:“每次她在电话中说想念我,非常地善解人意,关怀备至,听着她的声音每每让我感觉暖流在心中流淌。”

她以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定义自己:“生命的过程始终是人格修行和质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女人,必须用爱修持自身,如果跨越了从青春之美到优雅知性之美的蝶变,这样的美会是恒久的、不朽的。”

报告文学的衰落与复兴

报告文学曾以独特的文体魅力辉煌于20世纪: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这个颇受争议的知识分子,被作家予以诗化,激情赞美,引起了全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重新思考和定位;黄宗英的《大雁情》,反映了中年科学研究者生活工作的艰难,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挖掘到贫困大学生们为走进大学、为生存自救所付出的超常艰辛,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然而,近年来,报告文学的名声越来越差,在利益的驱使下,报告文学似乎成了“收费文学”,被冠以“广告文学”的代名词,或者成为“主旋律的鼓吹手”。另一方面,有些报告文学作品丧失了真实性的原则,运用了过多的想像和虚构,也是失信于读者的原因。

“但是我们高兴地发现,报告文学正在复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报告文学的创作。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奖中,报告文学作品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占据了近乎大半的名额,在国家级文学奖项中报告文学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在卢戎看来,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要有思想家的头脑、政治家的胸怀、社会学家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具有普通人情怀的作家”。

作为年轻的作家,卢戎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为报告文学正名,使其恢复应有的文学地位,从而发挥它的真正的文学功能,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2015年,卢戎依旧在开拓新的领域,打算写一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全社会关注濒临绝迹的山东民间地方小剧种,通过挖掘和展示它的悠久历史和魅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欣赏和学习它。

“报告文学改变了我的性格,使我的人生变得更加豁达,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反思,忘掉‘小我,与人交往日趋大度和宽容,更加懂得满足和珍惜。”

一个作家与一种文体“融为一体”,相互塑造,“小我”最终成为改造时代的“大我”。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青岛战争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他们的战争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青岛明月申牌?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