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敏
“瓷城,有你想象中的一切,也有你想象外的一切,那是个美轮美奂的地方,那里的天空折射的是天堂的颜色,那里的文化映照的是灵魂的倒影。”在江西北部就有一座这样的城市,那里群山环绕,毗邻鄱阳湖。虽说这里属于地级城市,市容并不那么的尽人意,交通也可以说是有点堵,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个独特的山城的魅力独属于他自己,散发着历史与传承的气息。景德镇,这个被称作瓷都的城市,以瓷闻名世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手艺人和艺术家。
我常常想,这个城市的瓷文化由何时起,又为何繁荣,又将归向何处呢?我是一个作家,不过不是写作的作,是作画的陶艺家,画瓷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工作。我画瓷器的年龄比较早,也尝试过各式各样的画风、种类,可以说,粉彩,是我最拿手,也是我最喜爱的了。粉彩用它的秀丽雅致、粉润柔和折服了我。
中国的陶瓷釉上彩绘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品种繁多,异彩纷呈。传统的陶瓷釉上彩装饰有红绿彩、斗彩、古彩、粉彩等等门类,且艺术特色也是各有千秋。我国最早的陶瓷釉上彩装饰可追溯到宋、金时期磁州窑所创的红绿彩,它是以矾红和绿色彩釉为着色剂,进行瓷面彩绘,入窑经800摄氏度左右低温烤花而成。色彩鲜艳夺目,红绿对比强烈,笔法流畅、潇洒。红绿彩开创了陶瓷釉上彩绘的先河,在陶瓷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到了明代,釉上彩又创斗彩和五彩,五彩又有“硬彩”、“古彩”等称谓,它始于明而盛于清代康熙年间。康熙时又以釉上蓝彩取代了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同时黑彩也用于釉上,即以明珠料勾勒线条,成为纯粹意义上的釉上彩绘品种。古彩单线平涂的手法有极强的装饰性效果,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浓黑挺拔,刚劲有力;点、线与色面构成了极具装饰效果的画面。比如清康熙时期的五彩婴戏图碗,色彩艳丽,生动形象。
清雍正初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吸收珐琅彩的表现手法,景德镇又创烧了粉彩这一釉上彩绘品种,至雍正、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并且延烧至今。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较为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粉彩装饰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乾隆时期就已具备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几乎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乾隆朝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亦称“百花不露地”)、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后,中华民国成立,在这时,为皇室专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的瓷业进行产业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然而陶瓷技艺每况愈下,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都在仿制,而且惟妙惟肖。其中,以仿古的粉彩瓷最多。据《景德镇史稿》、《明清瓷器鉴定》、《古玩旧闻》等著作介绍,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监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个督陶官。此人在担任督陶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发展仿古瓷。由于他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亮丽。
然而在这时,除了仿古瓷的发展令人咋舌,此时的粉彩花鸟,也可谓名声大噪。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珠山八友的出现。说到珠山八友,可是让我肃然起敬,当年,明清两朝皇家重视景德镇陶瓷生产,集中全国的人才和物力,保征了皇家官窑景德镇陶瓷的质量。景德镇的瓷器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品种多样,特别是颜色釉瓷的精细讲究,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由于官家的统治,又扼杀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和发挥,成为了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桎梏。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虽说他们画的不全是粉彩花鸟,可是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粉彩花鸟作品。如刘雨岑的《稚鸡牡丹》兽耳瓶,程意亭的《寒梅艳影图》瓷板画,都是极具魅力的作品。刘雨岑是“珠山八友”中年纪最轻的一位,生于1904年,卒于1969年,享年65岁。年少时就读于江西省立甲种陶瓷工业学校,系潘匋宇之弟子,曾参与创立“瓷业美术研究社”,并为王琦之义子。程意亭生于1895年,卒于1948年,享年54岁。17岁时就读于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科,先师从潘匋宇、张晓耕研习花鸟画,还曾经到上海拜浙派花鸟画家程瑶笙为师。20世纪30年代初,曾在浮梁县立初级职业学校饰瓷科任教。程意亭喜爱画粉彩花鸟,一生勤奋,所以传世作品较多。
笔者也喜好粉彩花鸟的绘画,也常会思考自己的作品与前辈的差距,整理出前辈作品的精髓,加以学习。程氏画花鸟,多用勾描填色之法,讲究骨法用笔,线条细润劲挺,工整圆润,刚柔相济。特别是以“钉头鼠尾”描法勾勒的花叶,行笔有繁有简,有粗有细。切不可勾勒多落笔随意,收笔飘浮,凝涩枯竭,笔韵含蓄不足,少韧练之气。画鸟惯用工笔丝羽法,在勾勒的基础上,用尖细的枯笔丝羽,再以色罩染,以求鸟的羽毛整体有厚度,工细入微,严谨精致。程意亭以小写意笔法作花鸟画,清新灵动,意趣高华,恬淡冲和,风格独具。然而,刘雨岑的画风画面严谨,清丽俊秀,禽鸟的用笔尤为精致,有的接近工笔一路。画花叶时却能稀处补枝,密处缀英,叶子的深浅、浓淡、枯湿等,力求生动有变化、有韵味,设色秀逸,处处可见匠心。画于景德镇陶研所的花鸟四方笔筒,画面构思精巧,笔法写意,花鸟和蔬果笔墨纤秀工致,格调清新雅致,有任伯年遗风。另外,他在50、60年代的作品,还特别注重画面与器型的结合,做到画面与器型的和谐。刘老师画禽鸟的灵动性很强,精细之中不刻板,笔情墨趣颇足,又能较好地把握粉彩料色的肌理变化,用以表现禽鸟茸毛的质感,其《暖春图》和《竹篱麻雀图》就是如此,细微生动,意趣深远,妙诣独到。
如今,尽管大师们已经泛滥成灾,但我依然对于今后的陶瓷现代艺术品很有信心。我们要做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既要继承先人们作品的精华,又要创造新的东西,发扬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一个陶艺家能够创造出新的样式与风格,其中要经历重重困难,关键是要有信念,有一颗坚持到底的心,还要胆大心细,敢于做与众不同的那一个。作品要深入生活,大胆求变,以全新的观念使粉彩花鸟装饰发挥出永恒的魅力,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