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的讽喻外衣与救赎思考

2015-05-30 18:38:19李文斌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圣经

李文斌

摘 要:约翰·班扬——17世纪英国王政复辟时期两位在文学领域有里程碑式成就的作家之一,《天路历程》是其代表之作。作品叙述了一位在通往“天国乐园”之路上的“基督徒”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考验。显白的寓言外衣、童话式的自然叙述及其进步性的宗教思考,使其在众多基督教文学作品中获得了经久不衰的崇高声望。本文将主要解析作品的讽喻外衣和作品背后作者的救赎思考。

关键词:《天路历程》  讽喻  《圣经》  加尔文主义

一、 引言

从1678年故事的第一部分出版后, 《天路历程》已被翻译成超过两百种语言且从未绝版,被尊崇为英语宗教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甚至被冠以“世界排名第二的好书”“穷人的圣经”等等。诚然,其赞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几个世纪来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占据的主流、甚至时有排他性的影响和传播(虽有盲从也有分裂),但有如其他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其内在的价值才是根本原因。

故事以梦境的形式追随了一位“得选(elected)”“基督徒”从“手中之书”(《圣经》)意识到自身深重罪孽,感到“背上捆绑着承重的包袱”,并得知家乡“毁灭城”即将在天堂之火中覆灭,在“传道者”的指引下、在家人邻居的怀疑和嘲弄中开始寻找救赎之路,通过“弯曲而狭窄”之路最终进入“天国”。故事第二部分叙述了“基督徒”家人邻居的天国之路,笔调较为轻松,结构类似,不甚重要。

故事充斥的《圣经》典故、引用及字里行间宗教道德剧和奇迹剧(自中世纪而来)似的背景都在暗示或明示性地宣扬“福音真理”,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另一种说法”解读。这也是本文的尝试:阐释故事讽喻①外衣之下班扬改良式的加尔文主义救赎思考。

二、故事的讽喻外衣

它是神话?童话故事?流浪冒险小说?带有现实主义因素的宗教寓言?……还是一种融合?一个最直接的概括是:它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关于得选信徒在充满考验和天恩的人生旅途上通向永恒荣耀的讽喻。在故事之前的《辩解词》中,班扬不厌其烦为自己所使用的“隐喻”“隐秘的修辞”“寓言”“对话”等辩护,甚有开宗明义的阐明:“……没想到写成了一个寓言,/关于他们[圣徒们]的历程,和如何到达荣耀的境界。”虽然远不是第一部讽喻作品,但从作者细致甚至繁冗的辩解中就可说明,班扬认为使用这些是极具冒险和争议性的。时过境迁,现代评论家在谈论讽喻时,《天路历程》已然是不可回避的一种典范,如弗莱:“但丁、斯宾塞、塔索和班扬处处运用这种技巧:他们的作品都是文学中的弥撒和圣乐……”[1]129

(一)讽喻

艾布拉姆斯将讽喻定义为:“一种韵体或非韵体的叙述,当中作者所编织的媒介、行动甚至有时场景本身,不仅在文字层面能够形成连贯的解释,同时隐含着与字面解释相关的另一层意义。”[2]——即除字面意义外隐喻层面上的解读。

另外,艾布拉姆斯从其历史发展归纳出两种讽喻类型:历史的和政治的讽喻,描绘的人物和行动表现了或“讽喻了”现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且通常以一种嘲讽的方式展现,例如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庄园》;第二种为概念型讽喻(allegory of ideas),概念和抽象的教条通常都与故事人物、情节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此外,以讽喻在作品中是否连贯一致还可划分为“连续性讽喻”和“片段式讽喻”。根据讽喻在作品中的明确程度,弗莱在其《批评的解剖》中为其创造了一杆“秤砣[a sliding scale]”,用以衡量讽喻的显白程度(explicitness)。

(二)《天路历程》中讽喻的应用

当然讽喻的认定绝不能只参考作者自己的“辩解”,更需从文本角度挖掘,而这点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班扬对各种抽象理念的形具化思考,表现在:精心为故事人物、地点和情节等安排与其所要传达概念相称的命名,如代表得选救赎的主角“基督徒”,还有如“守信先生”“盼望先生”“弃义先生”“绝望潭”“浮华镇”等等;当中浮华镇的描写极具代表性——“这儿有英国街、法国街、意大利街、西班牙街、德国街,出售各虚浮的货物。不过,就像在别的市场上有一些日用品最为畅销一样,在浮华市场上罗马的货物和商品是热门儿,受到特别的青睐。”当中的指名道姓尤其是对罗马天主教陋习的嘲讽甚为明显。作者质朴的语言也被评为——“以普通人而非高雅绅士的方式创作,他的敏感来自他最朴实的天性”。[3]221

有如其他的神学寓言,班扬并不仅仅希望他的会众停留在欣赏华丽的讽喻外衣上,隐喻层面上的“救赎真理”才是他所力荐的——“读者,我已为你讲述了我的梦幻;看你能否为我点明我当初的打算;或者为你自己,为你的邻居解释……不能仅仅停留在梦境的表面。” [4]248因此,可以说,对班扬来说,生动的讽喻只是他传递自己救赎真理的手段。

