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传统阅读和经典阅读

2015-05-30 10:48王贵如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5期
关键词:全民文学微信

王贵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钟爱和选择。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和微信。他们早晨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觉以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玩手机,仿佛离开了手机就没着没落似的。一天到晚都在摆弄手机,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按说,电子时代,电子阅读兴起是好事。问题只是,纸质的书籍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是二者一齐发力,互相促进呢,还是以电子阅读侵蚀以至取代传统阅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与纸质书相比,手机等移动终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24小时为用户服务。这种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可以检索的方便、快捷,无疑有利于加快全民阅读的普及,有利于用科技手段缩小阅读的“贫富鸿沟”,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大概就是手机阅读最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吧。另外,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传递因此而变得多元、多效,不仅可以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发布态度。较之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传播方式自然更受一些人欢迎。更不要说,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阅读还能有效地降低阅读成本。这样一来,微博、微信便日渐走红。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信息控”,已经形成一个颇为庞大的阵容。

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手机阅读也有它的弊端,其弊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碎片化。尽管,微阅读中也有一些不错的内容,但就其总体而言,它是片断式的、碎片化的。而碎片化的阅读,不利于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利于知识的积累。著名作家韩少功认为“数字化的碎片化阅读,大大降低了读者的有效阅读量,而且目前网络出版物的总体质量不高,这样的阅读不能让读者的知识得到真正提高”;二是浅表化。微博、微信既然以“微”为特点(一条微博最多可以发140字,一条长微信也不过万把字),那么,它们就会天生地欣赏“微言大义”,而排斥大部头的著作和主题严肃的文本,排斥经典。当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去主动地理解和阅读。这就很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形成用检索代替阅读和思考的惯性。久而久之,人的视野就会变得狭窄,看问题不够深入,以至于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还注意到,微信上常常有比较多的图片和视频,“读图时代”的说法在此又一次得到印证。图像比较直观,读的时候比较省事。但正因为这样,它也会造成人思想和感情的平面化。阅读求知若是一味地追求省事,怎么能“偷懒”怎么来,人的大脑沟回是会变浅的。图像当然有它的优势,但是,我总觉得文字的表现空间大于任何一种传播媒介。有些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舍文字而难以尽善尽美地表达。世道人心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只能见之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表达,最成功的影视改编和文学原著相比,都不免逊色。对于“塑造心灵与想象”,文学有不可替代之功。那种认为网络资信的精彩度远超文学,因而无须再读文学作品的说法有失于偏颇;三是随意性。微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背后,是它的随意和不可考。其中有些信息要么是不完整,要么是不准确。加之一些人又喜欢弄一些未经查证、核实的“速食资讯”,在朋友圈中“捷足先登”,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会误导他人。

今年的全国两会,“全民阅读”再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传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这样的优良传统,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意义尤其重大。正如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时所说的,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虽然,每个人构筑自己精神家园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深度阅读。唯有静下心来,沉浸于白纸黑字之间,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枝繁叶茂,我们的国家才能蒸蒸日上。

(作者系省广电厅原厅长)

猜你喜欢
全民文学微信
全民·爱·阅读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可持续全民医保
微信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微信
微信
我与文学三十年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