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需要上下联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大的医疗机构建立一个协作和利益分配关系,不能只有“上转”,没有“下转”。“医联体就是一种很好的措施,建立利益共同体,有助于在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分配和协作。”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不少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情况依然每天上演。是什么让老百姓“舍近求远”?分级诊疗到底卡在哪里?记者采访了来自基层的医院院长和相关的卫生管理部门人士,听听他们对于分级诊疗的看法。
资源分配不均 就医观念难改变
“为什么大家都相信协和医院呢?因为协和是百年老医院了,它的文化积淀、它的水平非常高,大家觉得我要到协和,看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甘肃省环县人民医院院长毛富吉说出了很多患者的心声。
的确,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是趋高的。正如天津市宁河县医院院长于东祥所说:“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患者有病以后,都想得到一个最好的治疗。”
不可否认,当前优秀的医疗人才和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大的医疗机构。“长期以来,我们的制度养成了老百姓自由就医的习惯,可以自主地选择去哪里就医,”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沈文生说,“大家认为大的医疗机构可信,所以会优先选择大医院。但这不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在交通、食宿方面还会造成浪费,不利于卫生制度的长远发展。”
沈文生说,不是什么样的疾病都应该到大医院去就医,也需要改变我们目前的一种就医习惯的问题。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完全可以有能力予以解决。
推动分级诊疗 需要经济杠杆
用什么引导患者改变观念,选择在基层就医?经济杠杆被认为是一种手段。
“经济杠杆,首先是医保的支付手段。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享受不同的报销比例,合理调节患者的流向。”沈文生说。此外,经济杠杆还包括物价调整、财政补偿以及医务人员薪酬。不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提供不同医疗服务的机构,要有不同的价格来做调整。这样的话,能够有利于患者在价格这个杠杆的引导下合理地选择医疗机构,才能够真正地支持分级诊疗这项制度在基层,在大的医疗机构进行推行,让老百姓就近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更在医改过程中受益。
于东祥也持同样的观点:“如果三甲医院和同区、縣的医院一样报销,那等于在引导老百姓直接去三甲医院看病。我觉得这种差异性的报销和差异性的收费对国家、对患者都十分必要。国家卫生资源和医保资金是有限度的,不能大病小病都去到三甲医院看。落实分级诊疗,才能够使我们国家有限的资金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的问题,防止因病致贫。”
沈文生说,分级诊疗还需要上下联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大的医疗机构建立一个协作和利益分配关系,不能只有“上转”,没有“下转”。“医联体就是一种很好的措施,建立利益共同体,有助于在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分配和协作。”
基层留住人才 还需“内外兼修”
“基层医院最大的瓶颈或者困境就是人才短缺,优秀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提及人才问题,于东祥深有体会。他说,现在很多县医院培养了多年的人才,已经成为非常有用的骨干,都会到上一级医院去,本来上级医院已经人才济济,还把县医院的主力挖走了,县医院的人才短缺更加凸显。他认为,想要发展基层医院,必须人才下沉。不仅要留住县医院的人才,还要让三甲医院的人才下沉。
沈文生也认为,目前基层优秀人才短缺的问题,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一个关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影响和制约人才留在基层的根本原因去考虑。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在县制范畴内,医疗机构本身没有自主性,在选人用人时有些掣肘。另一方面,想要吸引人才到基层,需要给医生提供匹配其工作职责的收入,以保证他的生活质量,还要能为个人提供职业发展的空间。
对于基层医院的困境,毛富吉深有体会。“我们医院放射科,计划招一个放射专业的医生,结果今年没有适合的人选,这个指标就作废了。每年我们医院招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和退休的、自然消退的人员数量相比还是不够的。”
因此,沈文生建议,应该从深化基层人事制度改革,给予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从国家的层面,从各级政府的层面,要制定一些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的相关政策,比如说,晋级、评优应该重点向基层倾斜,这样能够真正调动在基层工作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基层工作,热爱基层,服务于基层老百姓。
此外,提高现有基层医院的人员水平也迫在眉睫。沈文生建议,逐步通过培养的方式,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自身服务能力。
作为曾经参加过管理培训的一员,毛富吉深有体会:“‘走进西部这个项目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比如,我个人就是从专业领域转做院长,在管理方面,我并没有太多经验。只有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医院才能高效、有序地运转起来,留住人才,吸引患者。”
(人民网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