根据弗莱对讽喻的严苛标准:“只有当我们搞清楚一位作家是在说‘我说此话另(allos)有所指时,我们才可以说他是一位讽喻作家。如果作家自始至终在如此写作,那么我们就可以谨慎地说他正在创作的东西是一篇讽喻作品。”[1]129还有通过之前“秤砣”的衡量,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天路历程》是一部最明确的、连续性的概念型讽喻作品;如果不考虑韵体的差别,它也可以被摆在了和斯宾塞《仙后》同样的讽喻类别中。

三、班扬的神学思想

(一)作为基石的《圣经》

如前所述,一个基督徒通过皈依信义寻得最终救赎的讽喻,其《圣经》影响自然是不言自明,但如此高密度引用,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事实基础和归宿,实属罕见。在语言上,其质朴、简明直接的风格也可从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找到影响根源。

更重要的是,《圣经》还是主人公“基督徒”在旅途中受到质疑时的信仰支柱,而《圣经》典故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例如在与“沾光先生”“吝啬先生”“恋钞先生”及“世俗先生”关于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坚持信仰的争论中,“基督徒”提出的四点确凿性论据全部取自圣经,且直接挑明来源:异教徒的例子(《创世纪》34:20, 21, 22, 23)、伪善的法利赛人的例子(《路加福音》20:46, 47)、魔鬼化身犹大的例子(《约翰福音》17:12)和巫士西门的例子(《使徒行传》8:8-23)。正如Maurice Hussey归纳的那样:“在这本书中,圣经文本是以一种事实的意象和真实的经历出现,并非仅仅是思想而已……当心中的徘徊和迷惑的情形结束时,从《圣经》中可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确信。” [3]222

(二)一位浸礼会牧师的改良式加尔文主义神学

1653年班扬在英国贝德福德浸礼教会(属加尔文教会)受洗后两年,他成为了那里的牧师。之前的阅历和大量研读教会文献,为其改良式的加尔文主义教旨神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在路德学说基础上,加尔文主义成为了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股突出力量,基本的信仰内容包括:强调个人对《圣经》的解读权利、上帝无可抗拒的万能天恩、人类自身的原罪及其两个重要的教义——“得选[Election]”和“得救预定论[Predestination]”。此外,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灵魂自由”“教会自由”“圣经自由”等,这些显然是与当时罗马天主教和英国国教教义相冲突的,也成为班扬入狱的重要原因,因此不难理解故事中出现的教皇和异教徒颓弱形象。

主角“基督徒”经历的种种考验、诱惑见证了救赎旅途的艰难和得选教徒的最后荣光,而过程中各种人物之间的对话是班扬表露自己神学思想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无知”和“基督徒”这个关于何为真正救赎之道的争论[4]216-225道出了班扬神学思想的核心:

“难道你要我们完全依赖基督的救恩而不要自己的努力吗?这种观念会使我们放纵邪恶的欲望,会使我们过一种为所欲为、放诞不羁的生活。”

“……这种信仰使人在上帝的面前谦卑地跪下,使自己的心归向基督,敬仰他的圣名,聆听他的话语[《圣经》],钟情他的道路,热爱他的子民,而不是像你那样生活在无知的想象之中。”

从这个对话中可以推断出: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教徒宣称接受了“他”的救恩,但却过上一种邪恶的生活,那肯定是在自欺欺人,并没有真正信仰“基督的公义”。言外之意,即使获得了“得选的肯定”,或者说,即使见到了“启示”,如故事中主角在十字架前卸下“重负”的经历,这种进入天国的“门票”也不代表接下来的旅途就没有了挣扎、考验和可以无所顾忌的生活,相反他只是代表停止对人罪孽本性事实的怀疑和接受了“基督的公义”,而接下来才是真正信徒人生的开始。

这种基于加尔文主义教义上的改良基督教神学,D. B. Adrian认为[5]与“空位期”(the Interregnum)之前的一些新教神学家的“盟约神学”有“隐含的相似性”,而且这种改良神学思考给人“提供了对自己最终命运的道德责任和善行的理性基础”。

四、结束语

正如剑桥学者乔治·萨姆森(George Sampson)所归纳的:“无须再为这本书做更多的评论了,因为它的人物、场景、用语已成为一种共同的财产……教条可能会改变,信仰也许会破碎,但生命之旅仍然继续,正如班扬朴实的语言所描绘的,在痛苦的旅途上我们可能会碰上朋友、敌人、危险、绝望等等,连小孩子一看都深信不疑。”[6]

对于当今之人来说,多种宗教信仰、甚至无宗教信仰并存(或许可以算是另一种信仰),但“生命即旅程”的讽喻早已深入人心。

注释

① 讽喻或寓言,Allegory,又笼统指文学艺术中一切象征,其希腊词源本作“另一种(allos)说法”解(详见弗莱《批评的解剖》第117-135页,形式阶段:象征是形象).

参考文献

[1] 弗莱·诺斯罗普.批评的解剖[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29.

[2] Abrams,M. 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5.

[3] Hussey,Maurice.The Humanism of John Bunyan[G].Ford,Boris ed. The Pelican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from Donne to Marvell. Vol3. Penguin Books,1978:221.

[4]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王汉川,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5] Adrian,D. B.John Bunyan,the Pilgrims Progress,Introduction[A]//In:The Pilgrims Progress[M].Airmount Publishing Co.,Inc.,1969.

[6] Sampson,George.The Concis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1988:375.

猜你喜欢
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46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1
《圣经》中的食品伦理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
《圣经》及其文学影响综述
再出埃及—— 《愤怒的萄萄》的《圣经》元素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