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近平学写作文:巧讲故事 远胜口号呼喊

2015-05-30 10:48牛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石羊人格爸爸

牛锐

平常批阅学生作文,发现一些学生写作文时为了突出中心或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都特别的爱喊一些口号。结果这样的文章不但不引人共鸣,反而“训人”的意味相当浓郁,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还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很少引用故事来说理,这样文章写的就显得很松散游离,写得欠深度、欠力度,没有说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会运用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启发人、感染人,这样也就缺少了发人深思,引人共鸣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大集体中,我们身边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好故事,人人都爱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凝聚人心,可以扣人心扉。作文中引用一个好故事,它既有利于我们表现中心,使文章水到渠成,同时也会引起读者的遐想,给人以无尽的感染。

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就善于在文章中讲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11次出访31个国家,足迹遍及亚、非、欧、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洲,并在13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纵观这13篇海外署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个性鲜明的风格及特点。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最鲜明的特点是保持他善于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风格与特点,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习主席曾说,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好。如他发表在比利时《晚报》上的文章,一开头就写到“我曾看到两个故事”:有位比利时人,从2004年起,一直在中国西南边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有位中国人,1990年来到比利时,用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然后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感受到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从2000年前的古丝绸之路走来,让亚欧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人民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从故事入手,既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的善意,也形象地表明了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既让听众心领神会,又让听众心驰神往,给人以无限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在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同时发表题为《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的署名文章中也讲了让人听后为之动情的故事:“中国和马尔代夫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就率领船队两度到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国王优素福也3次派遣使者来华。今天,马累国家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地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和钱币,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习主席用这样中马人民都熟知的故事来说明中马友谊来往源远流长,意在告诉人们中马人民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中马两国友谊的先河,我们这一代人应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在新时代里继往开来,共创繁荣。这些话虽然习近平没有明说,但从这些故事里听众都会明白习总书记这些话的良苦用心,这样要比那种只呼喊“我们要团结,我们要友好……”这样干瘪的口号更有感染人的力量。

习近平在斯里兰卡仿问时,也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上发表文章讲述了两国高僧法显开启千年佛缘、郑和七次远航的历史纽带、患难见真情的米胶协定,以及两国人民在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话;他发表在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上的文章,生动列举了被誉为“光明使者”的澳大利亚眼科大夫格拉翰姆为中国多名眼疾患者进行手术,而当澳大利亚多地遭受严重火灾时,中方迅速向澳方提供火灾卫星数据,施以援手,留下了许多两国友好来往的佳话。他发表在《新西兰先驱报》上的文章,生动地写到:“提及中新关系,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幅动人的画面”,随即讲了两国人民在危难关头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事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东西,它往往带给人温暖,触动两国人民的情感,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回忆,既“走心”又动心。

纵观习近平的这些文章,我们发现虽然没有空洞的说教,更没有口号式的呼喊,有的只是一些平实的故事,但读来却让人启人深思,让人感动,这也许就是故事的力量吧,也许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领导人,最有魅力的领导人原因之一吧。

习近平的文章告诉我们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出现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作文写作的对象。用这些事情来入文,你的文章就会别有天地,让人刮目相看。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作者写作时引用这个故事,既让文章入题迅速,暗合中心,为下文的写作埋下好的伏笔,同时通过故事入文,又让文章充满趣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经典范例】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 白岩松

当今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个必备要素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那么何为人格呢?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具备什么样的人格,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如果说人生像一本书,人格就是那书中最具哲理的名言,那最真诚的故事。如果说人生像一首歌,人格就是那最最动听的音符,那最有节拍的音律。如果说人生像一场梦,人格就是那梦中最美好的情景,那最幸福的微笑。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优秀的人格集中体现出来便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则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果你是一个受到别人欢迎、悦纳的人,那你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如茉莉花般散发持久香味的人,所以我们先来认识人格,品位他人的人格,而后,逐渐塑造自己的人格。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一位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八十年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传统!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少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把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八十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都已变成一种文字,停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经距今太久了。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

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了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啦,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六十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特点分析】

白岩松是著名主持人,此文风格也和他的主持风格一样,善于用故事来说理。这篇文章写作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引用故事来说理,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让人幡然醒悟。

白岩松这几则关于人格的小故事,把题目“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诠释得十分的清楚、明确。文中关于季羡林的第二个小故事尤其感人。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心生崇敬,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作者写这个故事一方面与前文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季老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巧妙地证明了季老的人格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赢得了更多的人的尊重;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石 羊

● 安徽省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泉河文学社 张 敏

爸爸平常爱逛旧货市场,有一次,在临泉的一个地摊上爸爸发现了一只用石头雕成的羊,黑黝黝的,显得粗糙,蒙了一层尘土,似乎卧在那里好久了。

摊主可能不知道它的价值,要的钱并不多。爸爸花了十块钱买下了它,把它放在了书橱的一个角落里。我不喜欢它,嫌它笨重丑陋;妈妈也不喜欢它,嫌它黯淡无光。开始时,爸爸取书的时候,还向那个角落瞥上几眼,时间一长,爸爸似乎也将石羊遗忘了!

