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片面强调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形成了教与学的极大错位,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的倦怠,此现象的存在,无法达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形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交流,有效提高形体教学的效果,强化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形体教学;积极情感
学习情感在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明训到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强调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均把以积极情感支撑的“乐学”作为“学会学习”目标系统中较高境界。在以往传统的形体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局面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了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表现无精打采。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一味强调传统教学方法形成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现代形体教学中注重呼唤学生的学习情感,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范畴。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形体教师在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情感的培养和锻炼。
1 传统形体教学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1.1 传统形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形体教学是教师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有效地训练方法和手段用来改变形体的原始状态,以提高学生运动系统的灵活性、协调性及形体表现力的一种学习和活动过程。形体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形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比较其他学科相对更加突出。通过总结多年的形体教学工作,形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课堂学习时注意力涣散
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形体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涣散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和转移。例如,教师在讲解形体训练动作要领时,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讲并加以领会,左顾右盼或与其他同学嬉戏、说话;开始练习时,无法正确领悟训练动作要领,造成动作完成不规范。
②学生的抗拒行为
学生形体课堂中的抗拒行为主要表现为不遵守相关规定,不服从教师指挥等盲目反抗教师权威的行为。例如,教师讲解后组织学生训练时,学生出于“难为情,不好意思”、“担心无法正常完成动作”、不自信等心理作用原因,拒绝完成课堂训练规定的练习。
③学生课堂训练缺乏激情
由于心理作用,学生缺乏必要的课堂训练激情。主要表现为课堂精神状态不饱满,对于心理内容兴趣低,导致训练中完成动作缺乏必要的力度和活力。
④缺乏吃苦精神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属于“90”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故而普遍缺乏吃苦精神。课堂训练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消极学习偷懒少练,躲避不练等行为。
1.2 形成原因
以上形体教学中问题的出现和发生,有其形成的特殊原因。归结起来与学生自身、教师行为以及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
1.2.1 学生方面的原因
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形体课程不够重视和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形体训练在未来职业中的价值意义和功能。加上学生本人自身缺乏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造成对形体课程的抵触,使形体课达不到修身塑形的良好功效。
②形体训练兴趣低落,发泄不满情绪
目前形体教学中,由于对学生自身协调性、运动性有一定的要求,一些学生片面认为形体训练内容具有难度,害怕训练中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因而产生惧怕心理;另外一些具有一定训练基础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容易而感到索然无味,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重复,枯燥乏味,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而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对形体训练兴趣降低,并发泄不满情绪。
1.2.2 教师方面的原因
形体教学对教师本身要求极高,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形体理论和美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外,还要求教师表现具备良好的气质、形体和训练手段和方法。当前形体教学中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①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新颖直观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目前由于许多从事形体教学的教师本身属于转行和临时担任形体课程教学。缺乏对形体训练的深度理解和认识,因此在形体教学中,简单地模仿和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训练手段陈旧,教师自己教学中缺乏激情,教学情绪不高,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急剧下降,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不高。
②教师对学生形体训练要求不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每一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条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故而形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加以个别辅导和训练,才能保证形体教学的效果。但就目前的形体教学实际情况看,部分形体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估计不足,无论是机体协调性较差的学生,还是接受训练能力弱的学生,在教学中和能力强、协调性好的学生一视同仁,要求完成同样的训练内容,造成学生在学习训练中疲于应付,精神压力陡增。如果动作完成不好更容易产生心理挫败感,久而久之对形体课程产生厌烦和恐惧。
③教师管理课堂能力差,教学组织形式混乱
教师对课堂教学控制管理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由于受到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学生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厌学、拒学、不配合教师等抵触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给教师教学无形中增加了难度,面对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部分教师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管束,形成学生课堂学习不专心、教师只管教学,不管纪律的恶性循环,教学效果低下,无法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
2 如何在形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2.1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形体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参加形体训练的内在原动力,是自觉参加运动的助推器。按照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动机的产生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是需要。因此,形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好地激发和满足学生对形体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需要。
形体训练不仅能满足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需求,而且能够培养锻炼学生美的体态和体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满足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向往的心理需求。同时,通过形体训练,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内在修养,以获得令人羡慕的良好仪态,满足学生社会交往、人格尊重、愉悦身心、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因此,教师在形体教学中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提高丰富教学内容,变化教学形式和训练手段,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形体训练需求。当学生的各种需求通过形体训练得到满足后,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形体的兴趣和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2 提高教学艺术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形体的动机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内驱力的推动,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诱因。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诱因就是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编排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2.2.1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在形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使他们懂得美的内涵,如何发展自然美,如何塑造心灵美,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力;通过健美操的训练,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美,塑造形体美,缓解精神压力,娱乐身心;通过形体芭蕾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拥有骄人的身材,优雅高贵的气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形体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街舞、拉丁舞等形式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机体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锻炼,使形体教学内容更具表现力;通过礼仪姿态训练,体现形体教学实践性,使相关专业学生服务的姿态更加规范化、优美化,为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奠定扎实基础。由此可见,形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形体教学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讲授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训练。例如,在进行韵律操内容讲解训练时,可采用激情法、示范讲解法、记忆法、体式教学法和协调教学法以及串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进行形体芭蕾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美姿态、高雅气质,故而更应注重音乐的选取,或采用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视听,更真切、更全面地领略形体的艺术美,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进行礼仪教学时,由于该部分内容更具实践性,因此在教法上要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将各种礼仪行为举止所适用的场所通过相关模拟场景的设置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职场环境下准确的服务姿态和礼仪的合理应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形体学习和训练兴趣才能真正得以提高,才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强化修身塑形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 加强师生互动,增进感情交流
形体教学是师生教与学双向沟通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共同的身体训练活动,增加交往、增进感情,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在教学中,针对那些协调能力较差,缺乏音乐节奏感而产生强烈自卑心理且在课堂上表现出过度焦虑和紧张,躲避练习,有退缩行为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仔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感同身受地消除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视作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合作者,学生的伙伴和朋友。这样自然会缩短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与学融为一体,顺利完成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和塑造,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出发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尽可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轨迹,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的设置不同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培养塑造学生的学习情感,保证教与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契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来喜梅,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长期从事形体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