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琴
〔摘要〕 政治认同是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当代中国崇高信仰难以普遍确立、社会问题解决不力、法治思维方式尚未在权力系统形成习惯等因素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感。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凝聚性资源,进行制度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稳定性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功绩性资源,进行国家安全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战略性资源。执政党的能力建设应该确立群众性思维、法治化思维、实践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世界性思维等思维方式。
〔关键词〕 政治认同,执政党能力建设,中国梦,国家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6-0053-0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望,但当代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以及各种突出的社会矛盾聚集一起构成了影响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如若被忽视或者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执政党就难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支持和认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如此情形,唯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增强执政的权威性与凝聚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可能有效避免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与挑战,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
一、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
政治认同是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崇高信仰难以普遍确立影响着人们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信心。执政党成员以及全社会普遍确立崇高信仰,而且这一崇高信仰能够在全社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执政党的部分成员以及社会中的人们关注或者感兴趣的只是当下的生活境遇和现世的生活状态,缺少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崇高信仰难以普遍确立,影响着人们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信心。究其原因:第一,执政党的部分成员尤其是其中的权力拥有者受到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的影响而形成的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干扰着人们对执政党所追求目标的认知。当今中国执政党的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不是致力于成为党的宗旨和目标的忠诚践行者,而是过分热衷于物质财富和利益的追求,导致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思维旺盛。精神层面中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似乎逐渐离他们远去,阳春白雪般的高雅追求被世俗功利的意欲所遮盖,追逐金钱和权力、满足物欲似乎成为他们全部的人生意义与灵魂生命的支撑,严重剥蚀着执政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第二,执政党成员中那些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自信心或多或少受到磨损。面对市场大潮的强烈冲击以及信仰“准接受者”信息认知与社会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执政党成员中那些引领和帮助人们重新确立信仰的精神财富创造者、传承者对自身力量的展示和影响力也开始持怀疑态度,自身信心不足,甚至悲观失望,而且这一力量在扭转业已形成的社会思维定式方面的影响力也似乎十分薄弱。另外,社会体力劳动者或者物质财富创造者相比精神工作者来说,更易受自身生存境遇或者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鲜于顾及或排斥精神的富有和追求,把人生的全部意义寄托在金钱和算计上,利他行为的力量显得被动而且弱小,把任何事情都要拿到经济利益的天平上去衡量一番才能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第三,将崇高理想社会化的许多领域和力量面对各种精彩纷呈的诱惑和刺激难以独善其身。比如,教育领域的产业化、媒体领域的商业化发展趋势,使其自身引领人们确立崇高理想的作用也越来越有限,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社会问题解决不力弱化了人们对执政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期待。执政党能够从容应对当今中国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又一重要体现。但当今中国社会某些领域某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社会问题解决不力的现象,从而引发多种矛盾,弱化了人们对执政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认识和期待。究其原因,第一,道德取向未能被彻底激活弱化了人们对执政党服务能力的信任和对执政党的情感。道德规范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不仅两千多年来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资源一点点在受到剥蚀,就连人类共同追寻的道德取向也备受冷落。第二,民生问题解决不力是影响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民生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很多时候,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事无巨细性等特点给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无法预料或者难以想象的困难,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冲突。面对这些难题,执政党能否有效调动一切有利资源,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满足多元化的利益需求,能否给民众提供基本发展机会和能力,能否实现对民众的权益保障,能否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文素养支撑和实现路径,都将会影响人们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认识。第三,社会公正问题也影响着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度。社会公正是一种带有部分主观性的政治价值,社会公正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内心的一种体验和感受,人们对社会公正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在未得到完全释放和疏解时就会引发社会的不满情绪,导致践踏法律的激烈社会冲突产生,从而影响社会秩序的建立,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三)法治思维方式尚未在权力系统形成习惯影响着人们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判断。在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运行之中,用法治代替人治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当今中国法治思维方式尚未在权力系统形成习惯,权力的拥有者在运行权力的过程中常常无视法律规则的存在。究其原因,第一,传统中国“权大于法”的思维习惯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传统中国是一个人治模式主宰的社会,从官员到百姓的思维方式中,上级领导官员就是权威、便是规则,法律权威却居于其次,他们既无视法律制度的存在,又未形成对法律的敬畏,规则意识并未真正在所有国人心中开花生根结果,每当产生纠纷冲突,首先考虑的不是求助于法律,而是诉诸于权威人物,因而践踏法律和蹂躏生命的事件不足为奇,权大于法是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思维定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待法律的态度、情感以及思维方式,也影响着权力拥有者对待法律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第二,根深蒂固的社会“权威崇拜”心理助长了官员们人治思维的养成。当权者被视作道德的楷模和行为的表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权威高大上的心理,很少去怀疑他们说话做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他们身上的光环罩住了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淹没了他们人性中的弱点,致使人们形成既不愿意也不敢挑战权威的心理。第三,熟人社会因素导致了法治执行力或者法治有效性的不足。现代社会执法者及其执法行为本身的初衷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安全、保障人民权益得到维护,但是当执法过程受到人为因素和结构性诱因的干扰和控制时,法治本该有的公正性便受到严重影响,假恶丑却得到偏袒延展。当法律的公正性、保护性、权威性都不存在时,执行结果势必成为邪恶力量的保护伞,法治的精神和真谛在执法者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商业信仰冲击着这个脆弱社会的每根神经,同样也刺激着权力拥有者的欲望。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仅普通的社会成员获取财富的欲望强烈,以至于利令智昏,不择手段,把法治和商业行为对立起来,认为赚大钱就得钻法律的空子,致使法治的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而且权力的执掌者在强力的商业气息刺激下也难以摆脱这种纷扰,金钱的魅力冲昏了他们理智的头脑,把欲望的满足置于多种约束力量之上,上行下效,官员不合乎规则的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有损于执政党的威望。
