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万岁》:青海的银幕“处女秀”

2015-05-30 18:41晓芸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5期
关键词:王洛宾摄制组西宁

晓芸

1939年冬,古城西宁滴水成冰。西宁街头出现了三十几位异乡人,他们随身携带的“能说话的箱子”,吸引了西宁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风度翩翩、浓眉大眼的年轻人,他就是著名导演郑君里先生。在这个抗战硝烟四起的冬天,郑君里一行为何要来到地处偏僻的青海?

“他们从重庆出发,先后去了宁夏和甘肃,最后来到青海。除了沿途宣传抗战外,在时为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的郑君里的争取下,他们还负责筹拍一部大型纪录影片《民族万岁》。”周宜逵老先生帮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

郑君里来青海

“1938年冬天,武汉沦陷、长沙大火,中国的抗战形势风云突变。郑君里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在郭沫若和田汉直接带领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讲述是从中华民族那段沉重的历史开始的。

由于西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因此,“到西北去”成为了抗日救亡宣传中的当务之急。于是,1939年4月,郑君里、韩尚义、赵启海等人与一支电影放映队从重庆出发,在取道宁夏、甘肃后,抵达青海。一路上以歌咏、美术和电影放映进行抗日宣传,在时为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的郑君里的争取下,他们还负责筹拍一部大型纪录影片《民族万岁》。“除为配合抗日,及时将前线的战事报告给广大人民,他们还要把少数民族生活和抗战现实拍成影片,因此,这是一部反映全国各民族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纪录片。”周宜逵说。

抵达西宁后,郑君里一行住在位于大十字的昆仑大旅社。那时西宁没有正规的文艺团体,在西宁中心小学任音乐教师的周宜逵听说有个高水平的文艺团体来了,欣喜万分。“那个时候,郑君里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演员了,可他对每个来拜访的人都十分热情。个子很高,瘦削,在高高的颧骨和浓密的眉毛的映衬下,他的双眼显得格外有神。”

王洛宾提议到三角城拍草原

周宜逵老先生回忆道:摄制组最初的计划是先到牧区拍摄,当时在青海搜集整理民歌、宣传抗日的王洛宾说,临近春节时离西宁不远的塔尔寺有庙会,在他的建议下,摄制组首先来到塔尔寺。同去的还有儿童抗战剧团的二十几名小学生。“我们坐在马车上,颠簸着上路了。因为当时全国抗战形势严峻,郑君里始终紧锁眉头,可是儿童抗战剧团孩子们欢快的情绪慢慢感染了他,他也加入了欢快的行列,大家一路走一路唱,很快就抵达了目的地。”

来到鲁沙尔,众人在一个小山坡上扎下帐篷。住处解决后,摄制组便不顾疲劳,连夜在油灯下赶写影片拍摄计划,研究拍摄方案。“摄制组在这儿拍摄了将近四天,郑君里和同伴们每天都是从早到晚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尤其是那些藏族群众的舞蹈歌唱场景,令他们兴奋异常。为了拍好这些镜头,众人一丝不苟,他们有时爬上屋顶,有时高踞山头,有时又俯卧在较低的地方,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顽强地工作着。为了把群众场面拍得理想些,郑君里手提喇叭筒,四下里和摄影师联系,向群众喊话,指挥群众的行动。他的嗓子喊哑了,嘴唇干裂了,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仍然不知疲倦地东奔西跑。”

这一年的初夏,因为要补拍一些草原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摄制组又来到西宁。这次,王洛宾提议去三角城的草原拍摄。郑君里安排王洛宾和牧羊女骑马赶着羊群奔跑,王洛宾同时唱着他的那首日后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段情节也被拍入了镜头,郑君里认为这是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断,增添了影片的情趣和艺术性。”

“这里的一切都与这些艺术家们往常所见的不同,藏族群众的衣饰、服饰、头饰,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郑君里看到一位藏族姑娘精致的银辫套后,不禁啧啧称叹,跟在姑娘后面欣赏了好半天,他终于忍不住请姑娘停下来,他叫来摄影师认真地拍摄完毕方才作罢。”

难忘的镜头

七十年了,每每说起自己没能完整地观看《民族万岁》时,周宜逵老先生都会流露出深深的遗憾。然而,在1940年秋天影片完成拍摄之后,他曾与王洛宾等人有幸看到了尚未合成的样片,“那时候的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对于我们这些西宁人来说也是极少见到的,因此,每一个镜头在我们眼中都充满了美与力量。”

“黄昏,绿意盎然的草原上,一顶顶白色帐篷静静地沐浴在余晖中,藏族群众在唱‘拉伊声中,镜头由远及近,草原人民围着篝火,高兴地跳着锅庄,安静的草原俨然是欢乐的海洋,草尖仿佛都满溢笑容……”周宜逵老先生的回忆充满了感情。

其实,《民族万岁》摄制组在塔尔寺和三角城拍摄的镜头很多,挤奶姑娘、制作酥油和糌粑、草原风光等等,青海的事事、物物、处处,在郑君里他们眼中都是珍贵和新奇的。也因为他们热爱每一个民族的群众、热爱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他们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工作。“然而,在剪辑后保留的镜头却不是很多,但是,那些珍贵的镜头和瞬间都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陪同拍摄的周宜逵深知,能拍出这样的镜头,摄制组的付出该有多少。

“每天晚上,不论白天拍摄多累多苦,郑君里都会借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看戏剧专著。我不解地问他不累吗,他反倒对我说:‘你如果将来要走艺术道路的话,一定要多看书,尤其是这些理论书籍。”简单的话语,触动了年轻的周宜逵,他从那时起就在思想深处种下了“永恒艺术、专业艺术”的种子。

青海初次登上银幕

《民族万岁》以丰富的素材报道了蒙古、藏、回、苗、彝等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和各自的民族风俗人情。“青海虽然地处偏僻,但青海人民也想与全国人民一齐为抗战出力。在郑君里的安排下,儿童抗战剧团的活动也被拍了进去,当孩子们唱起《保家乡》《大刀进行曲》《游击队队歌》等时,台上台下群情激昂,这时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众人胸中燃起了熊熊的抗战之火。同来的韩尚义则在塔尔寺街头挂起一幅幅布画,有《保卫家乡》《丈夫去当兵》《一夫当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宣传画,来看街头‘抗敌画展,每到一处都进行这种宣传,当属美术宣传到西北边疆最早的开拓。”周宜逵老先生说,“各种宣传活动的社会效果非常好,青海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因此而增强了抗日救国的意识。”

我省著名民俗学家朱世奎先生回忆,1988年元月,王洛宾先生重回青海时,在有关部门组织的座谈会上还提及了在金银滩拍摄的经历,那一幕幕浪漫的情景仿佛如昨日一般鲜活、生动。“王洛宾先生说,虽然在纪录片《民族万岁》中青海的镜头不多,但对于青海的意义却是非凡的。正是通过《民族万岁》,青海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一次登上了银幕,向世人撩开了神秘面纱。”

(作者单位:西海都市报)

猜你喜欢
王洛宾摄制组西宁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马步芳的半世交往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马步芳的半世交往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王洛宾
《生态文明启示录》摄制组走进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