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
[摘 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方式 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接受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的,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传统教育价值观支配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问题往往由教师提出,学生只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行,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解决反映了一个人统筹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物理新课标明确要求:“通过物理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或在某种教学情景的触动中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使学生从“我被问”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变成“我要问”的课堂主角,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一、自主式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工程师”,还是完成教师指令的“操作工”决定着课堂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总是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用教师的思维来捆绑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被不断销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改革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等一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思考是人类不断创新的源泉。课堂上的适当的“等一下”,虽说时间不一定很长,它或许仅有1分钟甚至几秒钟,却能让所有的学生开动了脑筋,进行一定的思考,让学生为解决问题做出自我努力。虽然他们的答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他们已经思考了。思考这一行为的本身比其结果更为可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拥有自由支配 的时间是保证学生 个性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既然,
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脑袋 应该先有什么?后有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问题,学生的错误率很高,为了降低学生的差错率,不妨采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设疑启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设计出疑点情境或直接利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错误,特别是经常出现的错误,作为理解知识和构建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载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设疑启思法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运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所设的疑点情境或错误情境要具有针对性、互动性、思辨性、启发性、迁移性。
【习题教学案例】以9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下,若汽车在刹车后的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刹车后5s内的位移是多少?
本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不清楚不可往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刹车),其运动时间是有限制的。
本题可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具体可根据如下环节实施。
教学环节一,选择错解。针对这种常见错误,教师可不直接讲解,而是先请学生自行解答,选出学生的错误解法,作为教学资源。
教学环节二,探究真谛。利用错解,诱导学生进行思辨、评价或争议,分析得出错因。
教学环节三,归纳提升。对于不能往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刹车),要注意其运动时间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物体就不再运动了。
教学环节四,测试矫正。可再提供一题让学生解答,从而牢固掌握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例题,骑自行车的人以5m/s的初速度匀减速地上一斜坡,加速度大小是0.4m/s2,斜坡长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要用多长时间?
上述案例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诱导学生进行思辨、评价或争议,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让学生理解和领悟错误的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与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结论的教学效果相比,要好得多!
总之,物理课堂要有效、高效、有品质,就应抓住“体验、探究、启思”这三个关键词。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作者,更应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放纵,需要教师及时地管理和纠正,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让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增强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合作式学习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学生受年龄、履历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们一般无法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但是对别人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却又有较强的发现能力。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互动的中心聚焦在如何拓展生生合作探究上。因此只要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解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有心的物理教师常常会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拓展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这为学生学习物理创设了优良的实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感性体验机会。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教师按书上的“做一做”设计了“如何测量人的反应时间”的探究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方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反思和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合作式学习”中可利用传感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并与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例如,在“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这个实验中,就考查学生对传感器、计算机、分析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合作式学习,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广泛,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产生的问题。
三、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品质,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物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与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提高和发展。例如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个实验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4-6段文字,设置几个问题。
问题1: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起的高度h,弹性势能是不是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成正比?
(引导学生从重力和弹力大小的区别思考)
问题2:弹性势能除与弹簧被拉伸长度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从力做功和能量变化关系思考)
问题4:怎样计算弹力做功?
思路点拨:设计一个弹簧缓慢拉伸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拉力始终等于弹力,这样,就可以用拉力的功来替代弹力的功(替代法)。
阅读:课本第15页倒数第1和倒数第2段。
问题5:弹力做功能不能直接用W=Fl计算?
(引导学生从W=Fl的使用条件思考)
问题6:弹力做正功时,物体怎么移动?弹性势能如何改变?弹力做负功又会怎样?
(引导学生从弹性势能公式考虑,且引导探寻所有势能变化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意识到:研究任何一个新的事物和知识点时,都是一个由外而内、由难到易的过程,他们的兴趣和意志力决定了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简单物理知识和原理,设计一些容易入手的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应该适当降低要求,以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怎样制作水火箭”“如何操作水流星”等。
四、体验式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习物理是离不开体验式学习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很抽象,而且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有差异。而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就是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或者带学生去科技馆设身处地感受物理的魅力。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吃准吃透教材,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未知的各种感受,让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如,在体育课上,如何投掷铅球,才能投得远?让学生先尝试以各种角度和速度投掷,总结可能的原因。再让他们联系相应的抛体运动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中,有个测反应时间的小实验,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进而让学生在反思中体会物理思想。只有学生真正实际体验了,相应的学习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 参 考 文 献 ]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