二、执政党能力建设之于政治认同的价值分析
现代社会各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已经成为其政治生活中的关键性角色,而且是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力量,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如何保持国家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获得社会和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就成为执政党能力建设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执政党能力建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政治认同:意识形态建设、政治制度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建设。
(一)执政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建设:政治认同的凝聚性资源。当前人们思维中存在的碎片化和多元化状态弱化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对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意识形态建设之所以有助于促进人们的政治认同,原因在于其对社会凝聚性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第一,执政党所持有的意识形态以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展望凝聚了社会,鼓舞了人心。意识形态作为政治价值的核心内容以及符合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政治价值观,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明确的指向目标,因而对全社会容易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对社会成员政治认同感的形成产生根本性影响。第二,执政党所持有的意识形态为执政党的执政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意识形态是合法性资源结构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它通过培育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认同和情感来起作用,有助于政治权威的形成。” 〔1 〕375执政党合法性资源的获得不仅有赖于意识形态本身的感召力使人们产生情感性认同,而且来自于其对政治系统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力与约束性,即意识形态不仅对政治系统而且对社会成员均具有普遍的规范作用,执政党的成员首先应该是意识形态坚定的维护者和执行者,约束自我按着预定目标前行,并作为旗帜增强政治组织的凝聚力与长久性,而且,这种凝聚性要比其他力量带来的凝聚性更要持久。除此,意识形态通过政治力量的支持、推行和传播,展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强大功能。第三,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而形成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国民的政治认同具有其他方式无可替代的凝聚性意义。执政党和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建设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发现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不足,准确定位和规划文化建设的方向,通过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建立文化法规等方式来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加政治认同的凝聚性资源。第四,意识形态的创新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资源。时代在发展变化,意识形态也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条件适时地进行调适、修正和改造,反映新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方向和需求,反映国际世界呈现出的变化和动态趋势,据此进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适应性变革,从而增强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拓展空间。意识形态的创新可以从内容的创新、话语的创新和建设途径的创新等方面着手努力。
(二)执政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建设:政治认同的稳定性资源。“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制度,提升制度体系的认同度和整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2 〕,也即,以实现体系科学完善、制度自信为目标的制度建设,是执政党领导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和前提,是促进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来源。究其原因,第一,执政党领导下的制度建设所体现出的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及人民的参与性为政治稳定创造了条件。中国执政党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政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政党,其意志、主张、理念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在执政党领导下的制度建设更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赞同,从而增加了政治稳定的因素。第二,体现公平性的制度建设为政治稳定创造了必要条件。“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3 〕3,说明公平正义价值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执政党领导下的制度建设力争实现社会分配的合理性,体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客观上强化了政治体系的政治功能,增加了政治体系的稳固性。第三,强化对权力进行制约的制度建设是政治稳定的基础。现代民主制度下公共权力所有者和行使者之间的权力主体二元化致使权力拥有者有可能出现权责分离、与权力所有者的意志有所违背的情况,因此对权力的行使者进行制约就成为必要,通过制度建设使权力拥有者确立起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使权力在制度的框架和边界内规范运行,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权力运行不当带来的各种政治风险,竭力避免由于权力使用或者运行不当造成的社会内部混乱、疾患和动荡的状态,遏制权力腐败,打造透明政治。第四,包含时代性的制度建设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制度体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制度体系也要随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更,增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制度体系才能彰显其生命力,从而为政治稳定创设基础和前提。
