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城记》的宽恕主题

2015-05-30 10:40董静
学理论·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城记人道主义

董静

摘 要: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繁丰,影响深远,《双城记》尤其值得玩味。《双城記》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形象再现了法国和巴黎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与斗争冲突,通过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揭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小说提倡用宽恕的精神来化解这些矛盾和仇恨,感化和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

关键词:《双城记》;宽恕;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05-02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繁丰,影响深远。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警世性和童话性。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艺术主题的呈现,向世人展示早期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同时也对英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教育、议会、官僚、政治等方面进行揭露和批判。《双城记》通过再现社会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与阶级对立,呼吁社会的关注与重视,通过社会改良来缓解这一矛盾。狄更斯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悲惨遭遇,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苦难人生,深刻地表达了“宽恕”的主题。

一、宽恕主题的内涵

宽恕—度被视为是一个宗教而不是科学研究的命题,20世纪后期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得到深入探究。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宽恕主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人们对宽恕的理解是:受另一个人严重伤害的个体通常会与这个人抗争,宽恕就是个体停止对这种人的抗争、并无条件地把对方作为人来认同和接纳。也有从宽恕的这一特点来阐明宽恕的内涵:宽恕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在造成持续而深重的身心伤害之后,宽恕是个体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宽恕需要时间,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宽恕的代名词——曼内特医生

在《双城记》塑造的人物里面,最值得同情的可以说是曼内特医生。在他身上,可以更加深刻地体现到人性美好的一面。宽恕的象征意义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整篇小说中,曼内特早期的职业是一个医生,在一次的出诊中,他意外地获取了很多关于艾佛瑞蒙德兄弟所干的种种丑事。作为一个善良人物的代表,他控诉了艾佛瑞蒙德兄弟的暴行,但是由于社会的黑暗,艾佛瑞蒙德兄弟并没有因此受到什么损失,反倒是曼内特医生被关入巴士底狱囚禁了长达18年之久,这么久的牢狱生活导致他妻离子散。在牢狱中,他所遭遇的痛苦也是常人所难以忍受。

《双城记》中对出狱之后的曼内特医生的描述情况是这样的:“他长着一把白胡子,不长,修剪得很乱;面颊凹陷,眼睛异常明亮。因为面颊干瘦和凹陷,长在仍然深浓的眉毛和乱糟糟的头发之下的那双眼睛似乎显得很大,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天生就大,可现在看去却大得不自然。他那破烂的黄衬衫领口敞开,露出瘦骨嶙峋的身子……他一直用手挡住眼前的光线,那手似乎连骨头都透明了。他就像这样坐着,停止了工作,直勾勾地瞪着眼。在直视眼前的人形之前,他总要东望望,西望望,仿佛已失去了把声音跟地点联系的习惯。说话之前也是如此,东看看,西看看,又忘掉了说话。”通过展开这一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曼内特医生在18年牢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至于让一个正常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精神不正常的白发老头。在描述曼内特医生的现状时,我们也可以联系在法国大革命中他表现出来的那种宽恕精神,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曼内特的形象更加高大,也为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对于曼内特医生来说,在出狱之后他能够感受到的最大的幸福就是来自他女儿的爱。父女之情是他最大的动力来源。当时他一出来的时候,由于长时间与现实世界隔离,导致他都不能正常地与身边的人交流,但是在他与女儿的对话中,我们还是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女儿的信任和依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女儿露西用她的亲情把曼内特医生从自我封闭的意识中唤醒过来,让他逐渐变得正常,更是由于父女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心灵感应。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如果事情一直照这样发展下去,对曼内特医生来说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上帝却不是这样安排的。他的女儿与艾佛瑞蒙达家族的达尔内相爱了。对于曼内特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一样,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在知道这个事实之后他也曾一度陷入自我的世界不可自拔。但作为父亲,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女儿能够幸福,这也是他最大的愿望。于是他宽恕了艾佛瑞蒙达家族曾对他造成的伤害,这种大度、胸襟也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在女儿离开自己去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幸福时,虽然是百般不愿与女儿分开,但还是放手让她走。曼内特的过去一直都是痛苦的回忆,但是为了女儿的幸福,即使不喜欢达尔内,他也一直压抑着内心的情感,用善的理智战胜了仇恨的盲目,他这样的表现,不仅仅让宽恕的主题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同时也构造了爱女儿的好父亲形象。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由于艾弗瑞蒙德家族曾经也是当地的贵族富豪,现如今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些早期贵族成为革命打击报复的对象。很多的贵族被囚禁。达尔内为了救出加伯尔先生,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达尔内不同于艾佛瑞蒙达家族其他成员的残暴,在他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人性美好的一面。他曾经仇恨的达尔内,如今却变成他要帮助的人。在曼内特医生四处求救的过程中,之前内心的那种怨恨又渐渐地变得明了,仇恨占据了他的主要思想。但是又想想女儿,父女之爱战胜了一切的仇恨。

