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渊明诗为例浅谈文本细读

2015-05-30 10:48:04黄志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归隐陶渊明符号

黄志程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的前提。论文主要以陶渊明的《停云》和《九日闲居》为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陶渊明诗歌风格渐趋闲适、恬淡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为我们表现出,在文学欣赏和评论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把握单纯的文字符号,还要对文本进行全面思考,真正置身于文本所展现的特定情境中,这样才能进去审美的诗意之乡。

关健词:陶渊明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欣赏的一个必要前提。要理解、阐释和欣赏一部作品就必须对文本进行仔细研读。因为任何文本的诞生,往往都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也是作家思想的结晶。中西方对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各个不同的文字符号组成。虽然每个文字符号都代表孤立的意义,但是由各个文字符号组合成的文本却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学的魅力即在于此。而作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我们正是试图从文字入手,从文本入手,去对文本进行解读,去体味其中无穷的内涵、意义。

论文主要以陶渊明的两首诗为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风格的渐趋成熟的过程,认为文本细读不仅仅要掌握简单的文字符号和文字符号的组合,还要对文本进行全面思考,设身处地,置身于文本所展示的特定情境中,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进入审美的诗意之乡。

对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闲适、恬淡。但是全面关照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我们会发现这还不是对其风格的全面认识,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他的诗歌风格是多样的。这和陶渊明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孟子的“知人论世”的观点明确就告诉我们考察一位作家的创作风格,要和创作时代和作家的身世遭遇相联系,这样我们才能对一个作家的风格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对这个作家及其作品的整体关照。

陶渊明生逢乱世,因不屑“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从而最终形成自己安贫乐道的高雅人格,而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人格追求的极致。但是,每个人的性格发展都有一个发展流程,陶渊明也不例外,经历一系列的发展流变。陶诗的风格,从时间流程看,呈现的是渐趋闲适、恬淡的旨趣。《停云》和《九日闲居》,就是这种趋于闲适、恬淡旨趣的代表。所以,要全面把握陶诗的风格,不能只是简单只是理解文字符号,我们必须要把文本和作家所处的外部环境联系起来。当然,其中关键的一环是文本细读。

现从陶渊明《停云》、《九日闲居》两首诗入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分析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风格的渐趋成熟的过程。让我们从中体味文本细读对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一.细读文本,解读《停云》诗,展示陶渊明归隐前期的矛盾心理。

《停云》诗写于元兴三年(404)春,陶渊明四十四岁,是其隐居后不久的作品。陶渊明隐居后并不是完全忘记世事,国家混乱的局面让他十分愤慨和忧虑。

403年12月,桓玄在建康(今南京)篡夺帝位,迁晋安帝于浔阳(今江西九江)。404年初,刘裕率兵收取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进一步占领建康。桓玄逃经浔阳,把晋安帝挟于江陵(今湖北),整个国家是一片混战。

《停云》诗共四章,诗人由酒而思念自己往昔亲密的朋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依然关心世事,对当时的军阀混战造成的国政混乱、道路阻隔,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和不满。当然要理解文本的主旨,还必须进入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

《停云》诗,有一个小序,直接告诉我们,这首诗的主旨是“思亲友也”,同时又说“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春天到了,园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新酿制的美酒也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所以由酒及人,思念自己的朋友而无所得,从而引发自己的感慨,“叹息弥襟”。

全诗分四章,继承了《诗经》的写作手法。前两章采用了重章迭句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特定环境下,诗人独自在东窗下饮酒,而“良朋悠邈”,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却无从寄托的感慨。什么样的环境竟然会使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产生了这么大的阻隔呢?这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诗中其实有很典型的描写环境的诗句,如“蔼蔼停云,濛濛时雨。八方同表,平路伊阻”,“停云蔼蔼,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一方面为我们写出了写作的自然环境,云层密布,天地昏暗,雨水绵绵,道路阻隔。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其内在的寓意的。一个作家的创作不能脱离自己生活的环境。陶渊明生活在乱世之中,归隐只是他追寻心灵解脱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于时局的动乱,战火的延绵,作者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心有所戚。于是,就通过诗歌去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慨。所以,再回到文本中,我们会发现陶渊明写自然环境,其实还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伊阻、‘成江,分指世运;‘八表同昏,专咎臣子。正见举世暗浊,无一明眼人堪扶社稷,故至于此。”可见,陶渊明虽然归隐,但是对社会时局还是非常关注的。所以,他的诗歌也并没有呈现太多的闲适、恬淡的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说,这还属于他归隐前期的作品,内心世界还没有到达完全平静的境界。外界的因素还在干扰着他,内心的矛盾,有时还是非常剧烈。这也符合每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

