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自荣在给《佐罗》本意的时候准备了两双鞋,一双是油光锃亮的黑皮鞋,一双是布满灰尘的拖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一部《佐罗》,让配音演员童自荣大获成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法国影片《佐罗》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空前的轰动。一时间,影片中行侠仗义的佐罗几乎成为那个年代最炙手可热的影视角色,而“佐罗”二字,也因为这部经典影片成为英雄与侠客的代名词。
1979年秋末的一天,影片《佐罗》的配音工作在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录音棚里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这里陈列简单,设备简陋。主角佐罗的配音演员手里拿着稿子,在录音棚内来回踱步,他嘴里念念有词,一边默念一边还在揣摩角色的情绪。随着译制导演的一声“开始”,他连忙弯下腰去准备换鞋。办公桌旁放了两双鞋子,一双是油光锃亮的黑皮鞋,一双是布满灰尘的拖鞋。
鞋与配音好像完全没有关系,这个举止有点怪异的配音演员到底在这两双鞋子里装了些什么秘密呢?
这名配音演员叫童自荣,1979年他担任了为法国电影《佐罗》配音的工作。正是这部在上个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让他的声音深深地刻在了广大观众的脑海中,也将他推向了个人事业的巅峰。从那时起,他便有了一个美称——“中国佐罗”。自1973年进入上海电影泽制厂工作,一直到为《佐罗》配音,这五六年间,童自荣并没有留下太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佐罗》可以称得上是他的事业转折点。
在这部电影中,童自荣为法国知名男演员阿兰·德龙醋。阿兰·德龙在《佐罗》中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佐罗,一个是性格窝囊、软弱无能的假总督。相应的,童自荣也为这两个角色担任配音工作。
影片上映后,反响空前强烈,佐罗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佐罗的大获成功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阿蘭·德龙,另一个就是童自荣。
阿兰·德龙,法国影坛巨星之一,出生于1935年,享有“欧洲百年来最美男子”的美誉。他飘逸的棕发、深邃的眼神、微笑时微微翘起的唇角,几乎帅气到让人屏息。自五六十年代起阿兰·德龙就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和迷人的外表在法国影坛颇负盛名。
相较于阿兰·德龙在影坛的地位,当时的童自荣在配音界却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给如此大腕的影星配音,童自荣不免深感压力。为了能更快融入角色,他想了一个妙招,就是那两双鞋。这是童自荣将自己带入角色的一个“秘密通道”。他在给行侠仗义的侠客佐罗配音时,就穿上锃亮的黑皮鞋,为的是给自己的声音寻找铿锵有力的感觉;而给怯儒无能的假总督配音时,他就换上拖鞋,寻找慵懒、随意的感觉。童自荣对待工作时的那股认真劲儿可见一斑。
那么在最开始,这个千载载难逢的机会是如何垂青到童自荣身上的呢?
因为看一部前苏联电影,童自荣痴迷配音
要想弄清楚童自荣与佐罗的关系,还得从他的“配音梦”讲起。《白夜》是将他带入配音这场艺术梦的精神导师。《白夜》是一部苏联影片,1961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将其引进。每次看完这部影片,童自荣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会像影片中的“梦想者”一样,旁若无人地喃喃自语,学着里面配音老师的腔调轻唤着“娜斯金卡”,“娜斯金卡”。从此,17岁的童自荣便被配音这门艺术迷住了。他每天都在脑海里琢磨着“配音”这件事。
用他自己的话讲叫痴迷,他开始疯狂地观看大量外国译制电影。从这些影片里,童自荣结识了中国最早一代的配音艺术家邱岳峰、毕克、尚华等等。童自荣陶醉于其中,获取最简单的快乐和满足。他像一个梦想的编织者,怀抱初心,只为热爱。
1966年,22岁的童自荣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风华正茂的他外形俊朗帅气,嗓音秀美华丽,极富磁性。加之他所学专业为表演,成为一名演员似乎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不二之选。
然而此时深深陷入“配音梦”童自荣,人生目标十分明确:成为一名上海电影泽制厂的配音演员。
他其实是怀着成为一名配音演员的梦想进入这座学府的。当时,他不敢把这个梦想跟周围的任何一个人说,他怕别人笑话自己,也怕在那个年代背负上“崇洋媚外”的骂名。他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父母,都没^知道他心里已经悄悄生根发芽的小秘密。
