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武英 刘宗跃
陈真云说,虽然2015年的经济大环境和2014年一样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改善,但寿山石一级市场的精品部分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只要价格合适,不是天价,就很好‘走。”在陈真云的经验中,由于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寿山石和书画等艺术品一样,先前被作为礼品的中低档产品是此轮调整中受创最为严重的板块。但从另一方面说,寿山石的收藏市场也因此获益。“本来这些中低端礼品市场在一段时间被炒得虚高,此次调整,正好将这部分市场挤压回其应有的价格区间。”北京艺融总经理王莺歌也认为,原来在市场中投机的人,在此番的调整中都走掉了,留下的都是真正想收藏的。“拍卖应该在一个每年增长10%左右的常态中进行,大起大落反而不好,目前的这种状况是很正常的。”
相对于一级市场精品的走俏,拍卖公司却在征集中陷入了窘境。西泠拍卖印砚部经理蔡祥祥介绍说,寿山石的征集一直就不太好做,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卖家更不愿意出手。“藏家一般手里的精品也就几件,他们很清楚一旦卖掉,就再也回不来了。除非给出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否则藏家不会让你拿走这件东西。说白了,市场上还是精品太少。”所以目前拍卖公司的应对策略只能是“跑得更加勤一些,网撒得更大一些,另外,一些关系很好的客户也会友情支持一些东西。”北京匡时国际拍卖业务经理钟洲这样介绍说。
那么究竟怎样的寿山石是精品呢?陈真云认为,寿山石之所以被世人所推崇,最早源于文人的把玩,因此,一般来说,篆刻和雕工是使石头升值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现在也有人愿意买原石,甚至有些原石的价格比雕刻过得更加高些。陈真云说,好的工艺大师已经不多见,好的石头也比较难找,“寿山石不比书画,画得不满意可以重来,石头一刀下去,如果刻坏了非但不能升值,可能连原石的价值都不如。”
而对于专注古代寿山石的西泠拍卖,蔡祥祥认为,和现代人相比,古人更加重视石头的文化特质。比如就田黄而言,现代人对石质本身的要求十分苛刻,“润度、皮色都达到了一定标准的才被称为田黄”。而古人,对田黄的标准在于六德,即“细,指质地细密,如婴儿之肤;结,内质脂密有光泽,手有滑感;温,与人有相亲的宝气,无火气;润,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润,如露之欲滴;凝,指凝灵,如半透明的冻状;腻,指肌里油溢,用手稍微盘玩一会就会由里往外冒油,如油之欲滴。”因此,一些老田黄,如果按照现代人的仪器标准,未必可称做是田黄,但在古代,则因为具有“六德”而一直被当作田黄传世。“比如我在上海一位藏家那里看到一件老物件,从他爷爷那辈就在收藏的盒子外面标注为田黄,但实际上并不是田黄。”蔡祥祥认为,这类老物件,虽然够不上田黄的标准,但因为其拥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市场上依然受到热捧。
从祖父辈就开始做寿山石开采,直到自己经营寿山石的高端收藏,陈真云一家三代人几乎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寿山石市场的整个变迁。陈真云讲述说,其实寿山石开采自明代以来就有了,但那时由于没有很好的工具,只能对矿山的表面进行开采。上世纪80年代,很多港台商人来福建购买寿山石,当地人惊喜地发现原来家门前山上的石头竟然能卖出很好的价格,于是开始了近10年的疯狂开采。“那时候寿山石原石很丰富,价格也比今天便宜很多,现在大约100万元人民币的石头,在当时也就一万多元,而且还有的挑。”
陈真云的家就在福建省著名的出产田黄石的那条“坑头溪”附近。据文字记载,“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区的寿山乡,有一条约1公里长、200多米宽的山溪,是田黄石的出产地。田黄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个地段,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区,这儿出产的田黄石透明度高,有通灵感,颜色以略显微黄的白色调为主;中坂位于溪河的中间部分,所产之石大多标准而规范,而且石质洁净湿润,色泽浓重;下坂因处坑头一带,缺乏水冲性,故石质透明度较差,多为桐油色、暗赭色,纹理较粗。”
陈真云回忆说,“坑头溪”沿线的村民知道田黄的丰厚回报后,地也不种了,纷纷在自家田中挖起了石头。自己现在还留存的一张照片上,一块地上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人蹲在那儿挖地。“田黄石有时很奇怪,相邻人家的几块地,有的人家就能挖出好几块田黄,有的一块都没有。为了争石头,邻里之间的纠纷也时有发生,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遵循只挖自家地的原则,不会挖到别人家田间。”现在,每块曾经产有田黄的土地都被挖了五六轮,“最开始的时候,挖到30克以下的可能就随手一丢;第二遍的时候,再把以前丢掉的20克以上的捡回来,同时丢掉20克以下的;第三遍的时候,就只能找到一些10克以上的。后来,5克、6克的都被当作宝贝一样收集起来。直到现在,田间的田黄石已经很难找到,而那条著名的“坑头溪”也早已干涸,被当地政府立了一个牌子,成为旅游景点,以示纪念。与此同时,田黄的价格在市场上一路狂飙,2013年秋季,西泠拍卖的一件田黄卖到了一克约15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打破了由中国嘉德保持的一克10万元的记录。
然而即便是1克1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在陈真云看来也不会是田黄的终极价格。“2006年的时候,一块56克的田黄冻被我以5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卖出去了,1克约1万元。当时买家问我,这么高的价格,往后还有多少升值空间?我回答不出他,也知道的确卖贵了,因为田黄那时的均价是几千块1克,北京三环边的房子也就七八千元人民币1平方米。后来,我找过这个买家,想用5万元1克的价格买回来,他不卖了。”陈真云说,现在如果还有人问,15万元1克的田黄买回去,能有多少升值空间,他依然答不出来,因为田黄是越来越少,而资本却永远对它趋之若鹜。
另一方面,因为从小就看着祖辈在田中挖着石头,“能挖出一斤以上的田黄在村里都是极为轰动的事情”,因此,陈真云说,目前市面上流通的500克以上的田黄,只要看到照片,他就能追溯到最初是从谁家的田中挖了出来,“通过谁卖给了谁,中间又赚了多少钱”。因此,如果突然冒出来一块超过500克的田黄,陈真云认为,大多都不是真正的田黄。“因为从记载来看,明朝以来,田黄总共就出了1000公斤,500克以上的也就几十块,都是有数的。”
和田黄一样,寿山石的资源在福建也几近匮乏。“山上的寿山石还有一些料,但是政府已经禁止挖掘。由于以前过度开采,很多山像蜂窝煤一样被炸得到处都是窟窿,山石松动,极易发生坍塌事故。因此即便没有政府的禁令,也很少有人敢于冒这个险了。除非有技术从山顶开始像耕田一样一层层地扒开。”
想入门寿山石收藏,陈真云认为,一个是资金实力,一个是眼力。“刚入门的人除非有很好的经纪人,或者‘军师,否则不可能一来就会买很贵的东西,都是从几千到几万,再到几十万、几百万买起的,直到形成自己的消费习惯。现在中低档市场价格已经跌回到2009年的水平,而这类石头作为个人收藏是可以的,也可以当作消费品,因此,建议新手买家先从这方面入手。”
此外,如果害怕自己眼力不济,在一些可以信赖的机构中购买寿山石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机构就好像经纪人,可以帮助藏家购买到中意又有一定升值空间的寿山石作品。
(摘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