二.细读文本,解读《九日闲居》,展示陶渊明诗歌渐趋闲适、恬淡的成熟境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陶渊明的心境越来越趋于平静。他安于亲自躬耕,自得其乐。日子是平静的,但是闲时自然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让他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农村生活有苦有甜,陶渊明也经历了农村生活的甜苦。生活的困顿没有让他呼天喊地,也没有让他放弃对诗意生活的执着追求。所以,在他的诗歌风格上,那种闲适、恬淡的风格就体现得非常充分。

以《九日闲居》为例,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陶渊明的闲适和恬淡。这首诗约作于元熙元年(419),陶渊明五十五岁。据记载,这段时间陶渊明的生活极为困顿。《世说新语》注引《续晋阳秋》:“陶元亮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花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首诗就表现了诗人在重阳节赏菊而无酒的心绪。从诗的题目来看,很明显是突出“闲”字,是写一种闲适的心境。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在此时的窘境,我们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是怎样达到这种闲适心境的。因为文学史上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抒写重阳的名篇。如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些多抒发的是一种愁绪。但是,陶渊明却是一个例外,千古第一人,在生活困顿,赏菊无酒的境况下,为我们抒发的却是一种闲适、恬淡的心绪。《九日闲居》诗,开头也有一个小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写作的缘由,重阳赏菊而无酒,从而抒发自己的心绪。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绪,这还得从文本入手。诗人一开头就为我们指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人生短暂,人生处处不如意,这都是古人早已意识到的问题,但是陶渊明却概括得很简练,表现出对人生旷达的态度。也许,这就是闲适心态最好的积淀吧。所以,一切贫苦、困顿,那还有什么呢。接着,诗人为我们展示了重阳节特有的气候和物候。风高气爽,寒露凄凄,来来往往的小燕子已没有了身影,只要大雁偶尔发出几声悲鸣。想想这么凄凉的环境,诗人该是什么样的情绪呢?然而,作者为我们叙述的却是赏菊而无酒的一点感慨,空自辜负了这盛开的菊花:“寒华徒自荣。”继而,独自悠闲地吟咏着歌谣,开始深思自己的隐居生活,认为自己的选择还是对的,有自己的收获。所以,他说:“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从而,表达了诗人多闲适生活的高雅态度。当然,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生命的话题,陶渊明也是如此,他闲适的心境下,也有对生命的追问。重阳无酒,对诗人却是一项憾事。但诗人并没有沉陷于窘境而发出悲音,而是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去看待这种不幸。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归隐,内心世界已渐趋平静,而平静的结果正是闲适心态的形成。

从对陶渊明两首诗的文本分析看,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发展。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呈现出趋于成熟的轨迹。

当然,在本文中并不能完全呈现出文本细读的动态过程。只是在整体上为我们说明文本细读对于分析文本的重要意义。要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文本中最为基本的文字符号─字词句,这是文本细读的前提。其次,在准确把握文本符号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全面思考,对其内涵意义,进行挖掘。另外,要融入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把自己当作文本的一部分,只要这样,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文本审美意蕴。

所以,在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文本细读。它可以引领我们进入审美的诗意之乡。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2004.02

2.吴云.论陶诗的艺术风格[J].1980.05

3.姜云龙.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3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归隐陶渊明符号
你好,陶渊明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草堂归隐
宝藏(2021年11期)2021-01-01 06:17:24
“+”“-”符号的由来
天宫院
现代艺术(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变符号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