(三)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经济建设:政治认同的功绩性资源。执政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致力于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致力于解决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促进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因而成为政治认同的重要资源。具体原因在于:第一,以国家的富强与综合实力的提升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为政治认同积淀了宝贵物质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需要全力解决好本国的经济发展问题,竭力避免经济衰退,致力于增加国民收入,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经济政策,缓解由于经济低迷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冲突。中国执政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就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促进本国人民福祉的增加,因而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可。第二,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良好,经济实力雄厚,才能在解决和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赢得话语权,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尊重。经济发展水平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中国梦的实现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第三,执政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有助于巩固执政党的工农联盟和人民群众的阶级基础。执政党致力于解决好国计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获得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戴,来增加自身的合法性资源。经济建设增加了物质财富,政府的绩效性或者合法性得到体现,政治认同感才能随之增加。第四,执政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也是为了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政治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国民收入提高和增强人民福祉的前提条件,唯此才使生活在这个国度中的人们看到了利惠和前景。总之,执政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为是诸多政治认同资源中最为直接的一种。
(四)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建设:政治认同的战略性资源。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建设意味着执政党通过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有效地促进国家外部职能的实现,增强国家政治、军事、领土、主权、人口、资源等传统的国家安全,以及扩展到现代的经济、信息、生态、文化和科技等全方位各领域的安全保障。“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建设的核心使命就是三个:主权独立、民主确立、制度屹立” 〔4 〕280。一个民族国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主权独立和完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成为人们心中恒久的信念,人们才能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信心和力量,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究其原因,第一,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建设是国家外部职能得到实现的有力保障。一个国家的国家建设目标不仅旨在实现国家的内部职能,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且还要强化国家的外部职能。执政党积极致力于国家安全建设不仅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使国家免于外部威胁和侵害的需要,也是执政党对于外部环境给自身执政能力提出考验的一种回应,国家安全是获得国内人民政治认同、实现中国梦的保障。第二,注重国家安全建设是执政党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民族国家主权、安全所构成挑战的战略性考虑。互联网带给国人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时,互联网的存在也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带到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执政党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互联网带给民族国家的不安全因素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第三,制定适合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外交政策是执政党领导下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单独谋求发展,因为全球共同存在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单一民族国家自身难以独自解决的难题,使得大国之间寻求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建立稳定国际关系成为必要,执政党能否制定出积极稳妥的外交政策以及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外交策略都将是对其执政能力的一种严峻考验,因此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建设成为百姓安居乐业、追求福祉、产生政治认同的战略性资源。
三、执政党能力建设所需具备的思维方式
执政党能力建设是执政党治国理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需要,是中国梦视域下政治认同的关键。为此,执政党能力建设需要确立群众性思维、法治化思维、实践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世界性思维等思维方式。
(一)群众性思维。所谓群众性思维是指,执政党能力建设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坚持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把群众置于政治生活的舞台和中心,把群众作为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赞扬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政治生活应该倾听群众的意见,强调群众中蕴藏的生活经验、智慧和能力。执政党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关键要处理好执政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执政党的群众性思维对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如下:第一,群众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参与作用和决策价值。“群众路线实际上就是一种决策模式” 〔5 〕,执政党作为政治体系中的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尊重群众的诉求,采纳群众的意见和主张,主张集中群众智慧,重大事项或者战略考虑均要群策群力,这一群众性思维意味着执政党承认自身认识存在有限性,有利于执政党减少在重大决策中的失误风险;同时通过群众参与也可释放政策执行不力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决策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服从,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第二,群众性思维实际上包含着民主政治的理念、价值和原则。由于“在中国,政党是国家的前提,首先是历史的规定性,其次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 〔6 〕105,因此中国语境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内容,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一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的领导才能得到实现。由民主替代了君主,由群众路线代替了精英政治,自己给自己做主人,这一带有公共性的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设计实际上是建立在相信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基础之上,通过民主途径释放蕴藏在群众中的智慧和能量推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第三,群众路线实现了对权力所有者的监督和制约。群众的监督有效避免了权力拥有者对权力的滥用,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为执政党的纯洁性和长期性创造了前提条件。第四,执政党具有群众性思维对于政治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公共政策只有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赞同才具有合理性,群众才会自觉地服从和遵守,政治秩序的维护才具有现实意义。当然依靠群众也要避免群众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带来的风险,也要对群众提出的众多诉求进行辨别之后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法治化思维。所谓法治化思维,即执政党能力建设要求执政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执政,给自己设定活动的边界,依法掌握国家政权、依法治理国家。执政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领导者,其能力建设遵循法治化思维尤其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约束性是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题中必有之意。执政党拥有权力是为了把党的路线方针贯彻下去,转化为各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但是权力制约不力可能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与党的形象受损,因而执政党是否按照法治化思维执政,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容不得半点含糊。