1972年,从毕业后一直留校工作的童自荣,面临学校重新分配工作的机会。他想,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旦错过将会抱憾终身。于是,他主动找到自己的老师,向老师说出了自己深藏内心已久的梦想,并提出申请,想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
最终,童自荣如愿以偿进入了上海电影译制厂,成为一名自己一直梦想的配音演员。这一场做了12年之久的梦终于实现了。但刚刚进入译制厂的童自荣,担任的都是影片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的配音。有些角色在整部影片里,甚至只有一两句台词。说白了,就是个跑龙套的。跑龙套的生涯,一干就是五年。直到1978年,他终于迎来了自己为主要角色配音的首部影片——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在其中担任记者查理的配音演员。
童自荣用声音演绎出来的查理机智幽默.也正是这部作品,让所有人看到了他对于声音的控制、角色的理解、情感的投入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
《佐罗》如同一个不清自来的机遇,自然而然地来到了童自荣的身边,它对童自荣的影响力也可想而知。
《佐罗》的成功是空前的。几乎是一夜间,千家万户的人们认识了行侠仗义的英雄佐罗,记住了阿兰·德龙那张潇洒帅气的面庞,也记住了童自荣那副华丽的嗓音。至今,这一经典形象仍然经久不衰。许多人认为,仅听声音,想象中的童自荣似乎应该接近阿兰·德龙的模样,而佐罗一张口就应该是童自荣这样高贵的嗓音。许多人已经分不清是童自荣定义了佐罗的声音,还是佐罗覆盖了童自荣本来的模样。
童自荣原本平静如水、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也因为佐罗掀起了一些小小的波澜。
退休后继续自己的配音梦
荧幕上的佐罗是阿兰·德龙,而荧幕后的佐罗是童自荣。这两个佐罗在影片公映7年后,终于有了第一次见面。
1987年,首次来到中国的阿兰·德龙,选择了两座城市进行参访,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在上海,他特地来到上海电影译制厂参观,在这里,两位素未谋面的“佐罗”见面了。童自荣说阿兰·德龙的声音比较低沉、稳重,而自己的声音音域窄、音调高。阿兰·德龙却说,很感谢你让我扮演的佐罗能开口说这么流利的中国话,况且还具有这么高亢华丽的嗓音。以后我扮演的角色,希望都是你来配音。这无疑是对童自荣的一种嘉奖。实际上,佐罗并不是他们唯一的一次合作,在佐罗之后,童自荣还为阿兰·德龙扮演的许多荧幕形象担任配音工作。
童自荣的声线华丽,音调偏高,很容易给人高贵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由他为佐罗配音,让人感觉很贴合。就在佐罗在观众心目中的余温尚未退的时候,紧接着,1981年,童自荣演绎了另外一个与佐罗截然不同的角色——功夫片《少林寺》中的觉远和尚。这一次,童自荣在业界得到的评价是“丝毫没有佐罗味儿”。
2004年1月的一个午后,刚刚退休的童自荣安静地坐在家里那张陪伴了他四十多年的藤编躺椅上,他出神地望着窗外,若有所思。童自荣平时不怎么爱看电视、手机,他在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广播。只要他在家里,总要把收音机放在自己手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听得出了神,突然,他从躺椅上一跃而起,像着了魔一样,欣喜若狂地转过身对妻子说:“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热爱配音艺术的童自荣,一下离开了自己熟悉和热爱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内心难免有些眷恋和不舍,他不想就此停止自己对配音梦的追求。于是,他想到,不能给电影配音,自己还可以朗读啊,这不也是声音的艺术吗?
童自荣2005年为朗诵读物《蓝皮兔的故事》朗诵配音。人们丝毫听不出这温暖柔软的声音竟出自于那个高贵华丽的“中国佐罗”,童自荣在这一刻似乎也是自己生命的朗读者,从万众瞩目,到静处一隅,他都不慌不乱,永远淡然地守护着自己华丽的配音梦。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而童自荣的生活却没有戏剧中的轰轰烈烈,他的生活是极其简单、平凡的。他和无数的平民百姓一样,求学、结婚、工作。他只不过将极大的热情和华丽的梦想投入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将工作做成了一份执着的事业。
自1973年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那个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他将四十余年的年华和热血献给了配音艺术,他配音的中外影片共计千余部,担任主要角色的有三百多部。佐罗对于他究竟有多么深刻的意义,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永远是一个梦想者,永远主宰着自己愿意倾尽一生去热爱的配音梦。
本刊记者马丽根据《檔案》提供资料编辑整理
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三BTV北京22:58、每周四22:26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