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的中国时代

2015-05-30 10:48本刊编辑部
齐鲁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名嘴周立波价值观

本刊编辑部

“脱口秀”从这儿来了

1月28日晚上,东方卫视开播“金星脱口秀”引发好评如潮,与之前的周立波、王自健一起,成为上海“脱口秀”的三驾马车。

“脱口秀”来自英语巧妙的音译Talk Show,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谈吐不俗,博得众人的喝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然而,脱口秀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美国。

从白人男性占主流的美国传媒界峥嵘而出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符号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到被称为“囧司徒”的乔恩?斯图尔特在其主持的王牌节目《每日秀》以嘲讽政客为乐,20世纪80年代起,“脱口秀”是一种电视节目,也是一种主持风格。更成为了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

如果要寻找中国脱口秀的历史根基,相声无疑是其最直接的文化土壤,再往前探寻,对于崇尚“敏于行讷于言”的中国士子来说,高谈阔论是一种脱口秀,词章对联也是一种脱口秀,民间歌谣更是淋漓尽致地承载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情绪窗口。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提供了很多脱口秀素材的时代,生活变化越来越快,脱口秀成为我们与社会生活最相关、最敏感、最日常的表达形态。

在金星看来,脱口秀的野蛮生长“是时代到了,需要思考了,我们早就不耐烦那些千篇一律的观念,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在王自健和周立波的脱口秀里,不同的段子诉求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而对于罗振宇和高晓松来说,仰仗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视频平台,两人分别代表了网络时代脱口秀的两个方向:推销观点,传递价值观。

如果说1996年崔永元冷面笑匠式的气质给当时一本正经的电视屏幕带来极大活力,那么从一张小桌,三人围坐,信马由缰讨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锵锵三人行》再到《大人在说话》、打开天窗说《亮话》的跨界洪晃——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出口,脱口秀让我们哈哈大笑的同时,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小。脱口秀在中国的热闹,也是中国人精神松绑、灵魂飞升的开始。

一种文化诉求的野蛮生长与中国式尴尬

梳理脱口秀的中国脉络,我们能从中探寻到一种生活方式,也能感知到彼时市井、酒肆里的价值观——事实上,脱口秀的范畴不止于脱口秀电视节目:

从宋美龄抗战时期的美国演讲到新时代“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頂战场上几个坦克师”的乔冠华,表达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从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到大家们的艺术发声,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情绪和价值观……

这是中国式脱口秀“最好的时代”:话语权随媒介发展而被扩大了传播的效应;同样,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成功的大众娱乐必定是一场冰与火、整与零、精英与草根的共谋。

《实话实说》因小崔的抑郁症而停播,《壹周立波秀》、《鲁豫有约》等频繁迁徙于不同电视台;《老赵会客厅》推出不到一年,已然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非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商业化的浪潮冲刷走了电视人的文艺情结,一夜爆红的万丈光芒媚惑了草根观众的眼睛,对名利的追逐蒙蔽了“名嘴”们的心智;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聆听别人的智慧,很少有人愿意放着大把的钱不赚,而坐下来谈自己都鄙视的“文化”,更少有人愿意投入资金,去做可能血本无归的脱口秀。

原因还不仅如此。既是“名嘴脱口秀”,就应该反应敏捷而凌厉动感,立场中立又不失尖刻,但我们的脱口秀,总是温文尔雅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或者说是在碰壁之后变得如此——总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谁的痛处也不戳着。

猜你喜欢
名嘴周立波价值观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客观评论台湾「名嘴」
“鱼翅宴”引爆台湾名嘴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