有一天,爸爸的一个老友来了,他看到书橱里的这个石羊似乎吃了一惊。他将石羊托在手上瞧了又瞧,然后极为肯定地说:“这是汉货。”这下爸爸惊呆了。要知道,这位乃是鉴赏文物的行家。这样一个粗糙的东西,竟然是一件文物。

从此之后,这个石羊便“身价倍增”了,妈妈也便将它移到引人注目的地方。有朋友登门,我们就忙着捧出石羊让朋友一饱眼福。

一日,家里来了几位朋友。饭后,爸爸照例捧出石羊递给在座的朋友们,并且极为得意地说:“这可是汉朝货,好东西!”爸爸的朋友们都很惊奇,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石羊在朋友的手上传来传去,大家连声说,这是个好东西。爸爸正洋洋得意,忽然“啪”的一声,石羊不知被谁不慎落到好上,定晴一看,可怜的宝贝已经摔破了!爸爸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朋友们都闭了气儿,看爸爸的脸色。过了好一阵子,爸爸才低声说:“不要紧,不要紧。”朋友们走后,妈妈怨,我怨,爸爸也恼怒得直跺脚,可石羊已被摔得不成样子了!

过了两个星期,爸爸的那个文物专家朋友又来我家串门,爸爸将这事告诉了他,他直为爸爸可惜,最后那位朋友意味深长地说:“它已过惯了那种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变了生活方式,受到众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毁灭。”

爸爸点上一支烟,一边听一边不住的点头,这一刻,我看着爸爸若有所悟的神情,我也感到像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中似乎悟出点什么……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的小作者很擅长故事,文章写爸爸在地摊上以十元钱的低价抱回了一头石羊,它“笨重丑陋,暗淡无光”,被冷落在书橱的一角,全家人都不喜欢它。后因爸爸的朋友(鉴赏文物的行家)一句“这是汉货!“而骤然成为“稀世珍宝”。后来,却在人们的以惊奇的眼光传看时,“啪”的一声摔得粉身碎骨。那位朋友听到此事后,意味深长地说:“那石羊虽说不凡,可是它已过惯了那种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变了生活方式。受到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了毁灭!”作者写作时正是借这个故事,借独具眼光的行家之口,揭示出石羊摔碎的哲理内蕴:当头衔、掌声、金钱、地位……笑着向你走来时,你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与平凡”,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否则,等待你的必将是失败与毁灭。这点晴之笔,点亮了哲思之光,使文章通体发亮,身价倍增。

包 容

● 安徽省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泉河文学社   张振华

一朵美丽的鲜花被人摘下并用脚践踏,可它却将芬芳留在那双脚上,这就是包容。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凡事皆顺顺当当,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种生活都免不了苦难,但有人仍能够含葩敛翅晏然而处,这就是包容。

每个人都会遭受苦难,也都会受到伤害、折磨,如果我们以包容的心对之,你就会感到生命道路的两旁,苦难固然有,而更多的是鸟语花香;荆棘固然在,而更多的是沧海明月。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风吹雨打的荷塘里守望自己的盛夏,这就是对包容的最好诠释。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去看一看那些海洋一般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上的?他们承受了疯癫的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惟有如此,才等到了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

拥有了一颗包容之心,你就会拥有了生命的无限精彩。能够包容的生命,即使倒下也会面对着太阳;能够包容的个体,即便死伤都会迸溅出钢花。伏尔泰蹲过巴士底监狱,被流放过英伦三岛,挨过政敌的毒打,所有的一切,都未能摧毁这颗“欧洲的良心”,他依然以《哲学通言》召唤同道,以《百科全书》启迪民众。此时他包容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他呼唤所有的人正视生命,从沉沦中崛起,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伏尔泰,将其不老松式的包容心态镌刻在了历史的里程碑上。

包容之心是一缕阳光,包容之心是一颗明珠……生活之中常有苦难,由于奋斗,由于不懈,也由于不断的仰望、攀缘,生命才不至全然黯淡,不仅自己能如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甚至还能唤醒他人麻木的心智,背负起全人类的精神引导责任——这一切,皆缘自包容。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写作时也擅长讲故事,摆事实,用事例。文章选取了知识分子的“包容”精神,例举了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等事例,论证了“正是因为有了包容精神,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才等到了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 本文主要是使用事例论据进行论证的,引述的事例论据有略有详,所有的论据含盖中外,在行文中将“例”与“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夹叙夹议地进行分析和阐发。真可谓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显然本文的论据使用肯定是达到了标准的。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从中外的文史资料中引用材料,颇有左右逢源之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阅读功底。这靠的是平时的积累,不是灵机一动能达到的。这就是作文水平提升的正道。

猜你喜欢
石羊人格爸爸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悠悠“石羊”情
小学语文低年级段写话教学有效性探讨
我和爸爸
爸爸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爸爸冷不冷
石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