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祥 邱太和 刘永恒 解军
发病情况 2015年3月上旬,淮安区一养鸡场饲养的18日龄、8600只肉鸡发生以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拉稀粪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并陆陆续续有病鸡死亡。场技术员先后使用强力霉素和土霉素进行拌料治疗,未见明显效果。笔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肉鸡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缩颈呆立,眼半闭呈昏睡状,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无光,行动迟缓,站立不稳,倒地不起,拉黄白色、黄绿色稀粪,呼吸困难。胸腹部羽毛湿软,易脱落,脱落后的皮肤呈红褐色,并从毛孔中渗出红褐色液体。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胸腹部皮下水肿、充血、出血,呈弥漫性红褐色,并积有胶冻样水肿渗出液,小腿无毛处及趾部有红色疱疹,严重者呈紫黑色肿胀,有的自然破溃,腿内侧肌肉有散在的出血点,有的翅膀部皮肤溃烂,有的鸡肌肉、眼睑、结膜苍白,呈贫血状,血液稀薄,呈西红柿水样,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易剥离的纤维素膜,肝肿大、瘀血、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苍白,脾脏肿大,可见白色的坏死点,肺脏发黄,且有米粒大小的白色病灶。气囊浑浊、增厚,内有数量不等的干酪样渗出物,肠粘膜充血、出血,盲肠扁桃体散布新鲜或陈旧的出血点,直肠内有白色粪便,气味发臭,肛门处被白色粪便污染。
实验室检验 ①涂片镜检:无菌采集病死鸡的肝脏、脾脏作组织触片,采集心血和皮下渗出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一种散在的红色、中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直杆菌,同时可见到另一种单一、成双的葡萄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蓝紫色球菌;②细菌培养:取病死鸡的肝、脾、心血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光滑、稍凸起、圆形、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的灰白色和乳白色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上部分菌落周围形成无色透明的溶血环。挑起典型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阴性短小杆菌和圆形成葡萄串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状菌;③药敏试验: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一个菌株对氨苄西林钠、庆大霉素高敏,另一个菌株对氟苯尼考、氧氟沙星高敏,对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不敏感。
防治措施 ①立即隔离发病鸡群,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发病鸡群和健康鸡群分开隔离饲养,对病死鸡进行深埋或焚烧,并对圈舍及周围环境、饲养用具以及受污染的场地,每天用0.3%的过氧乙酸进行彻底消毒灭源,以防疫情扩散蔓延,病情控制后改为每周消毒1次;②及时选用高敏药物进行治疗,确保疗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敏药物进行治疗,上午用黄芪多糖可溶性粉(每升水加0.25g)和氨苄西林钠可溶粉(每升水加0.5g)兑水给鸡饮用,下午再用20%氟苯尼考可溶性粉(每升水加1g)兑水给鸡饮用,连用4d,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③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发病诱因。提供适宜肉鸡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通风以及饲养密度,每日定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内地面干燥、清洁,保证提供营养全价的新鲜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保持舍内安静,尽量避免鸡只外伤,防止鸡只“惊群”、“啄伤”和铁丝网、铁笼的锐利物品对鸡皮肤的损伤,对有外伤鸡应及时治疗,防止感染,并及时消除蚊蝇;④每周开展对鸡舍内外环境和养殖用具的消毒,免疫时,不仅要对器材用具进行消毒,而且还要对免疫接种的部位做好消毒,严防葡萄球菌感染。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发病数减少,至第4天死亡停止,病鸡食欲增加,精神转好,1周后基本痊愈。
小结 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都是条件致病菌,一旦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条件恶劣、饲养密度大或因接种疫苗、蚊虫叮咬和外伤而造成皮肤损伤时,极易诱发。从该户情况看,发病原因很可能就是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大以及免疫接种时的接种部位消毒不严而引起。因此,改善饲养条件,加强通风,注重鸡只伤口和养殖环境消毒,搞好舍内的环境卫生,对预防该病至关重要。一旦发生疾病,应立即确诊治疗,并在治疗前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有效的高敏药物,避免盲目用药而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