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采蜜人与蜂共舞

2015-05-30 10:48
海峡摄影时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绳梯采蜜巢脾

喜马拉雅丘陵地带的密林是他们的家园,密林中的悬崖峭壁是他们劳作的天地。累了就以蜂蜜解渴,饿了就以野果充饥,困了便以落叶为床。他们是尼泊尔采蜜人。他们所传承的采蜜传统,古老、惊险,野性丛生。

尼泊尔的采蜜传统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万年。我很早就对尼泊尔采蜜人的生活略有所闻,不过直到深入研究了他们日益遭受的巨大威胁后,我才决定亲自去见证并聆听当地人诉说他们面临的难题,我很担心这迷人的一幕或将永远消失。

尼泊尔蜂蜜主要来源于喜马拉雅蜂,这种世界上最大的蜜蜂,喜欢将蜂巢建在陡峭的悬崖上,也被称为“喜马拉雅悬崖蜂”。在尼泊尔,大约有26个喜马拉雅蜂采蜜点,年产蜂蜜达3053千克,有12个村庄从事采蜜工作。

我所探访的采蜜点位于尼泊尔中部卡斯基地区一个偏远的古隆族村庄,村庄绵延于山腰之上,掩映于翠林深处。一年之中,这里有春秋两个采蜜季节,采蜜之外的时节,古隆族男人喜欢打猎,或从事畜牧;妇女在家编织毛毯、地毯。古隆人传统上信仰萨满教,后来受到中国藏族文化的影响,改信藏传佛教,在服装、语言和风俗习惯上也与藏族较为接近。我在村里住了两个星期,与古隆人同吃同住,交上了朋友。幸运的是,其中3天正好赶上村里的秋季采蜜日,我得以随同他们走进山林,亲眼目睹采蜜人的“野性”风采。

深植于自然与神灵的采蜜方式

尼泊尔的采蜜传统虽然十分长久,但采蜜的方式代代相传,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采蜜的工具和装备包括绳索、绳梯、长竿、篮子和罐子,这些工具大多使用当地的材料制成,比如用山竹编织的篮子和用竹纤维材料编织的绳梯。现在,这些工具仍然为采蜜人所使用。

若说不同之处,大概就是采蜜头领的服装稍作改观。过去采蜜头领只穿着日常的服装,再在头上披挂一件斗篷就与成百上千蜜蜂近身接触,一场蜜采下来经常被蜜蜂蜇得皮肤红肿。现在他们已穿上了较为严实的专业采蜜服,有条件的还会带上防护面罩。

采蜜时间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一年、一月、一周,甚至一日内,什么时间适合采蜜都有一定的讲究。一年中,采蜜只在春秋两季进行;一月之内(按月亮周期算),每月的第8日、第11日、第23日、第26日和第30日可以采蜜;一周当中,周二是最好的时机,周三则不适合;而一日之内,早晨或晚上都是良时。

采蜜人将甜美的蜂蜜视作神的赐予。他们相信森林中存在着两种神祇,一种是负责照看本地之事的本地神,另一个则是悬崖真神。采蜜之前,采蜜人需先祭祀神灵,感谢神灵为人类提供鲜花、果实和丰美的粮食;祭祀之物,有的地方使用山羊血、绵羊血或者鸡血,有的地方则向山崖泼洒牛奶。作为在采蜜过程中,与蜜蜂最接近的人,采蜜头领会得到作为祭祀的动物的头,而当肉烹制好后,采蜜头领也可以首先品尝。

参与采蜜的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在一些村庄中,女性甚至不允许观看采蜜活动,她们还必须远离采蜜的悬崖。据传,如果女性参与采蜜活动,蜜蜂会变得分外具有攻击性。如果家中的妻子正在行经或怀孕超过6周,他们的男人同样不被允许参加采蜜活动。

集体劳作中品味甘甜

采蜜是一项集体的劳作,需要多人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由此也成为古隆族人的一种社交活动。在我所探访的古隆族,一次采蜜活动就有12个人参与。到了采蜜日,人们就带着绳索、绳梯、长竿、篮子和罐子一起进山寻蜜。为了躲避入侵者和阳光直射,喜马拉雅蜂多将蜂巢建在峭壁的西南部,极为隐蔽。现在,由于每次采集,采蜜人都不会将整个蜂巢“赶尽杀绝”,好待来年再次收获,村民们对产蜜的山崖已经不感到陌生。