《双城记》中曼内特医生是一个在社会阶级矛盾下的悲剧人物,他自身的悲惨经历、对艾佛瑞蒙达家族的仇恨与后期他四处奔波为救出查尔斯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集仁爱与宽恕品质于一身的人道主义代表。宽恕这一主题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也是整篇小说的核心所在。

三、宽恕的主体和对象分析

整篇小说中的曼内特医生是施以宽恕行为的主要代表。他的过去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创伤,在他的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牢狱生活甚至让他有过一段时间的停止思想的生活,让他渐渐变得麻木。幸好有女儿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慢慢地从麻木的生活中回归正常。虽然如此,但是痛苦的过去还是时常会出现在他的梦中,对艾佛瑞蒙达家族的仇恨之情也更加强烈。尽管如此,他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去报复这一残暴的家族。他只是完全享受着家庭、亲情所带来的快乐。在后期,女儿与达尔内相恋,在监狱中用愤怒写下的控诉并没有激起他复仇的火焰,反而是为了达尔内,四处奔波,甚至不惜自己陷入困境。通过这一系列的描述,曼内特医生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了,他是宽恕的主体,当之无愧。通过对曼内特医生展开连续的描述,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曼内特医生本人的性格特点,在理解小说的主题上,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整篇小说宽恕的主体是曼内特医生,通过它的表现,可以反衬出其他人的疯狂与丑恶,更加凸显出曼内特医生的宅心仁厚,再一次升华了宽恕的主题。

达尔内虽然是艾佛瑞蒙达家族的一员,但是他并没有像他家族的其他成員那样的残暴。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当他与曼内特医生的女儿相爱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没有像当时贵族那样的蛮横。这也为他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救人埋下了伏笔。整篇小说正面描写达尔内的文字极少,但是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达尔内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当他看清了贵族生活的丑恶之后,毅然地与上层社会断绝关系,决定自己独立自强。他敬重曼内特,他也很佩服他。当达尔内听闻自己之前的仆人出事之后,奋不顾身地去救他,这些都可以看出达尔内是一个善良之人,只是由于当时那个环境下,而且他家族的残暴,多多少少都会对他产生一些影响。达尔内本身拥有一个物质高度的地位,但是他自身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却与这种现实情况格格不入,非常排斥这种贵族生活,最终那种“超我”的意识使他慢慢放弃自己的荣耀与富贵,摒弃那种家族给他带来的压力,慢慢地向善发展。

四、“宽恕”的原因分析

《双城记》这篇小说写于19世纪50年代,在这个时期的狄更斯正处于创造的高峰时期,由于所处的环境,给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也使得他的小说表现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资本主义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越来越穷困潦倒,狄更斯清醒地认识到现如今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社会十分相似,内心对这种社会状况十分不满,尤其是看到老百姓遭受生活的迫害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种感情就更加强烈,因此,他决定创作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用以针砭英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可以为同时代的英国人民提供借鉴,这也正是《双城记》问世的主要背景。

关于宽恕主题的提出,正是在当时的那个社会背景下,通过对人物的描述来深化主题,用宽恕和丑恶的时代作对比,因而“宽恕”的主题就更加凸显出来。整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曼内特和达尔内,虽然二者的身份有天壤之别,一个是贵族象征,另一个是贵族残暴的受害者,但是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仁爱,宽容为怀。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发展的种种情节。在二者之间,更有一个重要的纽带—露西。露西是曼内特医生的女儿,但是也是达尔内的妻子。曼内特医生不仅作为受欺压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实施宽恕的主体,作者这样来展开描述,无疑就是借古讽今,通过对恶行的宽恕来升华小说的主题。曼内特医生的宽恕和爱正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通过对曼内特医生的描述,来进一步深化小说的主题。反映在作者身上,就是他认为的爱比恨伟大,革命有革命的理由,但是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和解比对立更加的可贵,因此小说中对德发日太太那种非理性的报仇态度作者始终持反对态度。从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小说“宽恕”主题的进一步升华。

五、结语

在《双城记》中,宽恕是一个重要主题,也正是以宽恕为出发点,逐渐展开整篇小说的建构。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的刻画,形象揭示了当时黑暗环境下百姓的苦难生活与悲催命运。曼内特医生是宽恕一词的代名词,也正是通过对他的人物塑造,使得宽恕的内涵得到了完整的诠释,整篇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揭示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邱细平,王桃花,何素芳.《双城记》中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陈翠平.“善”与“恶”的对比——对《双城记》中“善”与“恶”的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5(4).

[3]傅守祥.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丛娟.《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价值意蕴新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猜你喜欢
双城记人道主义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救援无国界,志愿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跟踪导练(一)5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