第二,执政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力量,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引领和率先垂范作用,因此执政党在法律框架下执政,对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全社会确立起法治信仰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法治化视野下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质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第三,执政党确立法治思维有助于树立宪法的权威性,帮助全社会理解宪法的地位和意义,捍卫宪法的尊严,彰显宪法的保护性力量和功能。第四,执政党的法治化思维体现了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因为宪法和法律本身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因而执政党的法治化思维会使执政党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建立在认同基础之上,人们才能把法治思维自觉外化为自觉行动,执政党才有更强的应对社会危机的能力。第五,执政党的法治思维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党的行动纲领,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执政党,其自身的行为一定要受到约束,受到党章的约束、法律制度的约束、道德规范的约束,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廉洁自律、勤政为民、高效务实。推动党的良好形象的建立,本身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经。
(三)实践性思维。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实践性思维是指,执政党要正确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及实践和能力的关系,即实践成就新的认识,同时实践推动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第一,从推动理论创新角度看,执政党在执政和领导的实践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理论和认识的新发展,实践促进执政党对自身执政活动规律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把握,实践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真正的自觉和集体意识。第二,从执政党矫正自己不足角度看,实践帮助执政党发现自己的主张、路线、政策在运行和贯彻中的有限性,矫正执政党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提高服务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能力。第三,从情感性角度来看,执政党确立实践性思维意味着真正地接地气,成为与群众建立深厚情感之源,有利于执政党推行自己的纲领和主张,达到改造现实世界的目的。“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7 〕183永恒的实践性思维是执政党执政能力成长和保持执政长盛不衰之源。
(四)创新性思维。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和策略,采取新的思路、方法、手段执政。执政党之所以要追求创新性思维,原因在于:第一,创新性思维是由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所决定。改革开放之后,执政党明确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开拓创新的模范,把党建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怎样做好这一切对执政党提出了创新性思维的要求。第二,全球互联网时代给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其特殊作用正日益显现,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网络舆论的兴起给执政党、各级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执政创新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唯一途径。第三,素质正在成熟的公民给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日趋理性的公民,参与政治的饱满热情、利益表达的强烈愿望,要求执政党的执政和管理的思维方式也要随之而变化,摆脱传统的思维束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不管其方式怎样变化,执政为民的理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的思路、做法不能变。第四,创新才能使执政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使其在各种风浪考验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创新是执政长久不衰的灵魂。
(五)世界性思维。所谓世界性思维,是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过程都要培养世界性眼光,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调适性能力。执政党能力建设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世界性思维和眼光。原因在于:第一,执政党具有世界性思维和世界性眼光,是由国内局势和国际局势之间的紧密联系所决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共产党基于对国内局势和世界形势的判断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与世界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在战略性考虑上更加需要世界性眼光来分析对待国际和国内局势,使自己始终保持全局性的眼光、系统化的思维,高屋建瓴地制定合适的外交政策,在复杂的国际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发言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竞争力。第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执政党具有世界性思维。执政党善于对世界文明进行研究与借鉴,才能使自己在促进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方面更具开拓性和创新性,推进和领导全面改革开放。人类政治文明是人类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认知,了解和熟悉他们的发展道路会让我们规避弯路,走得更加顺畅。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了解和熟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古巴、老挝、越南、朝鲜、蒙古等国家政党的发展和不足,有利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时,执政党也要知晓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意识形态不强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过来为我发展所用。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经验和模式经过创造性转化,我们也可以借鉴并从中获得启示。第三,世界性眼光有助于执政党养成长远考虑、着眼未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通过对比鉴别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积累丰富的执政资源,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势以及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执政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只有不断地进行自身执政能力现代化建设,依法组织运行国家权力和完善国家制度,才能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道路,为现代国家体系的成长和成熟拓展空间,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社会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执政党能力建设的使命最终不仅获得参政党的目标认同、价值认同和道路认同,更要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赢得社会成员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同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尊重,使得自近代以来就被中国人民所渴望和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望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贤明.以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2014(2).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5〕王绍光.不应淡忘的公共决策参与模式:群众路线〔J〕.民主与科学,2010(1).
〔6〕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7〕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陈 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