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培杰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召开,会上王守仁教授对大学英语课程总体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本文对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总体思路以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一、引言
2014年10月17日,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教材建设研讨会于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旨在进一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和部分指导委员会委员出席并发言。
专家们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新的发展方向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对教育出版所带来的影响,并对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意见与建议。
本次研讨会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进行了论述:以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国情,根据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科学、多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从英语能力、学业/学术英语能力、英语工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领域设计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体现基础性与应用性,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考研深造、工作就业和个人兴趣与发展等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与高中英语课程相衔接,各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阶段,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在三级目标体系中,基础目标是英语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是大多数大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发展目标是针对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以及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兴趣而提出的多元目标要求。分级目标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多元教学目标决定大学英语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多门课程组成。大学英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三个类别,每个类别的课程包括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不同层次高校各个类别的课程所占比例应有不同,并依此设计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块。
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新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思路具有自主,分级和多元三个特征。
(1)自主性
自主性即自主确定起始阶段和教学目标。例如教育部直属院校,“985”和“211”重点院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高,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首次通过率较高。这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较高的起始阶段。如第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为:完成基础目标,即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增加词汇量和阅读量,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如下:第二学期教学目标为:完成提高目标,即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第三学期的教学目标为:完成发展目标,即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第四学期目标为:完成专业学习、考研深造,工作就业和个人兴趣与发展所需的英语基础。普通高等院校可以参考以上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分级性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有些省市,如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对英语教学投入较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有些内陆省市对英语投入相对偏小,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分级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成效有其必要性。分级教学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师资和合理配置。
关于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各个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师情况自行制定适合的分级方法。常见的分级方法是分A、B级,或是A、B、C级,或是A、B、C、D四个级别。其中最常见的分级方法是分为A、B两级,并尽可能的增加A级班级数量,至少不少于20%,如果能够有40%的学生在A级班级,更加符合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多元性
根据王守仁教授的发言,大学英语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多门课程组成。大学英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三个类别,每个类别的课程包括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
重点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可以在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六级考试可以认定为修完大学英语课程。在第四学期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是否选修英语。
大学英语选修课应具有多元化特征,可以开设的课程包括;英语基础技能类课程,如大学英语听说或大学英语基础翻译等;英语基础技能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基础。商务英语类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语或外贸函电等。商务英语是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非常实用,是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专业英语类课程,如会计英语或计算机英语等和专业相关的英语。专业英语类课程能够为学生今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测试评价类英语,如雅思英语或托福英语等,这类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出国深造的英语学习需求。
三、结论
大学英语课程总体设计思路应做到符合英语教学规律,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paper.i21st.cn/story/9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