采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身处高达20层楼高的悬崖,稍有不慎就会跌下山崖,粉身碎骨;喜马拉雅悬崖蜂的攻击力也十分强,如果一只蜜蜂的蜇针刺向某人,这个蜇针就会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其他蜜蜂便会根据这个气味发起进攻,所以一旦遭到蜂群攻击,轻则高烧几日,重则丧命。因而,来到蜜崖后,人们都会郑重地在崖下举行一场祭拜悬崖神的仪式,既是感谢神的赐予,也是祈求神的保护。

接着,人们就在崖下用木头和枯叶点燃一个火堆,让冒出的浓烟升起,驱走附在蜂脾底部的蜜蜂。蜜蜂飞走后,蜂脾金黄色的子脾就会裸露出来。子脾是蜜蜂专门用来孵育幼蜂而建造的巢房,巢房下部有蜂卵、幼虫,上部是工蜂为幼虫酿造的食物——蜂蜜。喜马拉雅悬崖蜂有随季节迁徙的习性,冬天迁至低海拔温暖地带,夏天迁回高山凉爽地带,将采来的花粉和花蜜带回巢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巢脾十分巨大,就像一个个带环形图案的大饼,与地面垂直,十分诱人。

当金黄的子脾裸露出来,负责传递工具的同伴很快从悬崖顶部放下一架绳梯,待梯子垂到地面,再将梯子的上下两端绑在树上固定住。这时,采蜜人才正式登场,他往往是这群采蜜人的头领,身手最好,技术最佳。只见采蜜人身绑绳索,沿绳梯而下。崖顶的2至3人要时刻检查各个绳索和绳梯是否牢靠。另有一人站在高大的树上,观看整个进程,以便适时向他人发出指挥的信号。

等采蜜人来到想要摘取的蜂巢附近时,由绳子拴着的一只大竹编篮也会跟着降到采蜜人的身边。一同降下来的还有两根长长的竹竿。采蜜人用双腿夹紧其中一根长杆,借助长竿调整篮子的位置,确保篮子不偏不倚位于蜂巢下方。

当一切准备就绪,采蜜人集中精神,拿起另一支竹竿迅速戳向蜂巢的子脾,刺穿巢脾并钩住它,顺势用安在竹竿顶端的木质或铁质的镰刀将巢脾割取下来。巢脾一块块落入铺着野羊皮的篮子里,蜜汁四溅。篮子装满后,就会被安全地降落到地上,清空之后再去接取。整个过程从始至终都非常精妙。大约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摘取众多蜂巢中的一个巢脾。

回到村里,蜂蜜会在村民中进行分配。分到的蜂蜜,一部分卖出交换别的所需,一部分留在家中自己享用。此时,最惬意的,莫过于为家人煮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蜂蜜茶。

延续甜蜜的事业

在过去,村庄与外界隔绝,采蜜是当地村民极为重要的生计。现在,由于村民们可以从别的途径,如种植经济作物,从事有日薪的工作中赚到钱,采蜜已经逐渐失去其作为谋生手段的地位。现存的大部分采蜜人年龄偏大,而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再从事这样一件艰苦、危险、收入较低的工作。

近年来,尽管春季红蜜和喜马拉雅蜜的价格在上涨,但是拥有采蜜权的采蜜人本身并未从中受益。由于缺少足够的市场信息和市场运作能力,蜜崖的所有权已逐渐从当地居民手中转交给政府,政府再将采蜜权向承包商开放大获其利。

尼泊尔快速增长的旅游业,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体验采蜜活动。其中不乏一些为短期经济利益所引诱的采蜜者,背弃传统,在固定的采蜜季节之外通过攀爬铁链的方式陪伴旅游者一起采蜜,为此破坏了大量悬崖的岩表和正在筑巢的蜂巢。

生产方式的改变,修建道路和旅游业膨胀带来的人口压力、土壤腐蚀、山体滑坡,再加上外来蜂引入带来的寄生虫病害,已经导致喜马拉雅蜂数量连年下降。喜马拉雅蜂不只是尼泊尔人的宝贵蜜源,更是高纬度地区主要的授粉生物,是整个喜马拉雅地区食物链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它们数量上的减少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系统正常循环的潜在危胁。我在古隆村所遇到的秋季采蜜日,实际上因气候变暖和蜜蜂数量的锐减,已经推迟了6周。

蜂蜜是神赐给尼泊尔人的礼物。千百年来,花的芬芳、蜜的甘甜不知滋养了多少尼泊尔人的心田。祈望这项独一无二的甜蜜事业永世流传。

猜你喜欢
绳梯采蜜巢脾
绳梯在足球运球绕杆教学中的应用
涨潮的时候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绳梯训练法在小学体育课的运用及效果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采蜜忙
采蜜
小蜜蜂 采蜜忙
绳梯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采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