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圈的“里子”

2015-05-30 10:48:04袁一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蒋梦麟里子蔡元培

袁一丹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说,“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套用这个说法,在学术圈里,人们往往只盯着光鲜亮丽的“面子”,而看不见躲在幕后,真正起作用的“里子”。对于民国时期的学院政治而言,蔡元培、胡适、蒋梦麟这些人,当然是台面上的人物;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汤尔和,则属于“里子”型的角色。

曾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晚年回忆说,蔡元培是旧中国一个道地的知识分子,对政治不感兴趣,无权位欲,因书生气太重,一生受人“包围”:民元教育部时代,受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等人包围;到北大初期,受二马(幼渔、叔平)、二沈(尹默、兼士)、钱玄同、刘半农及周氏兄弟包围,亦即所谓“某籍某系”;后至中央研究院时代,又受胡适、傅斯年等人包围,死而后已。在这几重包围圈中,汤尔和对蔡元培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在一些关系出处进退的关节点上,如蔡元培执掌北大,陈独秀应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又因私德问题被解聘,“五四”后蔡元培离职,蒋梦麟接任北大校长。这一系列对现代中国学术思潮影响深远的事件,多少与汤尔和这层“里子”脱不了干系。

而“里子”与“面子”的区别,若以胡适与汤尔和作比较,两人均出入于学与政之间,前者凭文学革命之势暴得大名,可以说是一辈子活在金鱼缸中的公众人物(Public Man),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牵引着时人的目光;而被视为“策士”、“谋客”的汤尔和,虽历任国立北京医专校长、教育次长、教育总长、财政厅长兼盐务署督办、俄国庚款委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议等职,其在民国学术史、教育史、政治史上却更像是影子般的存在。很少在公众场合听见他的声音,只有在某些关键时刻,从局中者的事后追述或书信、日记这类材料中,间或能窥见他的身影。不过时机一到,不甘寂寞的“里子”也会翻过来充当“面子”,如1937年北平沦陷后,汤尔和在华北文教界扮演的角色。而这段与日伪合作的经历,使汤尔和成为有污点的“里子”,极少被人提及。

汤尔和为何甘愿做“里子”?或许归因于他对“政治”的理解。在1937年《舆论周刊》的创刊词中,汤尔和宣称自己本不愿谈政治,作为一个“外行”,他以为“谈政治,第一要知道事实,事实就是内幕”。政治这样东西,在汤尔和看来,外表冠冕堂皇,煞有介事,一旦掀开内幕,真是说不得,所以他坚信“政治是龌龊东西,政治生活是下流职业”。在“我的朋友胡适之”四十大寿之际,汤尔和送了一副对联:“何必与人谈政治,不如为我做文章”,借此表明自己“不谈政治”的姿态。表面上看,汤尔和好像与胡适一样都患有某种政治上的“洁癖”,但这种“洁癖”背后的政治观却大不相同。王宠惠内阁下台后,汤尔和曾对胡适说:

我劝你不要谈政治了罢。从前我读你们的时评,也未尝不觉得有点道理;及至我到了政府里面去看看,原来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你们说的话,几乎没有一句搔着痒处的。你们说的是一个世界,我们走的又是一个世界。

此时以《努力周报》为阵地,热衷于谈政治的胡适,并没有接受汤尔和的“忠告”。谈政治的人不免有一种“妄想”,明知说的和行的是两个世界,但总想把这两个世界拉拢一点,让“事实”逐渐靠近“理论”。这是胡适—不愿掺和现实政治的舆论家—的信念。

正因为汤尔和将政治等同于事实,又把事实等同于内幕,所以才甘做幕后的操控者。汤尔和固然不是在官场中打滚的职业政客,在民国政坛上只能算一个串场的“票友”,但他也不愿做隔靴搔痒的学者型政论家。按照汤氏“碰壁”后的经验之谈:

政治这样东西,拿衣裳来比喻,它绝不是一件单衣,乃是有表有里,并且表里之间还夹着棉花,或者是丝绵、驼绒等等,你如光看表面,直等于痴人说梦。

这番甘苦之言,或许道出汤尔和在民国政坛及学术风潮中宁愿充当“里子”的内情。

(选自《东方早报》)

猜你喜欢
蒋梦麟里子蔡元培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2
“看得见的广播”如何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8
蔡元培的气度
蒋梦麟人财两失
爱你(2017年8期)2017-11-24 17:14:44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小城镇公路重“面子”更要重“里子”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9
同仁堂的里子和面子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商界评论(2016年11期)2016-12-01 18:54:38
蒋梦麟软硬不吃
公务员文萃(2016年1期)2016-05-17 13: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